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IT

      在金融IT公司,最多的应该算程序员了,他们往往最辛苦,不但要接受长期出差,经常加班的现实,而且还要经常主动学习新技术,不但要应对周围别的程序员的竞争,还要应对刚出校门的小弟弟,小妹妹的竞争。公司的开发都工厂化了,每个人只负责某一块功能的开发,或者仅仅是一块机械甚至繁琐,枯燥的工作,这样的结果是对人的技能的要求降低了,自己多工作几年,似乎并不比这些小弟弟,小妹妹有更多的优势,相反,这些新人精力充沛,对工资待遇要求也不高,看到这些,想想岁数一年年大起来的自己,莫名的焦虑涌上心头,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在平时,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了不少这样的程序员,进行了不少的交流,我想,金融IT公司的程序员的职业发展至少有六种,即做管理,做技术,做业务,做质量,做销售,去甲方。下面便分别说一说。
    一、做管理,一般从项目经理做起,项目经理,典型的兵头将尾,虽然不一定写代码,但技术上还是要钻研的,否则不会服众,关键时候,还需要自己亲自出马帮手下的兄弟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要当好一个项目经理是不容易的,因为他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公司会给他成本,效益,客户满意度的压力,手下的兄弟会向他抱怨无休止的加班或返工,客户会抱怨交付进度和交付质量。所有这些都要求他待人处事有足够的灵活性,不能感情用事。可见,不是谁都适合做管理的。(说到这,忍不住多说几句:有的项目经理也许是出于自身地位的考虑,不愿意提高手下兄弟们的技能水平,或者对项目组里的同事采取压制的态度,极端鄙视这种人)。
      一般来说,在IT公司,要混到一个项目经理的位置,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个和个人的资质以及公司的文化有关,自然也不排除已有管理经验的人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继续做项目管理,这里所说的项目管理实际上就是项目经理,因为空降到别的公司做部门经理以上的管理人员,这种情况在IT公司不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一步步做上来的,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在决定走管理这条路时,应该考虑清楚:1)自己是否适合做管理,是否有兴趣做管理?2)自己是否愿意在未来的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一直留在现在的这个东家?换句话说,现在的这个东家是否是自己可以依赖的臂膀?因为一旦自己将来要离开现在的东家,自己的管理技能是否能保证自己在新的公司仍从事管理工作,还是被迫拾起丢弃多年的技术?如果那样,那这个机会成本就太大了。3)自己进一步升迁的可能性,因为要做到中高层,能力固然是一方面,上司对自己的评价更重要。
      当然,做管理的有一些最后也许会出来自立门户,这时就需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否已经有了创业所需的足够的技术,人才和社会关系?
    二、继续做技术,国外的程序员可以做到四,五十岁,我们没道理不可以,只不过是竞争的过分激烈,造成整个行业一种浮躁的心态,从业者也没有静下心来钻研技术。
      那我们该如何来选择自己的技术道路呢,我的建议是,选择一个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比方说,自己喜欢钻研软件架构方面的技术,并且有较深的造诣,不妨选择走架构师的道路,但并非谁都可以走到这一步的,能力固然重要,机遇也同等重要,不可想象,一个没有经过大项目历练的程序员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架构师?有能力,也有参与大项目的机会,但没有给你培养成长的机会,架构师仍然不能产生。除了架构师,程序员还可以走专才之路,比方说,钻研某一门技术并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样,你的价值就体现了,这里所讲的专门的技术,可以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BI技术等,也可以是某种专业的软件,如SAS,SPSS等,只要你能达到人不会我会,人会我精的程度就可以。
    三、做业务,因为这就是我的道路,我自然愿意多说几句,呵呵,因为所有的IT系统都是根据业务需求而设计的,你能理解透业务,甚至具有了业务发展前瞻性的设计思路,那你的价值是很大的,公司会离不开你,甲方也会认为你是个人才,想请你加盟。
