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ive C++读书笔记]004_条款04_确定对象被使用前已先被初始化
序言
看书是一件百味陈杂的事。看小说,心思专注时,你能从别人的故事里流出自己的眼泪;看历史,仰望星空时,你能从演变的沧海桑田里发现现实的美好。看技术书籍,自己编示例程序时,你能发现自己离大牛专家的距离有多远,有时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感觉自己这辈子都无法企及那样的高度。然而,我们仍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身边的人都在往那个高度攀登着,因为高处的风景,至少,或许更加美好。
本文主题
好了,废话不多说,今天我们来看《Effective C++》中的条款04:
条款04:确定对象被使用前已先被初始化
Make sure that objects are initialized before they're used
在确保对象在使用前已先被初始化这一条款的编码实践中,作者为我们总结了三条经验,它们分别是:
1. 手工初始化内置类型对象
2. 构造函数最好使用成员初值列,而不要在构造函数内使用赋值操作,其排列次序应和他们在类中声明的次序相同
3. 用local static对象替换non-local static对象,以避免“跨编译单元的初始化次序”问题
下面我们就一条一条的来解读作者的这三条经验。
1. 手工初始化内置类型对象
在解读这条经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简单的程序让大家对“对象初始化先行”的重要性有一个认识。
1 #include <iostream> 2 using namespace std; 3 4 int main(){ 5 6 int x; 7 cout<<x<<endl; 8 9 system("pause"); 10 return 0; 11 }
问题:上面的代码输出什么?
Windows: 不定值 Linux: 不定值 Unix: 0
看,多么危险的一件事。什么?看不出危险,好吧!试想,假如变量x里面是你的银行存款。1. 银行采用Windows做服务器,假如x的值是198812282,你会因掠夺银行财富而进某某监狱;2. 银行用了Unix系统,你会忍气吞声吗?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不过透过这个玩笑,让我们对变量的初始化先行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为什么变量要初始化呢?初始化和不初始化有什么区别呢?一切高级语言的本质都是汇编码,我们究其本质,来看下面的代码片段:
1 int x; | int x = 0; 2 cout<<x<<endl; | cout<<x<<endl;
1 mov eax,dword ptr [__imp_std::endl (10D2040h)] | mov eax,dword ptr [__imp_std::endl (0CC2040h)] 2 mov ecx,dword ptr [esp] | mov ecx,dword ptr [__imp_std::cout (0CC2044h)] 3 push eax | push eax 4 push ecx | push 0 5 mov ecx,dword ptr [__imp_std::cout (10D2044h)] | 6 call dword ptr [__imp_std::basic_ostream<char,std... | call dword ptr [__imp_std::basic_ostream<char,std...
7 mov ecx,eax | mov ecx,eax 8 call dword ptr [__imp_std::basic_ostream<char,std... | call dword ptr [__imp_std::basic_ostream<char,std...
从汇编码中,我们可以看出:未初始化变量的程序会将栈顶指针esp指向的未知值放到寄存器ecx里,然后压栈供后面的cout使用;初始化变量的程序则将数值0压栈,供后面的cout使用。
由于main也是一个函数,它内部分配的所有变量都是存储在栈里的,而倘若栈里的值没有被初始化,那么就会得到一块“脏数据”,然后运行结果就成了不可期待的了,这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上面的内置类型对象x在声明之后,就应该被手动的初始化"x = 0"。
2. 构造函数最好使用成员初值列,而不要在构造函数内使用赋值操作,其排列次序应和他们在类中声明的次序相同
内置类型的对象我们是可以手动初始化的,而其外的任何其他对象就需要构造函数出场了。我们仍然以一个示例程序作为开始,然后展开讨论。
1 #include <iostream> 2 #include <string> 3 using namespace std; 4 5 class MyType{ 6 }; 7 8 class A{ 9 public: 10 A(){ 11 this->m_IntValue = 0; 12 this->m_StrValue = ""; 13 this->m_MyType = 0; 14 } 15 private: 16 int m_IntValue; 17 string m_StrValue; 18 MyType *m_MyType; 19 }; 20 21 int main(){ 22 A a; 23 return 0; 24 }
你是不是这样写构造函数的呢?我也是这样写构造函数的,至少在阅读这个条款之前。但是今天的条款04认为这样的写法欠妥,为什么呢?来看看作者的理由:
①. C++规定,对象的成员变量初始化动作发生在进入构造函数本体之前
②. 上面写法是赋值,而不是初始化,对于对象,赋值操作的效率要比初始化低
①. C++规定,对象的成员变量初始化动作发生在进入构造函数本体之前
