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大key的影响及处理方式

什么是redis的大key

大 key 并不是指 key 的值很大,而是 key 对应的 value 很大。
一般而言,下面这两种情况被称为大 key:
String 类型的值大于 10 KB;
Hash、List、Set、ZSet 类型的元素的个数超过 5000个;

大key会有什么影响

大 key 会带来以下四种影响:
客户端超时阻塞。由于 Redis 执行命令是单线程处理,然后在操作大 key 时会比较耗时,那么就会阻塞 Redis,从客户端这一视角看,就是很久很久都没有响应。
引发网络阻塞。每次获取大 key 产生的网络流量较大,如果一个 key 的大小是 1 MB,每秒访问量为 1000,那么每秒会产生 1000MB 的流量,这对于普通千兆网卡的服务器来说是灾难性的。
阻塞工作线程。如果使用 del 删除大 key 时,会阻塞工作线程,这样就没办法处理后续的命令。
内存分布不均。集群模型在 slot 分片均匀情况下,会出现数据和查询倾斜情况,部分有大 key 的 Redis 节点占用内存多,QPS 也会比较大。

查找大key

1、通过redis-cli --bigkeys 查找大key

# bin/redis-cli -p 6379 --bigkeys

image

使用的时候注意事项:
最好选择在从节点上执行该命令。因为主节点上执行时,会阻塞主节点;
如果没有从节点,那么可以选择在 Redis 实例业务压力的低峰阶段进行扫描查询,以免影响到实例的正常运行;或者可以使用 -i 参数控制扫描间隔,避免长时间扫描降低 Redis 实例的性能。
该方式的不足之处:
这个方法只能返回每种类型中最大的那个 bigkey,无法得到大小排在前 N 位的 bigkey;
对于集合类型来说,这个方法只统计集合元素个数的多少,而不是实际占用的内存量。但是,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个数多,并不一定占用的内存就多。因为,有可能每个元素占用的内存很小,这样的话,即使元素个数有很多,总内存开销也不大;

2、使用rdr-linux工具来查

#先通过bgsave打dump.rdb文件
./bin/redis-cli -p 6379
127.0.0.1:6379> BGSAVE
Background saving started
127.0.0.1:6379> exit
#下载wget https://github.com/xueqiu/rdr/releases/download/v0.0.1/rdr-linux
#通过rdr-linux分析,然后在浏览器访问8766端口
 ./rdr-linux show -p 8766 dump.rdb

删除大key

删除操作的本质是要释放键值对占用的内存空间,不要小瞧内存的释放过程。
释放内存只是第一步,为了更加高效地管理内存空间,在应用程序释放内存时,操作系统需要把释放掉的内存块插入一个空闲内存块的链表,以便后续进行管理和再分配。这个过程本身需要一定时间,而且会阻塞当前释放内存的应用程序。
所以,如果一下子释放了大量内存,空闲内存块链表操作时间就会增加,相应地就会造成 Redis 主线程的阻塞,如果主线程发生了阻塞,其他所有请求可能都会超时,超时越来越多,会造成 Redis 连接耗尽,产生各种异常。
因此,删除大 key 这一个动作,我们要小心。具体要怎么做呢?这里给出两种方法:
1、分批次删除
2、异步删除(Redis 4.0版本以上)

分批删除
对于删除大 Hash,使用 hscan 命令,每次获取 100 个字段,再用 hdel 命令,每次删除 1 个字段。
Python代码:

def del_large_hash():
  r = redis.StrictRedis(host='redis-host1', port=6379)
    large_hash_key ="xxx" #要删除的大hash键名
    cursor = '0'
    while cursor != 0:
        # 使用 hscan 命令,每次获取 100 个字段
        cursor, data = r.hscan(large_hash_key, cursor=cursor, count=100)
        for item in data.items():
                # 再用 hdel 命令,每次删除1个字段
                r.hdel(large_hash_key, item[0])

异步删除
从 Redis 4.0 版本开始,可以采用异步删除法,用 unlink 命令代替 del 来删除。
这样 Redis 会将这个 key 放入到一个异步线程中进行删除,这样不会阻塞主线程。
除了主动调用 unlink 命令实现异步删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配置参数,达到某些条件的时候自动进行异步删除。
主要有 4 种场景,默认都是关闭的:

lazyfree-lazy-eviction no
lazyfree-lazy-expire no
lazyfree-lazy-server-del
noslave-lazy-flush no

它们代表的含义如下:
lazyfree-lazy-eviction:表示当 Redis 运行内存超过 maxmeory 时,是否开启 lazy free 机制删除;
lazyfree-lazy-expire:表示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当过期之后是否开启 lazy free 机制删除;
lazyfree-lazy-server-del:有些指令在处理已存在的键时,会带有一个隐式的 del 键的操作,比如 rename 命令,当目标键已存在,Redis 会先删除目标键,如果这些目标键是一个 big key,就会造成阻塞删除的问题,此配置表示在这种场景中是否开启 lazy free 机制删除;
slave-lazy-flush:针对 slave (从节点) 进行全量数据同步,slave 在加载 master 的 RDB 文件前,会运行 flushall 来清理自己的数据,它表示此时是否开启 lazy free 机制删除。
建议开启其中的 lazyfree-lazy-eviction、lazyfree-lazy-expire、lazyfree-lazy-server-del 等配置,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主线程的执行效率。

posted on 2022-11-28 14:45  每天进步一点点点点点  阅读(1311)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