      技术的发展可以日新月异,但作为事物本质的业务发展却没那么快,只要你有兴趣,你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把你关心的业务了解清楚,当然,这并不是说,做业务分析这条路会更好走,我们国家的金融IT行业是过分竞争的行业,至少目前是这样的,现在有几个公司能凭着几个产品就衣食无忧了呢?作为业务分析人员,自然也希望能多了解业务,多接触新的业务,这样才有机会融汇贯通,也只有这样,自己的职业道路才更有保障,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
      有人要问了,我也知道业务的重要性,那怎么学业务呢,这个问题我以前已经谈到过,有兴趣的话看一下我以前发的帖子吧,我在此需要补充的是,通过自己所做的项目来学习,我们从事各种各样的项目,这些项目既然存在,必定有他存在的理由,这个项目的提出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你不知不觉中已经增加了一些阅历,这时候,你可以尝试着换一个内容不同项目看看(当然,这个要公司政策允许,现在大多数公司是希望你能安心做好目前的项目,个人能力的提高倒是其次),另外,多结识行业内的朋友,大家多交流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办法。
    四、做质量管理,这里说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测试技术,即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优秀的测试人才目前还比较缺,从开发人员转型做测试,在案例设计上,考虑的问题会比没有技术经验的人更全面,在性能测试上也会比没有技术背景的人更有优势,因为他对程序的性能更敏感。
    五、做销售,做了几年技术后,有些程序员转行做了销售,这种选择也不错,销售自己熟悉的产品或技术,一定比没有技术背景的人更专业(现实生活中,我见过不少销售,只能说是关系型销售,请客户吃饭,沟通客户关系上比较在行,但对自己的产品却不能称得上熟悉,哄哄外行还行,一碰到内行就蒙了),这个社会说到底是推销的社会,只要感觉自己善于推销,平时做足功课,加上自己的技术背景,说不定还真比整天埋头coding强。
    六、到甲方,在甲方现场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些IT公司的技术人员被甲方挖了过去,这对乙方是件很无奈的事,除了埋怨甲方的不地道外,也没别的办法。在甲方一般工作稳定,待遇基本上还可以,基本上不用编码了,平时主要做一些用户和乙方的沟通协调工作,追求稳定的技术员不妨一试,不过,甲方要的技术员一般不超过35岁,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基本上就不要考虑了
    希望金融IT公司的兄弟姐妹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在中国做技术的都是比较尴尬的,一方面由于需求决定了,技术人员不需要太高深的技术储备,也不需要太多的经验,大体上也就是一个培训过的认识ABC的会查资料的民工就可以胜任了。另一方面,在金融机构也决定了,即使有很高深的技术,也要藏拙,也不会让你表现出来,只要能和上下沟通好关系就够了。复杂的东西不要你做,简单的通过关系都转包出去了。
从技术转职做管理?这种兵头将尾的工作估计只有中国这样的职场才会出现。技术和管理完全是两个不相关的工种,人的特长是不同的,如果你想做管理,就不要往技术这方面努力然后再转了。一个好的技术员工,不一定能做好管理,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谁让中国人牛呢,如果你不让我干,我就撂挑子,呵呵,所以很多公司做项目经理的都是技术牛人,而没有一个管理专才。
前面也分析过了,继续做技术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的老板喜欢的是驴子,年轻的驴子,你个老驴子吃的多,干的少,虽然有储备,可是不是他需要的,他需要的就是磨豆腐的年轻驴子!可能话不太好听,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至于做业务,也是一条出路,但是可能性也不是很高,做业务呢,一般的是做售前,做需求,或者做销售,需要比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和客户以及团队进行沟通,能忽悠别人,如果你有赵本山忽悠人的本事不妨一试。但是一般这样的职位,小公司是老板自己做,大公司从甲方挖人。
至于质管,真的不想再打击你了,国内不是说不重视,但是很多时候就是想花买白菜的价去买熊掌,还有和实施方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关系,很多时候有问题你想提也要好好思量思量,至于提交物的质量如何,谁用谁知道!
去甲方,确实是我们这些老家伙最大的愿望,但是甲方也只要年轻的驴子!而且要能忽悠人,和甲方的一些人打好关系才可能。如果你是个闷葫芦,你还是省省吧,那凉快那歇着去吧。
所以在中国这块地方,不适合做技术,真的想找出路,趁年轻早点从这个火坑跳出去吧。

