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人才合作形式
几个月前,写过一篇博客:一种新的人才流动形式 。在那里,我提到通过收购技术型公司获得技术人才的新的流动方式,再观察了几个月下来,发现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一方面“大公司”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获得人才的意愿,另一方面,国内的技术型公司也不够突出,核心竞争力似乎也不是那么强。当然,有一些很特别的领域的公司,比如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已经被巨头收了,也算是例证。
但是总体来说,大部分公司都处在这样的一个尴尬位置:“大公司”还没有足够大,大到可以随意砸几个百万去收购一间小公司;小公司也没有足够“绝望”,创始人在当前的创业氛围里对自己明显高估。简而言之,根本谈不到一块去。
但这种人才流动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小公司对小公司也有类似“收购”的想法。
这几个月来,我为了公司的发展,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完善公司的技术竞争力。作为一个外包公司,齐昌网络 带上了强烈的我的个人色彩,甚至于技术上也是如此:擅长 Python 相关技术,擅长服务器端,擅长复杂逻辑的处理,擅长业务的分割与治理,等等;但相应地,我们的页面设计、交互设计、商务洽谈等等,就成了瓶颈,甚至技术上来说,Mobile Apps 相关的开发技术也成为我们的短板。最最重要的是,与那些拿着天使投资的创业者不同,我并没有足够的钱去招聘和构建一个兵种齐全的团队,前端后端加设计,商务客服加小妹,只能呵呵呵。
随着与许多不同的客户接触,和多个创业团队的接触,我发现我并不孤独,像我们这种“跛脚”的团队其实到处都是。擅长 Mobile Apps 的创业者,开个公司可能很难招到后端开发人员;擅长后端的创业者,开个公司可能很难招到设计师;擅长设计的创业者,开个公司可能很难招到产品经理;擅长产品的难找运营;擅长运营的做不出 Mobile Apps。你的长处,也许就是你牢笼。
幸而天无绝人之路。
也许这一波创业大潮中,我们都选择了自己的方向,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协作。这两个月,我公司跟一个擅长 Mobile Apps 开发的创业公司完成了股份置换,跟一个擅长商务运营的公司完成了股份置换。通过相互持股,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几乎无成本地补足了兵种短缺;通过相互持股,保质保量保时间完成合作项目有了基本的控制力;通过相互持股,避免把创业的“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东方不亮西方亮,真正地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了创业的成功率。
这,是一种新的人才合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