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辩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也就是说,多读书,多读各种各样的闲书杂书,会让人智慧充盈,内心充实。你读不读书,读书多寡,喜欢读什么书,久而久之,这些因素会深刻影响你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认知改变了,日常行为就会随之改变;一直反复某种行为,就会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就塑造为性格;而性格决定了,当你人生中遭遇某种情形时,必然会做出某种选择,而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最终将决定你一生命运!这就是读书的重要意义。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则流行:“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矮大紧说的更文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看书)和远方(旅行)”。
别看读书的人不多,近几年在互联网上,卖读书课程,搞读书会,这一类的产品倒是挺红火。但指望听别人讲20多分钟,就能领悟一本书的精华,这又是何等的浮躁!学习,从来就不像他们宣传的那样“轻松、简单、容易”。
最怕的是,如果习惯于每天10分钟就学会宏观经济学,每天都能听懂一本书,恐怕就再也没耐心去读完任何稍厚一点的书了。正因如此,太多的人稍长一点的文章就没耐心认真读完,更别说读完再思考,他们只要看到一点心里感觉不爽的,就开始叽叽歪歪开骂,戾气十足。
如果想变得有深度,先从读一本有深度的书开始。培养阅读习惯,靠的也是大量且长期的阅读。当然,从商业上看,作为读书的“二道贩子”是非常成功的。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意思是,不先搞清楚如何会打败仗,就不能知道怎么打胜仗。对大多数人来说,明白人性的弱点已属不易,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更是难上加难。可如果有个人,他不但深谙人性的弱点,还能克服自身人性的弱点,然后利用别人人性中的弱点来做一番事业,这不就是成功人士吗?视频比文字要肤浅,但如果大多数人都沉迷于短视频中,实际上又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迎合他人的喜好,是商业成功的不二法则。
5G时代马上就要来临,肯定会出现很多新的机会,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多人说错过了自媒体的红利期,但就算现在让你做,你真的会做吗?如果不会,给机会也抓不住。读书,就是在为将来的机会做准备。不要永远只做消费者。
古语曾云:学海无涯!但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即使不吃不喝不休息24小时不间断,终其一生也读不完所有消息,在这边给大家看几个数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 = 17 世纪一个人一辈子信息量总和。
网上的信息量一天至少 1000 万个中文字,最高一天目前的流量是 200 亿个汉字量。这还不包含外国人的英文字信息量。
现在每两天产生的数据 = 人类会写字以来至 2003 年的总累积数据量。
全世界每天有 2500 亿封以上的email, 其中 80% 是垃圾信件。跟你说完这些资料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说完后,每一秒的数据又增加了,这些东西,同时也又变成历史事件了。
结论就是:现在的新科技与互联网一直不断进化,数据量只会愈来愈多,即便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终其一身也学不完。所以,知识恐慌症的你我,
第一个取舍。
核心问题就应该改成:“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成为世界级的牛人,那你就需要持续大量且全面的阅读与学习,享受在知识恐慌症下的高速成长。这是你的人生使命,高度愈高,面临的压力自然愈大。所以Enjoy what you like and don’t complain.如果想要拥有不错的工作收入,然后过好你自己的人生,那就应该着力在如何建构自己不可取代的竞争力,投资自己,找到 3~5 个核心技能,不断深耕即可,滴水穿石,记住:滴水穿石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坚持的力量。这样你的竞争力就会显现,不要抱有怀胎一个月就能生出孩子这种想法。过度取巧取速,有时会欲速则不达。所以天天读上一小时的书,什么书都看,百无禁忌,乐此不疲。所以,先搞清楚 “你是谁?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了方向,再决定要如何朝这个向前进与学习,就像汪洋大海只取一瓢饮,学海无涯,你不可能什么都要。有了 取舍的观念,你的知识恐慌症状可能可以减轻不少。
第二个反思总结。
主席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想不做书呆子,就得去实践,从实践中反思总结。
最近看到一份二次战役后二十七军的战斗总结,只是简要版,就有2000多字。像这样的总结,有人告诉我,大约有5000万字。这是我军制胜的法宝。
打一仗,总结一次,无论胜败。敌方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弱点,我方的对错和优劣,有哪些欠考虑的,哪些处置失当的,有哪些经验体会,都要一一加以总结。
这就是主席说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打一仗,进一步。
这是我今天感触最深的思考,难道我们做交易不该总结吗?事前计划,事后总结,无论盈亏,都要反思。这是进步最快的方式,也是我接下来重点要做的事。
第三个死读书。
杜甫曾不平道: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意思是,富贵人家子弟大多不会饿死,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实际上,读书并非无用,但死读书则是有害的。
比如,苏联的成功经验是城市包围农村,而我们则是农村包围城市,这是国情不同,导致的路线不同。再比如,第五次反围剿时,李德、博古不审时度势,妄图跟蒋军打阵地战,造成了惨重的失败。
当代,很多人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养成了遇到某某条件,就用某某公式去套的思维定势。这种不分析具体情况,妄图用一套僵化的历史经验,就包打天下的想法,就是死读书。画虎不成反类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