 

 

 
      程序员做技术确实是一条路子,但是在金融集成行业里(在大多数的行业),技术的路子走不下去。并不是说金融机构不重视技术,想反,金融机构是比较重视IT的,并且信息化是是比较密集和超前的。但是金融系统的开发并不要用到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也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人员。
    你所用的东西,都是别人开发好的工具,语言是别人的,数据库,中间件也是别人的,应用系统的开发,关注的本来就是应用和业务。
    那些做操作系统, 开发工具,做数据库,中间件给别人用的,才是真正搞技术的。搞这些技术的和做应用开发是有区别的。因为开发这些东西,需要高端的技术,所以也需要技术员一直研究下去。做应用系统开发,以其说是搞技术,不如说是搞信息化,更关注的是业务。这就是为什么搞应用系统开发的公司里,工作久点的一般都转去做需求分析了,而实际开发的,都是工作年限不长的,做业务比做技术更需要经验!

 

 

 

 

金融行业的IT部门,与软件企业的IT有非常大的差别。  比技术,他们比不过软件企业的IT民工,可不是吗,人家天天玩的就是技术,哪些新,就学那样,哪里象金融行业的IT、国企的IT杂事情一堆。  言归正传。 在金融行业的计算机人员,他的优势在于对业务流程的了解,处于这个行业的企业之中,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 即使是乙方的软件开发人员,作该行业十多年,可能得到的行业知识,也不如在甲方作5年的IT多。可能有人不服气。乙方的人知道的仅仅是规则就是如此,并不知道来源是什么;而甲方的IT人员恰恰可以了解这些内容。
   偶认为一个好的甲方的IT人员,业务与技术相比较, 要重点培养业务知识,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毕竟技术终究为业务服务。也许有人说,开发商有ba啊。呵呵。ba是乙方的ba,他最多是对大的流程进行把控,真正控制需求的是 金融行业的IT人员,BA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把客户的需求能够准确的表达给开发人员而已。参与业务规则的制定,仍然是甲方的IT,他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系统的整个架构。 除了业务之外,IT人员还需要掌握整个系统的模型,这样就掌握了系统的整个的核心。 在整个的知识层次里,业务知识+系统模型占7o%+,而技术可能仅仅是20多点,其他就是协调能力云云。
    业务知识也是与业务沟通的基础,通常 这种行业的业务人员都感觉自己是业务,业务知识如何如何。其实, 思路最清楚的, 往往是IT
金融行业的业务人员文科生居多。我不不是诋毁文科生的智商,但是在思维逻辑上,他们确实很弱,尤其是在制定业务流程方面,都比较爱幻想,这些都是考虑规则的弱项。 如果IT人员业务很强,能很有效的遏制不良的想法。

 

 

看了这么多前辈发表的帖子,自己也有一点感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我将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我的发展之路
第二部分:我所看到的公司现状
第三部分:我对未来的期望
(一)发展之路 1
到今天在金融行业IT公司整整工作了5年。5年也许是短暂的,也许是漫长的。五年,我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毛头小子到现在已经初为人父并且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应该说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成就感的。但是回想过去,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激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判了我。有些失落。
01年进入这个公司,在当时绝对是偶然,因为刚来上海,因为对上海一无所知,还有一点因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但是还是去面试了,因为自己学的是管理,所以很在意自己的表达,在经过2个小时的长谈后顺利签约。开始了我漫长的打工之旅。
    经历5年,我的发展之路是前5个月作项目成员,之后的一年做项目经理,在之后的2年做咨询和项目支持。到第三个年头的时候开始做项目管理,做了2年的项目管理后在第5个年头开始了区域总监的工作。我个人觉得发展之路还是沿着我的个人目标在顺利实施。当然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也付出了很多超常规的努力,而我的胃病也是在做项目经理的那年造成的。
    未完待续。。。。。。

 

 

