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及安全

0.查找的资料:

  • 《关于开展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6号)
  • 《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24号)
  • 《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2239-2008)
  • 《政务信息化安全规范》(GB/Z 28828-2012)
  • 《密码应用技术基本规范》(GB/T 24229-2009)
  • 《智能卡应用规范》(GB/T 16649-2010)

1.综述解电子政务的内容和网络规范

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手段对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政府机构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政务已成为了政府机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服务,如办理证照、查询资讯等。

  2. 政务数据开放:政府可以通过数据开放,将政府部门的各类数据对外公开,供社会大众使用。这样可以提高政府透明度,促进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

  3. 电子政务应用:政府可以采用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化政府管理流程,提高归口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4. 信息安全保障: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保护政府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网络规范是指在互联网上有关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信息传输等方面的规则和标准。网络规范对于保障网络安全,促进信息化发展、维护网络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网络安全规范:网络安全规范主要是为了保证网络安全,通过制定各项安全措施、加强管理、控制网络资源访问权限等方式,减少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等问题的发生。

  2. 网络通信标准:网络通信标准主要是为了规范网络通信中使用的协议、数据格式、网络接口等方面的内容,方便不同设备间的通信与数据交换。

  3. 网络服务规范:网络服务规范主要是为了规范网络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包括服务质量、服务费用、服务时间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4. 信息传输规范:信息传输规范主要是为了规范信息传输中数据的格式、传输速率、传输时延、容错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与网络规范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网络规范,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维护网络秩序,提高服务质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网络规范也需要结合电子政务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进行更新和完善,从而更好地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网络规范是在网络空间中,针对信息通信和安全问题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其中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信息的传输和处理、网络安全和保护等方面。网络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以确保网络安全和信息交流的可靠性、秩序性和稳定性。同时,网络规范也是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维护公民权益、实现信息国际化和数字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2.政务应急平台

政务应急平台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和重大灾害等应急事件,打造的一个集信息采集、处理、共享、调度以及指挥、控制、协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平台。政务应急平台致力于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减少损失,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公众满意度。

  1. 应急预警与监测

应急预警与监测是政务应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数据采集和处理手段,尤其是像传感器、GPS定位器、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社会活动、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公共健康等方面的实时监测和警报。这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情况,迅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通过对气象、地震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在灾害来临之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范和预防。

  1. 应急资源管理

应急资源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对各类应急救援和灾害事故处理资源的快速调配、分配和协同。包括人员、物资、设备、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源,通过一体化的资源调度平台、流程和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例如,在抗击自然灾害中,政府可以通过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及时调配物资和人才以迅速减轻灾区的痛苦。

  1. 灾害信息发布

灾害信息发布是指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情况的信息及时、准确、透明发布和公开。通过政务应急平台,政府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布灾害预警、救援进展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当前情况及采取防范措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增强政治合法性和社会稳定性。

  1. 社会救援和服务

社会救援和服务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公众提供各种支援和服务的行动。政务应急平台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和协调机制,为公众提供各种形式的救援和服务。例如,在自然灾害中,政府可以通过应急平台,及时提供食品、饮用水、帐篷等生活必需品,同时还可以开展心理疏导等公益服务。

  1. 信息共享和协同

信息共享和协同是指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共享现有信息资源,并开展紧密协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能力。通过政务应急平台,政府可以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协商制定应急预案,统一指挥与调度,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做出更加迅速、精准、安全的决策。

  1. 应急演练和培训

应急演练和培训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为了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技能,开展的相关培训和演练活动。政务应急平台可以提供模拟演练和培训模块,旨在提高政府部门和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技巧,有效降低灾害损失和风险。

政务应急平台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政府需要加强对政务应急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的重视和支持,从而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3.子政务安全

子政务系统是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互动的重要平台,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子政务系统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和信息安全等风险。因此,保障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

子政务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 安全性需求高:子政务系统从事的是行政事务,涉及到政府机构的重要业务数据,包括个人敏感信息等。因此对安全性的需求很高。

  • 信息量大:子政务系统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大,政府机构的日常运转大多由此完成,因此需要具备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 跨部门协作需求:子政务系统是政府机构的重要协作平台,不同部门需要在此进行协作,因此需要支持跨部门的协作。

  • 可扩展性:随着政府机构业务的不断发展,子政务系统需要不断扩展新功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需要具备可扩展性。

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等方面。

技术措施

(1)数据加密:对于处理敏感信息的业务,需要采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

(2)访问控制:对系统的访问进行严格控制,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

(3)防火墙:设置防火墙,对网络进行保护,限制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

(4)漏洞扫描: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并修补系统中的漏洞,防止黑客攻击。

管理措施

(1)安全策略:建立完善的安全策略,对系统的安全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

(2)备份与恢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建立恢复机制,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安全审计:定期进行安全审计,查找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及时进行修补。

人员管理

(1)安全培训:对所有使用子政务系统的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操作培训。

(2)权限管理:对各个部门和人员的权限进行科学的分配和管理,确保安全性。

(3)应急响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处理,降低损失。

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与应对

尽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但是任何一种安全措施都不是完全可靠的,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风险。

网络攻击

网络攻击是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黑客通过攻击系统漏洞和弱点,窃取系统中有价值的信息。子政务系统需要加强漏洞修补和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更新安全补丁,避免被攻击。

人为破坏

子政务系统的使用者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用户,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良操作行为。政府应建立规章制度和配套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针对不良操作行为及时纠正。

数据泄露

政府机构涉及到很多敏感信息,比如行政执法信息、人口普查信息等,如果数据泄露将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政府应完善安全策略,保护重要数据的安全,加强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

