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命令指南(二)常用命令【下】
四 文件解压缩
4.1 官宣的linux压缩工具:tar
tar的基本命令格式为
tar [参数选项] [文件或目录]
tar常用命令
tar -zcvf [压缩包名] [待打包文件或目录] # [压缩包名] 一般为 tar.gz 后缀 # z :通过gzip压缩或解压 # c :创建新的tar包 # v :显示命令执行过程 # f :指定压缩文件的名字 # t : 不解压查看tar包内容 tar tvf [压缩包] # 不解压查看压缩包内容 tar zxvf [压缩包] -C [解压路径] # 将压缩参数的c换成x,便是解压 # -C:指定解压路径,不加-C解压到当前目录
#第一种排除
tar -zcvf a.tar.gz 打包的目录 --exclude='指定排除的文件所在的路径'
#第二种排除
find /root/hh ! -type d | xargs tar zcvf b.tar.gz
#将/root/hh 下不是目录文件打包成 b.tar.gz
4.2 gzip
gzip只能打包文件,不能打包目录。
gzip打包文件后会将源文件删除。
gzip参数:
gzip 【参数选项】 【待压缩文件或压缩包】 # -d :解压 # -v :显示解压过程 # -l : 列出压缩文件内容信息 # -c : 不改变原始文件 # -r :递归压缩目录下所有文件 # -t :检查压缩文件完整性 # -数字<1-9> :指定压缩率,值越大压缩率越高,默认为6
gzip常用命令示例:
cd /root/hh gzip *.log # 打包所有log文件 gzip -l *.gz # 不解压展示压缩包内信息 gzip -dv *.gz # 解压gz文件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解压后gz包也不见了或者压缩后.log文件不见了。那怎么保留源文件?
gzip -c a.log > a.gz # 使用-c + 重定向符号,将a.log压缩为01.gz,并且不删除源文件,解压也是一样的操作 gzip -dc a.gz > a.log # 将a.gz解压为a.log,可以看到源文件a.gz还存在
4.3 zip 和unzip
zip压缩
zip tao.zip * # 压缩当前目录下所有文件 zip -r yao2.zip * #递归压缩 zip -r yao3.zip * -x '文件' #排除不打包的文件 #参数 # 无参数,普通压缩 # -r :递归压缩 # -x :排除某个文件压缩 # -q :不显示压缩信息
unzip解压
unzip -d tao tao.zip # 解压到test文件夹下 # -d : 指定目录,无此目录则创建一个,解压的部分信息===>> creating: tao/test/ # 没有-d参数则默认解压到当前文件夹 # -o : 解压时不提示是否覆盖文件;如果我们现在解压到当前目录就会提示是否覆盖,因为已经有此文件了,使用-o可以直接覆盖 # -v :展示解压时的详细信息
4.4 7za
7z也是一种高效率的压缩文件格式,7z常用命令如下。
压缩:
7za a -r tao.7z *.log # 压缩所有html到tao.7z包中 # a :添加文件、目录 # -r :递归
不解压查看文件内部信息:
7za l tao.7z
# l :不解压查看
解压:
7za x tao.7z -r -o tao7z # x : 解压,x换成e也可以解压;但是一般用x,x解压全路径,用e会将所有文件解压到一个目录中 # -r :递归解压子目录 # -o :指定解压目录,注意的是,-o参数与目录间没有空格,这是比较奇特的一点
五 用户、文件与权限
5.1 权限升级:su与sudo
whoami # 查看自己是哪个用户,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是root登录的 su tao # root用户切换为普通用户不需要输入密码 su root # 普通用户切换回root用户需要输入密码 # 小知识: su root == su,su切换root不需要输入root用户名 # 注意:这种切换虽然可以成功,但是环境变量还是原用户的,所以要用下面的命令切换 su - tao # su - [用户名],这种切换方式可以切换到相应用户,还能将登陆后的环境变量一并切换
其实su也可以不用切换过去就能执行命令,只需要加一个参数-c就行:
su - tao -c 'pwd' # 使用tao执行pwd命令
可以看到,其实是执行成功了,正确返回了tao的home路径。
但是这种方式毕竟没有sudo来的方便,接下来看看不用切换用户的sudo:
su - tao # 切换为普通用户登录 whoami # 查看切换成功了没 ls /root # 访问root文件夹
可以看到,没权限。怎么办?sudo呀。
sudo ls /root
# 访问root目录,输tao用户的登录密码就行了
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sudo吗?当然不是了,我们可以查看下赋予sudo权限的用户:
sudo -l
# 查看当前用户被授权的sudo权限
怎么赋予sudo权限?