(一)发展之路2

还清楚的记得刚进入公司的那天,人不是很多,有很多空位,空间很大(在当时的感觉),我当时就想这就是我一生的事业所在(现在看来有些幼稚,后面我会说原因的)。因为有了这个想法,就有了很多的激情,加班都觉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可以多学很多东西,如果回家了还没有电脑,也学不进去什么东西。我的第一个项目是在上海的某家银行,并且在外滩,当时真的是觉得工作在这么繁华的地方自己应该算做大都市的白领了吧(其实收入很低,反倒是现在收入增加了很多但是也没有觉得自己是白领)。在经历了4个月的项目磨练后,对公司的技术平台有了一定的了解(之所以说有一定的了解是因为我还无法融会贯通的使用)。之后我就获得了一个可以做项目经理的机会,与其说是机会倒不如说是挑战更加贴切。因为在当时我对银行业务一窍不通,技术也是刚刚起步,由于公司刚发展能够给你的项目成员全部都是新招人员,而我只是比他们早进公司4个月。但是当时在我这绝对应该是一次机会,因此我没有任何推托,没有说明任何困难,开始了第一次的项目经理之旅。
    大家都说第一次是最艰苦的,很多人都在第一次上折了翼,最后不得不郁闷的离开,这在我后面看到了很多,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我为什么说这一次是痛苦的呢?因为在当时自己懂得的实在太少,少到无法想象,但是自己偏偏又要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战绩,不但要把项目做完,而且还要做的比别人更快,更好。而我的这种思路应该是最符合boss的想法,毕竟只有这样公司才发展更快,成本更低,赚的更多,可以反馈给员工的更多,才能够进入良性循环。
    有了这种想法,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如果你坚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够解决的。另外给大家一个忠告: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命运押在别人身上,都是不可靠的。我当初也是公司指定了一个有经验的项目经理,并且让我有问题随时找他,可是人家也要争取业绩的,干嘛要把大部分时间分出来支持你啊!所以在碰了钉子之后我开始了反思,每天晚上加班到12点,回到宿舍我又反思1个小时,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我在最后还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而我花费的时间只有2个半月,而其他项目都是4个月,2个半月的概念是系统上线并且款都已经支付。在公司的第一役终于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这场战役直接决定了我后面的发展之路。

发展之路3

项目经理的工作取得了成功后,我获得了下一个机会,开始做咨询,即项目开始后的需求分析工作和项目收尾段的项目支持工作。需求分析是要有一些业务基础的,而今天我应该感谢那位没有支持我的家伙,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所以我刻苦的去学习,去理解每一个业务点,去设计每一个业务点在系统中的最简单的实现方法。这一点我也会在后面进行总结。
    因为参与的项目的增多我结识了很多银行的客户,每一次我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每一次他们提出新的问题我都会耐心的倾听并且尽可能的帮助实现,我很少推托,因为我会让每个问题都能够控制在0.5/人的开发工作量上。这样客户满意自己也开心,老板也开心,毕竟大家有争议的地方很少。
    而项目支持就要说的远点,因为支持工作更多是因为项目验收不掉,客户不付款造成的,这一点也不能够怪谁,而正是因为这样才给了我另外一个发挥的舞台。那两年常常是出去一个月,再回来呆一个星期,之后再出去,整天满世界的跑,从广西跑到广东再跑去贵州、去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安徽。也是在那个阶段让我对人生更多了几分激情,因为价值体现了,并且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获得更好的回报,而且每次出去都是在拼命,不到12点肯定不会睡觉的,去之前就给自己一个最后期限,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才不至于松懈。尽管是3年前去的地方,尽管3年没有联系过客户,但是现在每次打电话自报姓名的时候客户都能够立刻说一句是你啊!原先你在这里。。。。之类的话,每次听到这些都觉得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毕竟让每个接触你的人能够记住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时的激情还在延续,因为每次付出之后总能够得到一定的嘉奖,总能够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即使没有也会告诉自己今年没有明年肯定会有的。所以一直在努力的付出。记得最苦的一次还是在广东,每天加班到凌晨4点,早上9点起来继续,整整一个月这样的生活,系统上线后我就撤离了,但是我知道后面的兄弟还要苦,因为后面的工作还需要他们继续完成。
   2年的生活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有激情充实。

 