这一点比较坑爹,它说了“C++规定”,我找了好多资料都没提到这一点。先不管这些,我们按照他说的来改造我们的构造函数,于是我们的类A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1 class A{ 2 public: 3 A():m_IntValue(0), m_StrValue(""),m_MyType(0){ 4 } 5 private: 6 int m_IntValue; 7 string m_StrValue; 8 MyType *m_MyType; 9 };
关于上面的修改,以下内容援自《Effective C++》侯捷译第三版来进行说明:
这个构造函数和上一个的最终结果相同,但通常效率较高。基于赋值的那个版本首先调用default构造函数为成员对象设初值,然后立刻再对它们赋予新值。default构造函数的一切作为因此浪费了。成员初值列(member initialization list)的做法避免了这一问题,因为初值列中针对各个成员变量而设的实参,被拿去作为各成员变量之构造函数的实参。
②. 上面写法是赋值,而不是初始化,对于对象,赋值操作的效率要比初始化低
我并不相信,所以写了一个测试程序,看看到底效率有没有差异,测试代码如下:
1 int i = 0; 2 DWORD start_time = GetTickCount(); 3 { 4 for(i = 10; i < 10000; i++){ 5 A a; 6 } 7 } 8 DWORD end_time = GetTickCount(); 9 cout<<end_time - start_time<<endl;
测试结果(Debug):
成员初值列初始化 手动赋值初始化
i=1000 : 0 0
i=10000 : 16 62
i=100000 : 201 256
上面的结果或许能支撑作者的观点吧!好吧,数据面前说话,我们姑且认为作者是对的。
3. 用local static对象替换non-local static对象,以避免“跨编译单元的初始化次序”问题
这个问题要稍微复杂一点了,至少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他的问题和观点。而我觉得理解这一点的核心就三点:
①. 理解什么是local static和non-local static
②. 理解什么是跨编译单元和初始化次序
③. 为什么将non-local static变成local static就能避免初始化次序问题
①. 理解什么是local static和non-local static
理解二者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一段代码:
1 #include <iostream> 2 using namespace std; 3 4 // 该静态变量不再函数中,因此是non-local static的 5 static int non_local_static_value = 10; 6 7 void test(){ 8 // 该静态变量在函数中,因此是local static的 9 static int local_static_value = 10; 10 } 11 12 int main(){ 13 return 0; 14 }
这就不用细说了,不过需要提醒一下,local static的变量可以存在的位置有:class内、函数内、file作用域。non-local static的变量可以存在的位置:global、namespace内。
②. 理解什么是跨编译单元和初始化次序
所谓编译单元,是指单独生成目标文件的那些源码,比如我们在配置编译文件时,经常看到Makefile里有OBJ=XXX的字样,这就是目标文件。而跨编译单元的意思是我在A目标文件里使用B目标文件中的变量。要跨编译单元访问,我们有一个关键字extern。示例代码如下:
1 class MyType{ 2 }; 3 extern MyType mt; // 这句代码告诉其他编译单元,mt这个全局变量你们是可以使用的
所谓初始化序列,是指构造函数在为其成员变量初始化时的顺序。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指成员变量的初始化次序,还有全局的变量,静态变量等。这里关于次序有一个问题,试想,如果成员变量m_A的值需要由m_B计算而来,那么谁先初始化呢?当然是m_B了。类的构造函数是按照其成员变量声明次序来初始化的。但是跨编译单元的non-local static变量初始化是没有这样一个顺序的。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大问题了。
问题:因为没有严格的初始化次序规定,有极大的可能,A编译单元使用了还没有初始化的B编译单元里的non-local static变量。
③. 为什么将non-local static变成local static就能避免初始化次序问题
在解释这一点之前,我们将作者给的解决方案的代码贴出来:
class MyType{ }; // 这里定义了全局函数来将non-local static的变量变为local static MyType& GetMT(){ static MyType mt; return mt; }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呢?那是因为C++有下面这样一条规定:
C++保证,函数内的local static对象会在“该函数被调用期间”“首次遇上该对象之定义式”时被初始化。
总结
1. 对内置类型,如int、double、float、char等,声明变量后,要手工初始化对象
2. 对内置类型对象以外的对象,要用构造函数初始化,最好使用成员初值列,而不要在构造函数内使用赋值操作,其排列次序应和他们在类中声明的次序相同
3. 对跨编译单元的对象,要用全局函数将non-local static变为local static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