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来自得到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寻觅意义》,顾名思义,这本书是和我们谈人生的意义。

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每天的节奏很快,自己每天都忙得不得了,但是你问他都在忙些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也有人不安于当下,觉得人生不应该陷在此处,但是你问他到底想做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是当代人的一个困境,我们的生活变得富足,我们的物质世界变得丰富,但是很多人人生的意义感变得模糊,人的心灵无处安顿。

怎么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成为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那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书,能给你一些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是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王德峰。这个话题,让王德峰老师来聊,还是很合适的。

为什么呢?

第一,这是一位很会用哲学解决人生问题的老师。在他看来,哲学不能只是象牙塔里的研究课题。哲学的一大作用就是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说:“有人不读哲学,说明他在生活中还没遇到问题。如果他遇到人生中的问题,便会向哲学寻求帮助。”

第二,这是一位很会讲哲学的老师。在复旦大学王德峰最受欢迎的课是《资本论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在课上,王老师会带着学生们一起,从结合当下生活来研读《资本论》,来“蹭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这门课从50人的小教室搬到了100人的大教室,后来干脆搬到了演讲厅。有人把他的课程视频搬到了网上,在各大视频平台上也收获了惊人的点击量。

第三,王德峰老师的哲学研究领域很宽。翻翻这本《寻觅意义》你会发现,王老师从孔子、孟子讲到柏拉图、叔本华。中国哲学也好,西方哲学也好,在王老师的课里边,你看不到门户之见。哪种哲学能够滋养我们,王老师就会推荐它。

第四,王德峰老师还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这本书里时常有妙语,比如有人请王老师列个“必读书单”,他会说读书就像谈恋爱,开必读书单那就是包办婚姻,他不干。你会发现,王老师就是这么个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因为不想被规训,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磕磕碰碰难免就会多些,他思考的人生问题也会多一些。

所以,这样一个对东西方哲学都有研究的人,很会用哲学解决人生问题的人,因为性情会思考更多人生问题的人,还擅长讲哲学、讲人生的人,我们值得听一听,他是怎么用哲学的眼光来看人生的。

这本书收录了王老师给学生的12次讲座,都是围绕哲学和人生这两个主题的。这期音频我会分成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王德峰老师怎样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当代人为什么不容易找到人生的意义?

第二部分,王老师建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至于这本书的书名,对于寻觅人生的意义,王老师也给了建议,不过我要卖个关子,放在最后来和你分享。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代人不容易找到人生的意义呢?

作为一位哲学家,王德峰老师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这个时代的人生意义变得模糊,固然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哲学上的原因。这个源头,来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柏拉图,怎么会为今天我们找不到人生意义负责任呢?王德峰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一番逻辑推演。这个推演的过程稍稍有点长,它的起点看起来离我们也有点远,但是它的结论会指向我们当下的困惑。所以,接下来的几分钟,我请你和我一起坐一趟思维的过山车,看一看从柏拉图到当代人之间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柏拉图可以说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柏拉图的哲学中有一个理论叫“理念论”。什么叫理念论呢?简单来说,就是柏拉图相信,有一个理念的世界是完美的,而现实世界是对那个完美世界的模仿。

王老师举了个生活里边的例子解释理念论,什么叫一把锤子?不是因为它的外部特征,而是我们心中有个锤子的理念,之后我们在现实中对锤子进行模仿。我要往桌子上敲一个钉子,现在我拿起一块板砖敲钉子,这块板砖就是对锤子的模仿。等到我们造锤子的时候,也是对心中那个理念的模仿。现实世界有千千万万的锤子,因为工匠手艺的高低,每一个锤子各有各的缺点,都达不到理想状态,都是不完美的。

这是我们拿锤子举例,推而广之的话,柏拉图认为所有可感知的事物都是对心中理念的模仿,也都有自己的不完美。把万事万物总和起来,我们理念中就有一个完美的世界,而现实中的世界并不完美。