发展之路4

本以为这条路是平坦的,顺畅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从咨询顾问和技术支持发展到项目管理之路竟然是一场噩梦。之所以说是噩梦不是说项目没有管理好,而是面对来自于上层的压力,直道现在我也没有想清楚。
    4年之后开始了管理职位的工作,名片都换过了,但是工作却内容却没有真正的换掉,而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工作。那时候的工作真的是有些力不从心了,直到现在。一方面要你做支持去,因为支持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不要说休息,连睡眠都无法保证。因为我个人有个原则:只要是出差进行支持,一定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工作时间早上全部按照银行的上班时间,晚上最早12点,一般都是2点左右(治安差的城市除外)。周末从来不休息,最多早上睡到10点钟。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你还能够管理什么?而当没有支持工作的时候,我就开始勾画自己的团队该如何管理,毕竟有40多个兄弟奔波在外,风雨兼程,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我的工资收入。并且他们是长年在外,有女朋友的也因为出差大部分分手了。正当我整理出来思路,整理出来每一个项目的工作计划的时候,又一个新的项目需要我去,而且是大的项目,需要一个管理能力强些的人去理顺项目中的每个计划点和进程
并且制定详细的可执行的计划与客户达成一致,同时项目组内部的分工要做好。这样又投入了另外一件事情中,原先的管理思路又被中断了,这种痛苦在经历了2年之后就会让人有一种感觉了,无法承受的压力。你的思维总是无法连贯。

 

发展之路5-一点点总结

走过了这5年的路,感叹颇多,把自己的经历总结下,希望对正在工作的你有帮助。
如果你是刚从学校毕业走出来的
    1。仔细考虑要从事的行业,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而立之年再来思考,已经有些迟了。
    230岁前的工作选择不要让薪资高低影响,关键看未来发展。这个未来可能是10年或者20
    3。如果可能头2年尽可能多的切换行业,或许你就会有一个很好的事业定位。
如果你已经进入一家公司,并且想在这个公司发展,请记住以下几点
    1。先付出努力并且取得成绩后再追求回报。因为没有一个老板会在你取得业绩之前预先支付你的能力工资。
    2。千万不要忘记你取得的进步哪怕是一丁点的也要让你的领导知道。因为你的领导会管理很多人,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在他的头脑中留下印象的。
    3。公司老板从来不拒绝给他省钱的人,所以只要是花公司的钱你都要慎重,能够少花就少花,或许在年终的时候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4。如果你对收入有要求,那么建议你最好问清楚公司的部门经理的工资水平,这样你就会知道你的pinnacle在哪里。
如果你已经在一个公司有一定的职权,请不要忘记:
    1。如果可能,多给你手下的兄弟指点下,他们需要帮助。
    2。涨工资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为自己争取的时候也要为那些辛苦在一线的兄弟们争取下。
    3。多给老板出些即有益公司发展又有益提高所有员工待遇的建议。即在效率上提高节约成本这样就可以增加大家福利。
如果你已经成本了老板,请不要忘记:
    1。在你打工的时候你最需要什么
    2。意外的惊喜往往比直接的方法更有效
    3。该发的奖金一定要提前发,如果不能够提前发,也要提前通知,这样大家在过年的时候就比较开心

 

(一)发展之路后记。心理的变化

走过了5年,也收获了很多,在这5年完成了买房子、结婚、养孩子三件大事。应该说需要满足,但是谁让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非要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刚进入公司的要求就是要比以前的收入高些,现在实现了。
能够发展到管理岗位,现在也实现了。
能够买上房子,也实现了
能够买上车子,还没有实现。
但是相比3年前的生活,开心地时候少了,烦恼的时候多了,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每个人都想在这个社会里得到社会的承认。

公司发展之我见(三种形式)

尽管在国内对手越来越渺小,但是我们也发现,其实我们自己也并没有强大起来。一个公司的市场的扩张并不意味着公司的强大。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市场作为唯一的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自身价值。难怪老外的公司大都能够发展成为大象。
尽管在这个市场中目睹了部分公司轰轰烈烈,之后又惨淡退出市场。但是这些公司是可敬的,尽管结果失败了,但是他们可以说:是我们培育了一个市场。
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些公司黯然离开呢?
因为我没有调查过,但是从大家的口头上多多少少能够得到些启发。
第一:缺少平衡性。很多公司有钱,但是往往投入的钱是不计成本的,当然如果是在员工身上不计成本那么我还要赞同这些老板是一个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但是可惜的是不是这样,钱往往投入在了虚无缥缈的市场营销上,而这种投入是不会直接创造价值的。这只是通往胜利的第一道门,也是最容易的一道门。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才是最核心的。但是可惜很多人没有明确这一点。
第二:缺少积累意识。一个企业没有办法一口吃个胖子,我们不是在投机,而是在做事情,单单靠一个两个单子来支撑公司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所以很多公司在拿到了单子后没有在产品研发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改善项目的实施周期,最后演化成做一个单子损失一批人,老板也被拖得没有精力再来应对,最后有一个适当的机会就会选择放弃。成功很难,但是要放弃却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说来说去,在总结过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分析下我所认为的公司发展之路。
第一种:恶性循环(绝大部分公司)
什么是恶性循环呢?忽视技术部门,重视市场营销
公司老板只重视市场营销,大把的钞票都花在了市场上。这样的公司最后只能够是昙花一现。因为项目的金额不会因为营销而增加(决定权在甲方领导层,营销很难做到这一层),那么多花的营销只能够从员工身上再剥削下,才能够维持,否则就是亏损。