子政务系统作为政府与公众互动的平台,承载着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子政务安全一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需要继续提升自身的安全保障能力,以确保其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

4.综述政务安全管理的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安全管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政务安全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对政务信息系统所采取的控制和保护措施,旨在确保政府机构信息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政务安全管理体系通常由政策、标准、流程、技术和人员等多个方面来实现。

  1. 政策层面

政策层面的政务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制定政务安全相关法律和法规、政策文件、行业标准和规范等。这些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可以为政府机构和企业提供安全管理的框架和指导。此外,政策层面的政务安全管理还包括对政务安全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的设立,以及宣传教育的开展,以推动政务安全管理的深入实施。

  1. 标准层面

标准层面的政务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标准、编制安全手册、开展安全培训等。安全管理标准是政府机构关于政务安全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安全手册包含政府机构的安全策略、安全规程、安全操作程序等。安全培训则是指对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开展关于信息安全的培训和教育,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1. 流程层面

流程层面的政务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安全控制措施和应急响应计划、监控和审计等。政府机构可以采取“灰盒子”或“黑盒子”测试方式,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并及时发现漏洞和弱点。政府机构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加强对信息资产的保护。同时,政府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处置工作。政府机构还需要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密切监控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安全问题。

  1. 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的政务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和使用安全技术、购置和维护安全设备等。政府机构可以通过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政府机构还可以采用双重认证、密码策略等方式,提升用户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的安全性。此外,政府机构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人员层面

人员层面的政务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安全管理团队、开展安全培训、制定安全行为规范等。政府机构需要组织一支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负责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工作。政府机构也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此外,政府机构还需要制定安全行为规范,规范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安全行为,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安全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政务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政府机构信息资产的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政务安全管理,例如制定政策和法规、建立安全管理团队、开展安全培训、建立保障制度等。政府机构需要在落实政务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和提升政务安全水平,为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5.综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的应用、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机制的相关内容:

随着信息化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各级政府机构已经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在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安全风险和挑战。为了保障政务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来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护,包括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机制等。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随着信息化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各级政府机构已经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在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安全风险和挑战。为了保障政务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来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护,包括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机制等。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将信息系统按照其安全需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并且在每个等级上确定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由国家信息安全管理局颁布,对于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提供了标准化的要求和规范。在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时,政府部门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估,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然后,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确定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对系统的安全审计、漏洞扫描、入侵监测、安全防护等方面。此外,政府部门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监督,确保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机制的有效运行。

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

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是指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以及对用户进行权限分配的过程。电子政务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提供全面、高效、规范的行政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在电子政务系统中,采用数字证书和密码等方式实现身份验证,并根据用户的职位、部门等情况,分配相应的系统权限,以保证各级用户的合法性和权限的正确性,避免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发生。

电子政务认证是指通过数字证书和密码等方式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确保用户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用户需要申请数字证书,然后将数字证书安装到电脑或手机等设备中。在使用电子政务系统时,用户需要输入数字证书口令或使用密码等方式进行身份验证。此外,还可以采用短信验证码、动态口令等方式增强身份验证的安全性。

权限管理是指根据用户的职位、部门等情况,分配相应的系统权限,以保证用户的权限正确性和安全性。在电子政务系统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用户角色,分别进行权限分配。这些权限包括文件上传、下载、编辑、删除等操作。政府部门还需建立完善的权限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权限异常等情况,确保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的应用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 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使得政府机构的行政服务更加高效,减少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2. 提高行政服务质量:采用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能够保障行政服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了非法操作和违规操作,提高了行政服务的质量。

  3. 保障信息安全: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能够确保政务系统的安全性,避免了信息泄露和窃取,保护了政务信息的安全。

  4. 降低管理成本:采用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能够将管理流程自动化,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在应用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时,要加强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更新系统软件和安全补丁,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同时,要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只有全面落实这些安全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机制

政务信息交换是指政府机构之间或政府机构与企业、公民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政务信息交换传输的数据通常涉及国家机密、重要的行政决策和公共利益等,因此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机制来保障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性。

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机制主要包括加密、数字签名、安全通信协议和访问控制等方面。

  1.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指通过对传输的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保护数据的安全性。政务信息交换中采用的加密算法通常为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即发送方和接收方使用相同的密钥(即“秘钥”)进行加密和解密;而非对称加密算法则需要发送方和接收方各自拥有一个公钥和一个私钥,发送方使用接收方的公钥加密数据,接收方使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

  1.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添加数字签名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数据传输前,发送方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签名,接收方则使用发送方的公钥对数据进行验证。数字签名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抵赖,并保障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性。

  1. 安全通信协议

安全通信协议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加密技术以及其他安全机制,保护数据的安全性。例如,HTTPS协议就是一种安全的通信协议,使用SSL/TLS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1.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指根据权限设置用户访问政务信息交流系统的范围和权限等问题,并且需要对数据进行授权管理,以保证数据交换安全。在政务信息交换中,采用的访问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基于内容的访问控制以及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等。

此外,在政务信息交换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网络安全和物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网络安全需采取多种手段确保网络安全,如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物理安全则需采取措施保护设备和数据的物理安全,如视频监控、安全门禁等。

综上所述,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机制非常重要。政府部门应在保障政务信息交换安全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提高系统安全性,有效防范各种安全风险。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安全意识,从而更好地保障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本报告综述了电子政务及安全相关的内容,包括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机制等方面,介绍了政务应急平台的作用和子政务安全的内容。同时对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的应用进行了概述,总体来说,电子政务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做好规范、管理和控制,确保政务信息安全。

posted @ 2023-05-24 09:37  acacacac  阅读(2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