在/etc/sudoers文件中添加用户就行了
sudo cat /etc/sudoers
用vi还是sed都可以,但是最好使用visudo。
sudo visudo
# root用户不用sudo
visudo是专门来编辑/etc/sudoers文件的,并且它还有语法检查作用。
5.2 用户增删改:useradd、usermod、userdel
5.2.1 用户新增:useradd、passwd
不带任何参数的添加用户:
useradd tao
# 新增用户tao
passwd tao
# 设置密码,密码一般为大小写加数字和一个特殊字符
passwd 小技巧,一条命令设置用户密码:
echo "123456" | passwd --stdin tao # --stdin :可从标准输入获取密码 # 批量修改密码时,此命令比较有用 # 此外,还有个chpasswd命令也可以批量修改密码
passwd 密码到期提醒策略:
passwd -n 7 -x 60 -w 10 -i 30 tao # 7天内不能修改密码,60天以后必须修改密码,过期前10天通知用户,过期后30天禁止用户登录 # -n : 7 表示不能修改密码天数 # -x :60 表示必须修改密码天数 # -w :10 表示过期前10天通知 # -i : 30 表示过期后30天禁止登录
useradd不带任何参数时,系统会先读取/etc/login.defs(用户定义)、/etc/deault/useradd(用户默认配置)文件,然后根据其中所设置的规则添加用户同时向/etc/passwd(密码文件)、/etc/group(用户组)文件添加新用户和新用户组记录。
建好了之后,可以到/home目录下看下,已经创建了属于此用户的家目录。
cd /home/tao
chage -l tao
# 查看用户的有效期
#查看用户所属信息:
id tao
# 这个信息其实就在/etc/passwd中,可以用grep tao /etc/passwd 查看比对下
# uid : 用户id
# gid :用户组id
禁止登陆用户创建:
useradd -s /sbin/nologin ftp_ymm # -s :指定用户登录的shell,/sbin/nologin表示禁止登陆,部署ftp等中间件会经常用到 useradd -M -s /sbin/nologin nginx_wfy # 部署nginx、mysql等中间件会经常用到 # -M : 不创建家目录
其他参数:
useradd -u 806 -s /bin/sh -c "这是测试用户" -G root -e "2019/12/21" -f 2 -d /tmp/tao test_tao # -u :指定uid # -c :用户说明 # -G :设置用户组 # -e : 设置过期时间 # -f :2表示过期两天停权 # -d :用户每次登录时的家目录 tail -1 /etc/passwd # 查看passwd文件最后一行,可以看到刚才添加的用户信息 tail -1 /etc/shadow # 查看/etc/shadow文件最后一行,可以看到刚才-f添加的参数2
拓展:使用useradd -D 参数就是修改用户的初始配置文件:/etc/deault/useradd,来看下这个文件有什么。
[root@iZwz9722zisgyebxzpgpc3Z tao]# cat /etc/default/useradd # useradd defaults file GROUP=100 # 依赖于/etc/login.defs的USERGROUPS_ENAB参数,如果为no,则此处控制 HOME=/home # 把用户的家目录建在/home中 INACTIVE=-1 # 是否启用用户国企停权,-1表示不启用 EXPIRE= # 用户终止日期,不设置表示不启用 SHELL=/bin/bash # 新用户默认所用的shell类型 SKEL=/etc/skel # 家目录默认文件存放路径,新增用户时,从这个配置目录拷贝过去 CREATE_MAIL_SPOOL=yes # 创建mail文件
用useradd -D来修改下看看,当然,先做好备份:
cp /etc/default/useradd{,.bak} # 做个备份 cd /etc/default # 可以看到创建useradd.bak文件 useradd -D -s /bin/sh # -D :改变/etc/default/useradd文件 # -s :改变默认shell # -b : 定义家目录 # -e :设置用户过期日期 # -f :过期后几日停权 # -g :设置用户组 diff /etc/default/useradd{,.bak}
5.2.2 用户修改:usermod
usermod的参数大部分与useradd相同,无非一个新增一个修改而已。不同的参数如下:
usermod -l tao2 tao # 将wfy这个用户的登录名改为wfy2 # -l :修改用户名称 # -L :lock,锁定用户密码 # -U :unlock,解除密码锁定 # -a :追加用户组,与-G参数连用