第二种:平稳发展:即重视市场又重视技术积累。
这种类型的公司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重视市场能够保证基础的先进流入,因为重视技术积累能够保证产品的提升,并且在人员流动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应对,因为灵活性提高。但是在这种基础上还是避免不了一个现实情况就是人员的流动带来企业文化的建设变成一种日常性的工作,即每来一批人要进行一次基础培训、要给新员工一年的适应期,而由于人员流动性带来的显性和隐性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一个工作2年的人做项目经理和一个工作5年的人做项目经理是有着本质性的差异的。无论是项目组织、项目控制、还是项目验收都会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会听到很多工作2年的人会在未来的2年里一直说自己有进步,而工作5年以上的人很少说自己有进步,道理就在这里。

第三种:重视市场开拓和重视人员发展。
很多人会问这和第二种有啥区别呢?同样重视市场,但是我这里说到是市场开拓。古语有开源节流一说。首先说明的就是开源。而我这里所指也是指开源,即通常所说的横向发展。而上面提到的市场是指纵向发展。纵向发展的好处是能够保持在某个特定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效益=项目数量*平均每个项目的盈利性。当你把项目管理做到极致的时候实际上你的效益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数字,并且每一个指标项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这种模式只会保证企业的基本盈利,但是如果要发展比登天还难。
而第三种类型的公式应该是:
效益=sum(项目数量*平均每个项目的盈利性),这里发生了一个变化,即项目类型增加了,因为类型的增加必然导致各个类型的盈利能力的差异,如果要做强作大,就可以在那些盈利性高的项目上做功课,这样保证基础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有了多个项目,对于员工就有了多项选择。而项目本身当然是要有本质性的差异的。人的归属感会增强。当然项目间会有着必然的联系的。如果做软件那么同时我可以做硬件。或者相关的内容。只有这样才会随着时间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否则就变成了规模效应,而规模效应是一种好的发展方式,但是其限制性也很明显。所以要做大就要多考虑开源。

因为盈利能力的显著提高,员工的待遇就会显著的提高。而这里的待遇不光是显性的工资待遇,还包括隐性的待遇,例如出差的补助、定期的假期、定期的旅游费用等等。由于待遇的提高势必增强员工的忠诚度,而忠诚度的增加直接带来的就是培训成本的减少,项目质量的提高,项目周期的可控性等等诸多依赖于经验的指标。而这些指标直接决定了单个项目的盈利能力。所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做到第二步的就已经是很成功的老板了,而要做到第三种类型那么这个老板已经不是单纯意义的一个经营者,而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

 

 