基于柏拉图的理念论,现实世界既然不完美,就会得到一个结论:现实世界的缺陷来自它跟理念之间的差距,所以世界应当被改造。柏拉图的思想成为西方文明的一大支柱,这个“改造世界”的想法就成为西方世界人们努力的方向。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历史进步论:世界应当被改造,因为它只是不完善地模仿了理念,要克服它的缺陷,而每一次克服都会带来一次进步。

由此,我们从柏拉图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概念,推导出西方哲学一个重要的结论“改造世界=进步”。这个结论可以说是推动西方文明前进的原动力,人们对于理性的推崇也是基于这个结论。理性可以诞生科学和技术,人们可以用科学理解世界,用技术改造世界,推动世界的进步。理性由此成为西方文明的支柱。

随着现代化的脚步,我们中国人也接受了以理性为核心的这一套哲学。 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今天享受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背后都是这套哲学在推动着。但是,王德峰老师提醒我们,理性也有顾及不到的地方。

科学训练我们的头脑,却把我们的心扔在一边。

举个例子,你有个朋友最近失恋了,心里非常痛苦。你想劝劝他,怎么说呢?“不要难受了,天涯何处无芳草,对象可以慢慢找,下一个可以更好。”他听完这句话,头脑可能认为完全正确,因为你说的话符合逻辑。如果诉诸理性,理性完全可以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他会因此就不难受了吗?显然不会。王德峰老师在这本书里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是个金句:“头脑能处理的是烦恼,而非痛苦。痛苦在心里,而不是在头脑里。凡痛苦,都涉及命运。”

除了这个缺点之外,“改造世界=进步”的历史进步论还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会过度关注进步的意义。对一个文明、一个国家来说,关注进步当然是好事,因为这会推动我们不断向前,让我们可以高效地发展。但是对个人来说,我们一直关注自己的人生中有哪些地方值得被改造,一直关注我们的人生应该不断进步,难免会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欲望。

这个问题,西方哲学家也意识到了。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他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么就痛苦;如果欲望得到满足,那么就无聊。于是,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在加深这种以进步、成功作为单一目标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商业。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议题都是围绕加速发展、快速建设、工作节奏来展开的。我们今天常用的字眼是“成本”和“收益”、“投入”和“产出”这样的经济学字眼,王德峰老师提醒我们,在这些字眼中,隐含着对我们所作的抉择与行动的意义规定。

当我们用商业的眼光看待世界,再叠加上对进步的追求,成功的意义就和商业扯不开关系了。在一些人眼中,强者是在资本世界中位居资本高位的人,弱者是远离资本的人。在这个时代,有人说必须不断地往上走,其实这里的往上,指的是一种数量的增加。

这相当于给了一把衡量人生的外部标尺,它衡量优劣,区分进步与落后。而当我们在追求数量增加时遭遇了阻碍,就会感觉痛苦。有很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向王德峰表达自己的迷茫,王德峰发现,现在年轻人常说的“躺平”和“内卷”背后,其实是一套价值,就是对数量增加的追捧。因为追捧,所以内卷;而一旦发现得不到,就会心灰意冷,就会躺平。

还有很多时候,这把外部标尺无法代表我们人生的意义。在复旦,王德峰见过很多成绩优异,但是却感觉迷茫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在一次采访中他说:“他们不断被灌输和要求的就是要不断进步,要考取重点高中,要撬开名牌大学的大门,不断这样被推动。然后年轻人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面慢慢长大,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就在不知不觉间被这样规定了。”

确实,你我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考试是被精心设计的,往往只有这一个变量,你勤奋不勤奋,直接带入就能得出结果。所以学生时代,我们是千军万马过山谷,只有眼前的一条路。可是进入大学,就像来到了平原,大家四散开来,每一个人都走上了自己独特的小径。外界的标尺模糊了,意义感就动摇了。

请注意,这里我们不是要否定理性主义,只是说理性主义无法覆盖我们人生的全部。建立在理性主义之上的这一套哲学,让我们拥有了不断向前的心态,但是套用在每个人的人生中,它无法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哪里是前方?我们就像是加满了油却没有安上GPS导航的汽车,动力澎湃却方向模糊,这是当代人不容易找到人生意义的原因。