将useradd替换为usermod,其他参数不变,来修改下用户信息
usermod -u 806 -s /bin/sh -c "修改了测试用户" -G root -e "2019/12/21" -f 2 -d /tmp/tao test_tao grep test_tao /etc/passwd grep test_tao /etc/shadow
5.2.3 用户删除:userdel
userdel -r tao # -r : 删除用户及家目录 # -f : 强制删除用户,即使用户登录了 # 不加-r参数删除不会删除家目录
注意:实际工作中,一般不使用userdel,而是去/etc/passwd中将用户信息注释。
5.3 用户查看:id、w、who、whoami、last
id,查看用户id信息:
id tao
# 显示wfy的uid及gid信息
w,最常用,查看已登录用户信息:
w
# 展示所有已登录用户信息
# 展示字段含义如下
# USER : 用户
# TTY : 用户tty名称
# FROM : 从哪登录的
# LOGIN : 登录时间
# IDLE :终端空闲时间
# JCPU : 终端上所有进程及子进程使用系统的总时间
# PCPU :活动进程使用的系统时间
# WHAT :当前用户执行的进程
who 查看所有已登录用户信息:
who
# 显示已登录用户信息,与w略有不同
users 查看所有已登录用户名:
users
# 只显示用户
whoami 查看当前登录用户信息:
whoami
# 查看当前登录的用户名
last:
last # 显示用户登录列表,读取/var/log/wtmp last -10 # 显示最近10次的登录信息 last root -10 # 显示root用户的最近10次登录信息 lastb # 展示用户登录失败信息,读取/var/log/btmp lastb -10 # 展示最近10条用户登录失败信息 lastb root -10 # 展示root用户登录失败信息,最近10条 lastlog # 展示所有用户最近一次登录记录,读取/var/log/lastlog
5.4 文件权限:chown 、chmod
5.4.1 改变文件用户组:chown
chown常用命令如下:
chown tao a.txt
# 更改a.txt的所属用户为tao
chown tao:tao a.txt
# 将a.txt的所属用户更改为tao,用户组从root更改为tao
chown -R tao:tao hh
# 将yao这个目录及其子目录全都赋权给tao
# 可以看到hh下的var目录页赋权给了tao这个用户及用户组
5.4.2 改变文件权限范围:chmod
chmod可以改变文件及目录的权限范围,它有两种赋权模式:1)使用权限字母 + 操作符;2)使用数字。
常用命令示例:
chmod 777 a.txt # 更改a.txt权限为所有人可访问
7代表rwx,777所代表的9位字符权限为rwxrwxrwx。
- "r" = 4, 可读权限;目录、子目录及其文件都可被访问。
- "w" = 2,可写权限;可修改文件内容、目录名称。
- "x" = 1,可执行权限;目录没有x权限无法进入,sh脚本文件没有x无法执行。
- "-" = 0,无权限。
赋予目录只读权限:
chmod -R 555 hh # 5 = 4 + 0 +1,即r-x,可读与可执行权限,但是不能被修改。
可以看到第一位字符是d,d代表目录,后续9位字符为r-x(属主权限位)、r-x(属组权限位)、r-x(其他用户权限位)。
此外还有一种常用的赋权模式,为+x,赋予文件可执行权限,一般用来执行shell脚本:
chmod +x [脚本名].sh
shell脚本一般有四种执行方式,最常用的为+x赋权后使用下面命令执行:
./脚本名.sh
其他三种方式:
. /脚本名.sh
# .后有空格
source 脚本名.sh
sh 脚本名.sh
当然,也可以用来执行txt文件,示例如下:
. b.txt
source b.txt
sh b.txt
可以看到我们的wfy.txt文件并不是一个shell文件,没有找到响应的命令去执行,后续的shell入门会说下.sh的脚本文件是怎样编写的。
注意:普通用户还需有r权限才能执行,root则不需要。
六 资源监控与管理
6.1 虚拟文件管理系统:proc
说到资源管理这块,/proc文件夹是linux上不得不说的一个目录。
ls /proc
可以看到红框/proc目录下红框圈的那一片数字文件夹,这其实就是我们linux系统中所有进程文件存放的地方。每生成一个进程,就会在这里有个对应的文件夹,也就是我们以后会经常打交道的pid。
有很多的inux命令都是调用此目录中的文件来显示系统相关信息。例如内存、cpu等信息。
为什么proc下面的文件能存放内存、进程、cpu这些跟磁盘文件没任何关系的东西呢?
