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迷茫,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请从这里入手

希望自己的能力很强,希望能得到重用,这些无可厚非。一名青年学生希望自己能不断强大起来,今后找到好的工作,事业发展顺利。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想法。问题来了,应该怎么做呢?应该从何处入手?不着急,我们先来聊一个故事。

 

这件事发生在清朝,主要涉及三个人,曾国藩,郭嵩焘,李鸿章。

话说,郭嵩焘和李鸿章、沈葆桢、马新贻四人是同科进士,也就是著名的“辛未四君子”。同治年间,曾国藩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官居两江总督。对于身边的人才,曾国藩均能耐心培养,时机成熟后向朝廷保举升迁。

在曾国藩的大力支持下,同治元年的李鸿章已创建淮军。也是在曾国藩的保举下,一番打拼之后,李鸿章被朝廷任命为江苏巡抚,在当时的上海地区站稳了脚跟。此时,李鸿章向曾国藩建议,推荐郭嵩焘出任苏松太道。但是,曾国藩却有自己的想法。曾国藩和郭嵩焘是湖南老乡。很多年前在岳麓书院读书时,郭嵩焘与曾国藩、刘蓉相识,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曾国藩觉得郭嵩焘这个人脾气不太好,恐怕在官场上不被他人所容。如果保举郭嵩焘出任高位,将来恐怕要惹出麻烦。真要是那样的话,恐怕会耽误郭嵩焘。

话虽如此,但是李鸿章出于巩固地盘的考虑,尽管郭嵩焘确实如曾国藩指出的一般。可是,郭嵩焘毕竟湘军出身,在曾国藩幕府干了许久,和自己又是同科进士,是绝对的自己人。起码要比之前的那批官员可靠。于是,李鸿章坚持向曾国藩建议,向朝廷保举郭嵩焘升迁。考虑到恩师曾国藩的面子,保举郭嵩焘改任苏松粮储道。后来,李鸿章又一再向曾国藩提议,保举郭嵩焘继续升官担任更重要的职位。考虑到湘军需要自己人出任地方大员,以保证军饷筹集,曾国藩同意向朝廷保举。就这样,同治二年,郭嵩焘出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被罢官回籍。

曾国藩对郭嵩焘十分了解,郭嵩焘在曾国藩幕府干了许久。当李鸿章推荐时,为什么曾国藩会有不同意见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曾国藩认为郭嵩焘不能胜任繁巨之事。担任一般职务是可以的,如果当上巡抚等封疆大吏,反而会惹出麻烦。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请从处理繁巨之事入手。一个人身居高位想识别、提拔人才,请从能胜任繁巨之事的人中挑选。同理,一个人想培养年轻人,就让他在处理好一件件繁巨之事中得到磨练。

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我们好像一块玉,必须经过好好地“琢”上一番,才能成为一块好玉。读书阶段或者工作以后,必须经历一番打磨,经过一番历练,才能更好的成熟起来。处理繁巨之事的过程,就是打磨和历练的过程。把一件件繁巨之事做好了,就是在经受锻炼,就是在一步步地成长。害怕繁巨之事,躲避繁巨之事,抱怨繁巨之事,是很难成长起来的。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人不堪大任。

曾国藩认为郭嵩焘在胜任繁巨之事上有所欠缺,可以向朝廷保举,但不适宜放在很高的位置。不能胜任繁巨之事,不具备那个能力,把你提拔到那个位置,可能是害了你。

一名大学生,应该以胜任繁巨之事要求自己。繁是很多事情,很多琐碎的事情。巨是大事情,责任重大,意义重大的事情。一个人既能做繁杂的小事,又能做好责任重大的大事,就能不断进步。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是繁杂的事情。不仅要课前预习,还要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考试前做好复习,考场上仔细答题,最终考出好成绩。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团支书等职务,既要和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系,及时传达落实学校各项通知与工作,也要联系好本班同学,在处理一件件繁巨之事中发挥好上传下达作用。

自古以来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可以胜任繁巨之事的人,一定是能把繁巨之事做好的人。那些天天抱怨,拈轻怕重,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很难真正得到锻炼,更难成长成才。同样,一个人没有经历过繁巨之事,没有经过一番历练,却被放到重要位置,如仍不能要求自己处理好繁巨之事,结果可想而知。

遇到繁巨之事要很高兴,要清醒地认识到,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走出迷茫的机会已经来了。

 

 
posted @ 2021-10-30 20:32  aixuexi666888  阅读(16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