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论文
网站的性能是客观的指标,可以具体体现到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技术指标,同时也是主观感受。
用户视角的性能:
就是用户在浏览器上直观感受到的网站响应速度快还是慢。
开发人员眼中的性能:
响应延迟
系统吞吐量
并发处理能力
系统稳定性等
相关的优化手段有:
缓存加速读取
使用集群提高吞吐能力
使用异步消息加快请求响应及实现削峰
使用代码手段优化
运维人员视角的性能主要是基础设施性能和资源利用率,包括:
网络运营商的带宽能力
服务器硬件配置
数据中心网络结构
服务器和带宽的资源利用率
主要优化手段:
建设优化骨干网
高性价比定制服务器
利用虚拟化技术优化资源
性能测试指标主要有:
*响应时间
并发数
反映系统的负载特性
网站系统用户数>>网站在线用户数>>网站并发用户数
吞吐量
体现系统的整体处理能力,TPS、HPS和QPS
性能计数器
性能测试方法:
性能测试——性能预期测试
负载测试——安全临界值测试
压力测试——最大压力承受能力测试
稳定性测试——长时间运行稳定性测试
性能优化策略:
思路:如果性能测试结果不满足设计或业务需求,那么就需要寻找系统瓶颈,分而治之,逐步优化
性能分析
基本方法:检查请求处理的各个环节日志,分析哪个环节响应时间不合理、超过预期;然后检查监控数据,分析影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内存、磁盘、网络或CPU,是代码还是架构设计不合理,或者系统资源确实不足。
性能优化
根据网站分层架构,可分为Web前端性能优化、应用服务器性能优化、存储服务器性能优化。
可用性
网站的高可用架构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服务器硬件故障时服务依然可用、数据依然保存并且能被访问。
怎么实现?每个节点down了都有副节点可以实时切换。
主要手段有:
数据和服务的冗余备份
失效转移
应用层主要负责具体业务逻辑处理;服务层负责提供可复用的服务;数据层负责数据的存储与访问。
原则:大型网站的分层架构及物理服务器的分布式部署使得位于不同层次的服务器具有不同的可用性特点。关闭服务器或者服务器宕机时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高可用的解决方案也差异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