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in UML》读后感

 

 

 

世界的运作,无论是哪个行业,什么业务,本质上无非是人、事物和规则组成的。建立模型的关键就是弄明白有什么人,什么人做什么事/行为,这个事要达成什么目的,什么事产生什么物,中间有什么规则或者流程,产生了什么后果。再把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定义出来,一个模型就基本成型了。

 

U--就是用户,业务的实际使用者,参与者,被服务者,是系统外部的人/事(比如每天自动网页访问量),行为主动发出者。

边界类:定义外部使用者对系统内部能做哪些事。

实体类:使用者完成目的所涉及的物,名词。

控制类:完成目的所涉及的行为,流程,活动--规则,动词。

 

 

 

 

 

 

用例:事,用户为达成某一目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步骤,这个行为有前置条件和输出结果。

对象:人/事,从业务用例场景去分析动词后面的名词,他们就是实体的备选对象。

对象中的属性:分析对象之间的关系,独有的特点就可以作为属性。有时候事物的属性很多,不需要把所有的都列出来,只需要关心跟这个系统有关,跟特定场景有关的属性。

 

 

对象的方法:规定外部怎么使用它,对象有什么作用。

 

 

 

泳道图:发现,获取,定义角色的职责。

状态图:对行为的建模,通过状态图可以知道单个对象/行为的状态,行为前和行为后的结果状态。

 

附上UML图:

 

 

 

 

posted on 2016-09-22 23:26  Ada多一多  阅读(37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