因为proc实际是一个伪文件系统,或者说虚拟文件系统。我们在文章开头就说了,linux中的一切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的,就是proc做到的。
对于用户、应用程序,它们是从proc中得到系统的一些信息,甚至可以改变内核的某些参数。
而proc中的文件内容并不是全然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系统进程的变化而变化,当用户读取它们时,proc文件系统就动态地从系统内核中读出所需要的信息并提交。
一些我们常用的命令会用到下面的一些文件,如磁盘、cpu、内存相关的。
/proc/cmdline | 内核命令行,核心启动参数 |
/proc/cpuinfo | cpu的相关信息 |
/proc/devices | 挂载设备 |
/proc/Loadavg | 负载均衡 |
/proc/meminfo | 内存信息 |
/proc/mounts | 加载文件系统 |
/proc/stat | 全面统计状态表 |
/proc/swaps | 交换空间表 |
/proc/version | 内核版本 |
/proc/uptime | 系统正常运行时间 |
6.2 磁盘空间监视器:df
df命令可以说linux上最常用的命令之一,因为一旦磁盘空间不够就会出现各种故障,数据库、应用都可能会处于瘫痪状态。
常用命令示例:
[root@iZwz9722zisgyebxzpgpc3Z ~]# df -h # 以适合人类阅读的方式展示磁盘空间大小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vda1 50G 43G 4.3G 91% / devtmpfs 1.9G 0 1.9G 0% /dev tmpfs 10G 666M 9.4G 7% /dev/shm tmpfs 1.9G 324K 1.9G 1% /run tmpfs 1.9G 0 1.9G 0% /sys/fs/cgroup tmpfs 380M 0 380M 0% /run/user/1005 tmpfs 380M 0 380M 0% /run/user/0[root@iZwz9722zisgyebxzpgpc3Z ~]# df -i # -i : 显示inode的使用情况 # linux文件有个inode的文件数量限制,一旦无可用inode,则无法再产生新的文件,会在磁盘空间未满的情况下报“No space left on device”,解决方案是删除无用(多天前)的小文件或者log文件 文件系统 Inode 已用(I) 可用(I) 已用(I)% 挂载点 /dev/vda1 3276800 215486 3061314 7% / devtmpfs 482932 308 482624 1% /dev tmpfs 485254 258 484996 1% /dev/shm tmpfs 485254 354 484900 1% /run tmpfs 485254 16 485238 1% /sys/fs/cgroup tmpfs 485254 1 485253 1% /run/user/1005 tmpfs 485254 1 485253 1% /run/user/0[root@iZwz9722zisgyebxzpgpc3Z ~]# df -Th # -T:查看文件系统类型 # 本机展示的挂载盘/dev/vda1文件系统类型为ext3 文件系统 类型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vda1 ext3 50G 43G 4.3G 91% / devtmpfs devtmpfs 1.9G 0 1.9G 0% /dev tmpfs tmpfs 10G 666M 9.4G 7% /dev/shm tmpfs tmpfs 1.9G 324K 1.9G 1% /run tmpfs tmpfs 1.9G 0 1.9G 0% /sys/fs/cgroup tmpfs tmpfs 380M 0 380M 0% /run/user/1005 tmpfs tmpfs 380M 0 380M 0% /run/user/0
6.3 内存空间监视器:free
一台电脑、服务器,内存、存储(磁盘)、处理器(cpu)、操作系统是最基本的组成。
free就是用来监视linux系统使用内存的命令。
常用命令示例:
[root@iZwz9722zisgyebxzpgpc3Z ~]#free -h
# 以人类可读方式展示内存使用情况,根据实际大小自动转换为KB、MB、GB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 Mem: 3.7G 275M 144M 48M 3.3G 3.1G Swap: 0B 0B 0B
Mem为物理内存使用情况,Swap为虚拟内存使用情况(一般是划分一部分磁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
total :总内存;3.7G一般为4G内存机器。
used :已使用内存。
free :自由内存。
shared : 共享内存。
buff/cache : 缓存,3.3G。
available : 可用内存。
在以前没有available这个展示字段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将 free + buff/cache 的总量作为可用内存。
linux系统的特性就是将不用的物理内存缓存起来,因为千万以为free的144M内存就是真实的系统剩余内存了。所以当前可用内存为available:3.1G。
常用命令之二:定时查询内存
free -hs 5 # 每5秒显示内存使用情况,ctrl + c 终端 # -s:根据指定间隔显示内存使用情况,单位为秒
6.4 网络探测器:ping
ping www.baidu.com # ping域名或ip,会一直显示ping结果,ctrl + c 中断 # 不同于windows的是,windos上ping -t才会一直显示ping结果
[root@iZwz9722zisgyebxzpgpc3Z ~]# ping www.bai.com
PING bai-s2.nodes.gz.com (14.17.96.13) 56(84) bytes of data.