第二部分
前边聊的这些,让人听起来多少有点沮丧,理性和商业让我们身边的世界变得丰富,也给了我们动力,但是副作用是让人生的意义感变得稀薄了。

好在,在这本书中,王德峰老师不仅点出来我们当下遇到的矛盾和困惑,也给了我们建议,让我们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他的建议,乍一听你可能会感觉有些反常识,因为王老师的建议如果总结成一个关键词,就是“直面”。直面人生中那些不美好的事情,那些和我们想象中的人生有偏差的事情,甚至是直面苦痛。因为王老师的建议,是经过哲学思辨的。在他看来,哲学是直面痛苦的,并且要诊断痛苦的根源。不过,当我们直面那些不美好,承认它们的存在之后,反而可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那我们要直面人生的哪些问题呢?我在王德峰老师的建议里找到了三个“直面”。

第一个“直面”,就是直面我们在第一部分提到的,理性主义无法覆盖我们人生的全部。这套哲学可以给我们的人生增加动力,但是却不能给我们指定方向。

所以当下的很多人,人生中会产生错位,理性主义加上商业规则,给他的人生提供了一个外部标尺:追求数量的增长,追求金钱的获得,就是追求成功,我们不得不去工作,去进行这样的追求。但是我们的内心又不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王德峰和很多年轻人交流,大家都表示了这样的困惑,感觉自己有一种两难的痛苦。王德峰老师的建议是:直面这种错位,然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什么叫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呢?举个例子,比如你要投资开一家商店,这在商业上是个投资行为,是赚取利润的手段。但是如果你在商店大堂的墙上写下“童叟无欺”,当然你心里也要相信这一点,在日常的经营中也努力做到这一点,那么商店本身就有了自身的价值。同样,你投资开一家医院,开一家学校,也有利润目标,这也无可非议,但是你的医院是为了悬壶济世,学校是为了有教无类,这就表达了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自身价值。投资商店、医院、学校,这些事情就不单纯是通向资本利润的手段,这件事情本身就有目的和意义。

当事情有了原本的意义,那么外部增长的标尺就变得不那么重要。某事做了之后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是有利于自己还是伤害了自己,就不容易出现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我们做这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应当做。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

除此之外,王德峰老师还建议我们在面对必须要做的琐事时,可以采用佛家的智慧,叫“除心不除事”。事情你不能拒绝,不能去除;但是心别上去。

现代社会分工过于细致,很多人眼前都是一堆细碎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背后到底能实现什么,谁都说不清楚,既然如此,那就承认这是一堆细碎的工作,身体为之忙碌,但是情绪不妨抽离一些。王德峰老师建议我们说,那不如参考佛家的一个观念,人生在世有许多事情非做不可,佛家叫“消业”。他举例,比如说今天的白领,他总是忙得不得了,加班加点,烦。不如想好了,今天是消业去的,消好了回来,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心别跟上去。

这就是王老师希望我们在人生中的一个“直面”,直面外部标尺和内心意义之间的错位。太多人把这两件事杂糅在一起,所以人生产生无力感。而王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具体怎么做呢?一进一退两种对策,要么在外部标尺之外,找到你正在做的这件事本身的目的和意义,要么参考佛家的思想,除心不除事,把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当做“消业”,让自己的心别跟上去。

第二个“直面”,是直面人生中和其他人的离别。

这也是我在书中读到的让我动情的一段,王德峰老师给同学讲佛家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在佛家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因为各种条件汇合而来,组成这个事物。但是会聚合,也会离散。之后,他谈到了自己和父母。他说,直到他的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他才深深体会到了缘起性空。他出生在父母所组成的家庭里,他在这个家庭里面长大,他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家庭应该永远存在。直到父母去世,他知道,这个家庭没了。

亲人的离去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事情,甚至我们都愿意去承认,生命中要总有和家人告别的时刻。但是王德峰老师提醒我们,直面这个事实,恰恰能让我们明白人生中有比追求增长更重要的事情。

