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 优化器的执行计划了解 (1)
Oracle 10G 获得执行计划 有1 SQLPLUS 2 PL/SQLDEVELOPER 工具 3 TOAD
2 PL/SQL DEVELOPER
[sql] view plaincopyprint?
- SELECT count(*)
- FROM user_beh_sum_day_201203 a
- WHERE a.operid = 1006
- AND a.channelid = 12
选择了这几个观察指标分别是
1 Description 说明
2 Depth 深度
3 Object Name 对像
4 Operation 操作
5 Cost 成本
6 Cardinality 基数
7 Filter predicates 过滤谓词
8 access predicates 存储谓词
9 cpu cost CPU 成本
10 io cost IO成本
11 Temp space 临时表空间使用量
12 bytes 数量的大小
重点 2 深度 从这里可以看出 先执行哪步 ;3 成本 决定了该执行计划是否被采用;6 基数 就是返回的行数 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办;7 过滤谓词 决定哪几个条件成为过滤不必要的行;8存储谓词,又名定位谓词,就是如何找到数据,这里看出哪几个条件参与了定位;11 临时表空间 磁盘排序。
如何看懂执行计划呢? 关键 1说明 2 深度 3 对象 4 操作 这几个英文组合应该大致了解你的SQL怎么被执行的!
比如上面这个执行计划来讲: 从深度来看 第4步 是最先执行的步骤。该步骤说明是 index fast full scan ; 对象:IDX_USER_BEH_SUM_DAY_201203; 操作 INDEX。
那它先执行索引全扫描工作成本是7 返回基数也就是行数25行 没有定位条件,过滤条件是A1.OPERID=1006 AND A1.CHANNELID=12。
第2步和第3步都是讲全分区访问
另外说明有PARATITION RANGE SINGLE 表示单分区访问。
最后一步就是排序操作 因为这里含有个COUNT(*) 统计函数,很显然行数比较少,所以在内存完成了排序工作。
当如果数量很大的话,这样的执行计划是非常慢的。
另外 COST 成本的计算基本上等于IO成本+CPU成本; 基数=访问对象的行数*选择率;BYTES=基数*平均行大小。
COST成本访问对象来分为 单表成本,连接成本,索引成本;
成本大意计算模式=(单块读取次数*单块读取时间+多块读取次数*多块时间+CPU周期/CPU每秒周期)/单块读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