64 bytes from 14.17.96.13 (14.17.96.13): icmp_seq=1 ttl=51 time=6.86 ms
64 bytes from 14.17.96.13 (14.17.96.13): icmp_seq=2 ttl=51 time=6.87 ms
64 bytes from 14.17.96.13 (14.17.96.13): icmp_seq=3 ttl=51 time=6.86 ms
64 bytes from 14.17.96.13 (14.17.96.13): icmp_seq=4 ttl=51 time=6.90 ms
64 bytes from 14.17.96.13 (14.17.96.13): icmp_seq=5 ttl=51 time=6.86 ms
^C
--- bai-s2.nodes.gz.com ping statistics ---
5 packets transmitted, 5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4006ms
rtt min/avg/max/mdev = 6.860/6.876/6.909/0.017 ms
从结果行第一行可以看到,baidu的域名被转换成了bai-s2.nodes.gz.com,发送了56字节的数据。
而从第二行开始,是目标返回信息。目标受到的字节是64,icmp_seq就是受到包的序列号,ttl是数据包的生存周期,time是延时,6.86毫秒。
最后三行是统计结果信息,发送了5个包,接收了5个包,一个包没有丢失,总共用时4006毫秒。min/avg/max/mdev 为最小/平均/最大/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 延时。
ttl为time to life,即icmp包在网络上的存活时间。
常用ping命令示例:
ping -c 3 -i 3 -s 1024 -t 255 www.csdn.com # -c :固定ping次数,本次为3次 # -i :发送间隔,本次为3秒 # -s :数据包大小,单位字节,本次1024为1KB # -t :255,ttl值
ping只能探测ip及域名,但是没法探测端口
6.5 cpu、进程及内存监视器:top
top - 14:17:58 up 31 days, 2:44, 1 user, load average: 0.05, 0.12, 0.08
Tasks: 110 total, 1 running, 108 sleeping, 1 stopped, 0 zombie
%Cpu(s): 1.0 us, 1.0 sy, 0.0 ni, 98.0 id, 0.0 wa, 0.0 hi, 0.0 si, 0.0 st
KiB Mem : 1883724 total, 72564 free, 910376 used, 900784 buff/cache
KiB Swap: 0 total, 0 free, 0 used. 720156 avail Mem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此处省略.......
第一行:结果第一行,为uptime命令的执行结果。
14:17:58 # 当前系统时间 up 31 days, 2:44 # 系统已运行33天2小时44分
1 users #一个用户在登录 load average: 0.00, 0.01, 0.05 # 最近1分钟、5分钟、15分钟的负载情况
第二行:进程信息。共110个进程,1个运行,108个睡眠,停止的1个,僵死的0个。
第三行,cpu状态信息。
1.0 us # 用户空间占比 1.0 sy # 内核空间占比 0.0 ni # 改变过优先级的进程占用比 98.0 id # 空闲CPU百分比 0.0 wa # I/O等待占用cpu百分比 0.0 hi # 硬中断占用cpu百分比 0.0 si # 软中断占用cpu百分比 0.0 st # 虚拟机占用比
第四行、第五行,分别是物理内存状态及虚拟内存状态。
total # 内存总量
free # 空闲内存
used # 已用内存
buff/cache # 缓存
第六行为空行,第七行以后就是系统中各进程的监控状态。
PID # 进程id USER # 用户,进程所有者 PR # 优先级 NI # nice值,负值高优先 VIRT # 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总量,KB RES # 所用物理内存大小,KB SHR # 共享内存大小 S # 进程状态。S=睡眠sleep,R=运行running,D=不可终端的休眠状态,T=stopped,Z=zombie僵尸进程 %CPU # 占用CPU百分比 %MEM # 占用物理内存百分比 TIME+ # 进程使用CPU时间统计 COMMAND # 进程名
top -c # 第七行后进程信息显示进程全路径 top -n 2 # -n : 指定更新次数两次不再刷新,无参数会一直刷新
top的交互模式:
按1可以显示多核CPU的信息。
按b可以高亮选中某列,再使用符号"<"或“>”来向左或向右降序排序。
关于资源监控还有许多很实用的工具:如iostat、mpstat、iftop、vmstat、iotop、sar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