有人问王老师,他觉得中国人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王德峰脱口而出两个字“牵挂”。他解释说,中国人“怕死”,因为他会牵挂父母、孩子、爱人或者朋友。

如果你单单思考自己的人生,可能找不到其中的意义。但是,直面人生的离别,承认自己的牵挂,那个牵挂就有可能变成自己的意义。

第三个“直面”,就是直面你的命运。

你可能会说,这是不是就太不唯物主义了?其实,王老师说的“命运”,指的就是我们人生中,总会有一些经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说,直面这一点才是唯物主义的。如果你相信你的意志能完全决定你的人生经历,你不想发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那才属于唯心主义。

直面这一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呢?这样能帮助我们把人生的遭遇和对幸福的追求剥离开。

其实,不仅王德峰老师这样建议我们,哲学家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也给了我们类似的提醒。在谈论怎样获得幸福时,我们往往会用到一个错误的公式:等我实现了X,我就可以去做Y。比如,等我赚够了一个亿,我就可以去环游世界。追求幸福和改造身边的环境,就被捆绑在一起。这样一来,就将幸福生活推向未来某个遥远的时间点,只有在那样以后,幸福生活才有开始的可能。

但是,直面自己的命运,承认自己无法掌控自己人生中都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反而去掉了前边所说的那个X,那个条件。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王德峰老师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很适合拿来当例子。

他是恢复高考后在1978年参加高考的大学生,在这之前,他有3年的时间,是在工厂当设备修理工。其实那时的他也没有太多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岗位上待命,但是即便没事做也不能擅离职守,不然就是旷工。

虽然身体被限制住了,但并不妨碍王德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在岗位待命的时候,给自己找了个事情,就是背唐诗宋词,想象其中的意境。以至于其他工友都感到好奇,这个小师傅怎么老是嘴里念念有词?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德峰把诗词背给大家听,一群大男人听得两眼生辉。他这才意识到,不论外界境遇如何,不论人生经历如何,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着对精神追求的渴望。

王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个观察,那些精神世界丰富的人,能安顿自己人生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带一点“痴”。这个“痴”不是智力低下,而是他专注在自己的世界中,和人生命运之间的关联度,不像其他人那么紧密,没有困在“等我实现了X,我就可以去做Y”的错误公式中。

王德峰很喜欢《聊斋志异》的一个故事。故事主人公叫阿宝,他天性很痴,最后得了一个好结局。在故事的结尾,蒲松龄有一段精彩的评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王德峰希望用蒲松龄这段话鼓舞你。

这就是王德峰老师分享的“药方”。怎么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一个关键词是“直面”。

在和你分享完这三个直面之后,我发现,王老师的三个直面,其实就是在给我们的人生“解耦”,将看似与人生相关,其实并无影响的要素分开。直面理性的副作用,其实是让我们把人生的意义和那把外部标尺解耦,直面生命中的分离,其实是让我们把人生的意义和对自己的过度关注解耦,直面生命中不可改变的部分,其实让我们把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经历解耦。

在哲学课上,王德峰和学生说过一句话“我们的幸福不依赖于外部条件,而依赖于我们内心灵魂的自身圆满。”听完前边分享的内容,你就会发现,这句话并不是一句鸡汤。将那些无关的事情解耦,我们才更容易看清自己的人生要追求什么。

结语
到这里,这本王德峰老师的《寻觅意义》,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最后,回答一开始的那个问题,对于寻觅人生的意义,王老师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他的建议是,不必寻求那种宏大叙事的意义,而是关注生命中的小叙事。他给了一段真诚的建议,我觉得应该将原文分享给你:“我们背负小小的行囊,走在这时代的荒野上,去体验生命本身的价值。我们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却又真切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付出我们的辛劳。尽管这些意义在这个时代的标尺上没有位置,但它们真实。只要它们真实,只要它们真切地符合人性的原则,我们就会在这虽不起眼,却又真诚的努力中获得我们真实的愉悦。”

你会发现,这个音频的封面图,就是一个人“背负小小的行囊”。希望你也能在不起眼的小事情中,寻觅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posted @ 2023-01-05 14:45  苦行者的刀  阅读(37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