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有感、高代学习之余的杂记

在南大听了半个学期的课,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来自朱富海教授的课堂。

朱教授先是让我们自己说说这个学期学到了什么,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多项式、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紧接着,他帮助我们梳理了其中的内容,详细讲述了四块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正如他自己与陈智奇教授合著的《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一书前言中的插图一样,整个高等代数看似凌乱琐碎,实则是一张大大的网,使得其密不可分,我尝试在线性代数基础不牢的情况下学习群论,发现这样做难度非常大,高代是一门整体性很强的学科,不过朱教授在梳理了“多项式、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之间的关系之后,开始了“传统保留节目”。

“你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四块知识了————多项式、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在我这样梳理之后,你们就可以发现他们联系很大”,接着,朱教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

“这四个知识就好像海里的孤岛,你看着他们表面上都是没有联系的,但是等到真的有一天,海枯石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实际是连在一起的,或者你潜入水下才能发现真相。”

紧接着,他又指着标有箭头的位置,继续说:“有的岛屿之间可能很深,比如说这里,可能是一个马里亚纳海沟,好,你们今天又学到了一个新名词,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叫什么?我再说一遍,马里亚纳海沟,大家记住了啊。”

我并不觉得朱教授是故意搞笑或者很傻之类,这反映了他对学习的一种理解,对于教育的理解,他曾经多次讽刺我们丧失思考能力,开导我们积极回答问题,分享一些往届老师发现同学们不积极回答问题的经历。

又读了朱教授在微信公众号【数林广记】发的文章,真的是很有感触,长时间机械化刷题和学习,让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我甚至怀疑自己:“我去刨根问底,研究事情背后的真相本质是好习惯吗”,还是直接去记结论,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把题目做出来就行了呢?

我很同意号爸曾经给我说个一个观点“高考拼的是熟练度,到高二开始刷题就行,现在应该做的,是读一些好的书”,我认为,拓宽视野,丰富学识,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培养一群做题机器,实在是意义不大。

“内卷”这个词我觉得非常贴切,它不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偷偷学习或者非常勤奋这种状态的,而是用来描述社会现状的,辅导班这个东西,属于大势所趋下产生的,一个人上,一个人成绩好,那大家就都去上,国家的双减并欸有对于这个方面产生较好的生效,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成效,还带来了副作用,经常提到的减负计划也没有任何效果,所谓的“删”知识点只会让题目变得又难又怪,大家都知道“内卷”不好,但是大家都得卷,你不卷,你就被别人卷走了。

另外的,就是减负的方法不对,所谓减负,实质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不是减少知识点的数量,这样做是会适得其反的,可考查的内容越少,出题人为了出有区分度的卷子,那题目就会出的越偏越怪,目前,中学课本的内容覆盖面挺广的,几乎涵盖了数学的各个分支,但是每个分支都是浅尝辄止,浅薄的覆盖让出题人很难找到有价值而多变的知识点。

反而要学的东西多了,灵活度更大了,需要把有限的时间分摊到更多的知识点上去,并且要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死做题就失去了效果。这一点在大学数学课堂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几乎每门数学课的容量都非常大,而习题都并不多,要想学好就必须要多思考。

所以,显示我们无法改变,内卷是大势所趋的结果,即便认清了现实也无法脱身,这或许就是我们被迫承受的压力吧,不过,百忙之中,多思考,多读好书,总该是有益的吧。

posted @ 2024-01-02 15:57  abensyl  阅读(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雪花飘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