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编译型语言解释型语言

编译型

编译语言Compiled language)通过编译器来实现。是以编译器先将代码编译为机器代码,再加以运行

理论上,任何编程语言都可以是编译式,或直译式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与程序的应用有关。

一般而言,用编译语言写成的程序,在运行期的运行速度,通常比用解释型语言写的程序快。因为程序在编译期,已经被预先编译成机器代码,可以直接运行,不用像解释型语言一样,还要多一道直译程序。

但是要先进行编译,之后才能运行程序,这也造成了编译语言的缺点。一般而言,编译语言的程序开发速度,以及调试时间,都是比较长的。因为它不像解释型语言可以写完一行,或一小段程序之后,马上运行,马上调试。解释型语言通常让程序开发的整体时间变少,在开发过程中,程序师也可以更弹性、快速的测试自己的想法。

为了改善编译语言的效率而发展出的即时编译技术,已经缩小了这两种语言间的差距。这种技术混合了编译语言与解释型语言的优点,它像编译语言一样,先把程序源代码编译成字节码。到运行期时,再将字节码直译,之后运行Java与LLVM是这种技术的代表产物。

编译器

编译器compiler)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会将某种编程语言写成的源代码(原始语言)转换成另一种编程语言(目标语言)。

它主要的目的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所写作的源代码程序,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阶机器语言的程序,也就是可执行文件。编译器将原始程序(source program)作为输入,翻译产生使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等价程序。源代码一般为高级语言(High-level language),如Pascal、C、C++、C#、Java等,而目标语言则是汇编语言或目标机器的目标代码(Object code),有时也称作机器代码(Machine code)。

编译器的工作流程:

源代码(source code)→ 预处理器(preprocessor)→ 编译器(compiler)→ 汇编程序(assembler)→ 目标代码(object code)→ 链接器(linker)→ 可执行文件(executables),最后打包好的文件就可以给电脑去判读运行了。

解释型

解释型语言Interpreted language)会将代码一句一句直接运行。这种编程语言需要利用解释器,在运行期,动态将代码逐句解释(interpret)为机器代码,或是已经预先编译为机器代码的的子程序,之后再运行。

理论上,任何编程语言都可以是编译式,或解释型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与程序的应用有关。许多编程语言同时采用编译器与解释器来实现,其中包括Lisp,Pascal,C,BASIC 与 Python。JAVA及C#采用混合方式,先将代码编译为字节码,在运行时再进行解释。

解释器

解释器(英语:interpreter),是一种程序,能够把编程语言一行一行解释运行。解释器像是一位“中间人”,每次运行程序时都要先转成另一种语言再作运行,因此解释器的程序运行速度比较缓慢。它不会一次把整个程序翻译出来,而是每翻译一行程序叙述就立刻运行,然后再翻译下一行,再运行,如此不停地进行下去。

解释器的好处是它消除了编译整个程序的负担,程序可以拆分成多个部分来模块化,但这会让运行时的效率打了折扣。相对地,编译器已一次将所有源代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机器代码,运行时便无需再依赖编译器或额外的程序,故而其运行速度比较快。

posted @ 2019-11-29 16:22  秋夜雨巷  阅读(49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