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的集群是基于master/slave模式,namenode和jobtracker属于master,而datanode/tasktracker属于slaves。master只有一个,而slaves有多个。
namenode与datanode之间的通信,jobtracker与tasktracker直接的通信,都是通过“心跳”完成的。
以前看过hadoop心跳原理的源代码,今天再回忆一下,呵呵,所以叫“心跳回忆”。
1、心跳机制
心跳的机制大概是这样的:
1) master启动的时候,会开一个ipc server在那里。
2) slave启动时,会连接master,并每隔3秒钟主动向master发送一个“心跳”,将自己的状态信息告诉master,然后master也是通过这个心跳的返回值,向slave节点传达指令。
2、找到心跳的代码
拿namenode和datanode来说,在datanode的offerService方法中,每隔3秒向namenode发送心跳的代码:
上面这段代码,如果是单机的程序,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但是,这是hadoop集群!datanode和namenode在2台不同的机器(或2个JVM)上运行!datanode机器竟然直接调用namenode的方法!这是怎么实现的?难道是传说中的RMI吗??
下面我们主要就来分析这个方法调用的细节。
3、心跳的底层细节一:datanode怎么获得namenode对象的?
首先,DataNode类中,有一个namenode的成员变量:
-
public class DataNode extends Configured implements InterDatanodeProtocol, ClientDatanodeProtocol, FSConstants, Runnable { ... public DatanodeProtocol namenode = null; ... }
下面是NameNode类的定义:
-
public class NameNode implements ClientProtocol, DatanodeProtocol, NamenodeProtocol, FSConstants, RefreshAuthorizationPolicyProtocol { ... }
注意:NameNode实现了DatanodeProtocol接口,DatanodeProtocol接口定义了namenode和datanode之间通信的方法。
那么,DataNode类是怎么获取到NameNode类的引用呢?
在Datanode端,为namenode变量赋值的代码:
在继续去RPC类中追踪:
现在,明白了!
1) 对namenode的赋值,并不是真正的new了一个实现了DatanodeProtocol接口的对象,而是获得了一个动态代理!!
2) 上面这段代码中,protocol的类型是DatanodeProtocol.class
3) 对namenode的所有调用,都被委托(delegate)给了Invoker
4、心跳的底层细节二:看看Invoker类
Invoker类是org.apache.hadoop.ipc.RPC类的一个静态内部类:
在这个类中,看invoke方法:
所有的方法调用又被delegate给client的call方法了!
client是Invoker中的成员变量:
所以可以看出:DatanodeProtocol中的每个方法调用,都被包装成一个Invocation对象,再由client.call()调用
5、心跳的底层细节三:Invocation类
Invocation类是org.apache.hadoop.ipc.RPC类的一个静态内部类
没有什么业务逻辑方法,主要作用就是一个VO
6、心跳的底层细节四:client类的call方法
接下来重点看client类的call方法:
7、现在,一目了然了
8、再看动态代理
动态代理:让“只有接口,没事对应的实现类”成为可能,因为具体方法的实现可以委托给另一个类!!
在这个例子中,就datanode而言,DatanodeProtocol接口是没有实现类的!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