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最原始的COM组件调用过程(不使用注册表信息)
最近因为项目的关系开始研究COM组件了,以前都认为COM过时了,所以也没怎么接触. 现在好好补补课了.
一般调用COM都是通过注册表找到它的位置, 然后调用COM库的标准函数. 这些封装无疑使得我这个初学者无法了解里面到底做了什么, 而且注册表和COM库标准函数都是windows提供的, 但是COM这个思想是可以在Linux下实现的. 只要知道它的实现原理就行了. 因此我就试着用最基本的调用方法来使用COM组件, 以了解其调用过程和原理.
首先,我用vs的ATL创建了一个简单的ATL项目test, 然后添加了一个简单对象Mytest, 该对象实现了一个IMytest接口,该接口有一个testfunc函数. 编译生成了一堆自动产生的文件, 我们只需要最后的test.dll文件和test.h文件. 有了这两个文件,我们就可以使用该组件中实现的接口了.
然后,我创建了一个win32控制台项目来测试一下如何不使用注册表来调用COM组件中的接口方法. 不使用注册表,那么该test.DLL文件也就不需要使用regsvr32.exe来注册组件了,我们使用手动加载的方式来使用COM组件. (将test.dll放在win32程序运行目录下,将test.H文件放在win32工程目录下)
过程如下:
// usetest.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test.h" //#import "test.dll"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HRESULT ( __stdcall *CREATEFUNC)(REFCLSID clsid,REFIID iid,void** ppobj);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HINSTANCE hi= ::LoadLibrary(L"test.dll"); if(hi!=NULL) { cout<<"dll loaded."<<endl; CREATEFUNC CreateInstance = (CREATEFUNC)::GetProcAddress(hi,"DllGetClassObject"); if(CreateInstance!=NULL) { cout<<"get DllGetClassObject method - Success."<<endl; IClassFactory* pICF = NULL; HRESULT hr = CreateInstance(__uuidof(Mytest),IID_IClassFactory,(void**)&pICF); if(SUCCEEDED(hr)) { cout<<"create IClassFactory - Success."<<endl; IMytest* pIMytest=NULL; HRESULT hr2 = pICF->CreateInstance(NULL,__uuidof(IMytest),(void**)&pIMytest); if (SUCCEEDED(hr2)) { cout<<"get interface - Success."<<endl; HRESULT hr3=pIMytest->testfunc(1); if (SUCCEEDED(hr3)) { cout<<"Invoke interface method OK."<<endl; } pIMytest->Release(); } pICF->Release(); } } FreeLibrary(hi); } return 0; }
和windows相关的只用到了dll加载相关的API,而这些在其他系统下都有对应的api. 所以如果想在其他系统下实现以下COM的调用, 还是可以的.
更进一步,可以使用xml文件来维护com组件的位置信息, 然后写一套与系统无关的通过xml文件查找com组件的库,这样就可以实现com组件的跨平台了.
哈哈,想法不错,实现起来还是有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