对于你的总结很认同,四个阶段总结的很好,先表示一下支持。
之后谈我个人的想法。我一直觉得每一个公司都在追求发展,而发展的同时或者说最终目标都是利润的最大化。我一直认为一个员工他的个人目标是年薪10万、100万、1000万甚至更高都是没有错的。即使再高层次的人跳槽其中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薪资。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薪资是100万那么中国的GDP估计在未来的二十年要翻1000番了。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但是这种愿望也是我们应该积极鼓励而不是打击。公司的经营不应该是老板与员工的博弈,而应该是老板与员工的结合最后实现的一种双赢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够促成企业和员工的同步壮大。我发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这样的问题,老板与员工博弈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公司与市场博弈是一个艰辛而又痛苦的过程,按照常理先易后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先解决的是内部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之后再解决的才是公司与市场的矛盾。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经营只会导致一种结果,在任何时候你都无法避免要处理同样的事物。而在处理这种事物的同时必然耗费大量的精力,于是也没有精力去充分的考虑企业的发展了。于是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我一直觉得保险行业以及直销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模式,是企业发展壮大最便捷的途径。当那些能力只购在一般公司打工赚1000的人,到了保险公司和直销公司它们的能力可以发挥到极致,而他拥有的资源直接为个人创造的价值可能是2000块,所以他会乐此不疲的继续干下去,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这里我们看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公司的定位是什么?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公司把自身定位一个平台,那么这个公司的发展肯定是很有潜力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不是每个公司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运作的,保险或者直销有他的优势。我的答复是错,而且是大错特错。从管理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实体都可以按照这个思维去运作。
我们就说银行的科技部,一般理解银行的科技部应该说很难套用这样的理论去运作,其实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金融行业IT公司最新近况

好久没有来报道了,看到有那么多的朋友在支持我,很是感谢。于是乎又有了一种写的冲动。
    本次再论思维。
    如果你只是一个中层的管理者,有人离开你会怎样?相信大部分的人会无动于衷吧。而我不。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考虑人员的稳定性问题,似乎这个问题不改我考虑,但是我愿意去承担,于是每一个留下的人都与他们交流了,想知道大家的想法,了解后立刻招老板谈论人员的稳定性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该解决的方法,尽管是会增加成本,但是依然得到了老板的许可。于是在近日召集了14个人进行了一次聚餐,这只是一次尝试。也许在你看来或许我有些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那么多的老股东都不管的事情而我偏偏要管?是的,这就是我的思维。我有更多的责任心。
    责任心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其实如果单纯从金钱来看,我的年收入还比不上一个空降的项目经理多(我目前的职位是项目总监,管理着一批年轻的项目经理),这是我在目前公司唯一感觉遗憾的地方。一如投资股票,有的人做长线,有的人做短线,在这份工作上我做的是长线。我依然按照我的个人原则在做事情,就在最近我的工作一下子多了许多,什么人力资源、行政管理、运营中心管理加之我原有的项目管理和集中开发管理,工作一下子增加了N多,但是这就是考验,唐僧之所以最终取得真经就是因为闯过了81难,而我工作的增加对我就是一种考验,也许过了这关我可以有更高的发展空间,退一步讲,最少也是把自己的能力又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尽管职位的变迁没有换来相应的薪资调整,但是总有一天会调整的。
    这种思维一如我对很多项目经理所说的那样,不要因为自己当了项目经理就要求待遇的增加,其实第一次你拿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职位,而不过是一次机会而已,只有做成功了那才是你的职位,如果做失败了可能你还是要回到原有的职位上。这种思维对很多人来说是有益的,不至于盲目的高估自己的能力,把到手的机会拱手让给别人。很多人没有成功其根本道理也是因为惯性的思维导致的把机会等同于个人的能力导致最后心理的不平衡而错失了机会。因此希望每一个寻求发展的人,请认清什么是机会什么是资本,这样你才可能在获得机会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位的待遇。

 

 

其实算不上强人,只不过人生经历有得有失,全在于个人权衡,我个人是喜欢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高的发展。究其原因有两件事情影响了我:
第一:是我高中时的老师,是物理老师,他讲的那节课是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之后他说人生也在遵守着能量守恒定律,前半生付出的多,遭受的多,后半生得到的也会多,如果前半生付出少,后半生得到的也会少。我可不想在七老八十的时候还要为生计奔波,所以就在年轻时多奋斗了。
第二:上大学的时候我选修了一门课叫工效学,尽管我挺讨厌那个老师,尽管我只上了1节课,但是我还是记住了她讲的那个例子:她说,如果你要做饭、烧水,你该怎么做?答案是先把水烧上,之后再做饭,这样饭做好了水也烧开了。尽管当时老师没有说并行,但是自此我人生做所有的事情都会考虑这种并行。这为我节约了大部分时间。例如在做项目的时候,我会先让接口跑起来之后我再去吃饭,这样我吃好饭后我就可以回来看结果。
第三:我要获得一个结果肯定要压缩自己的时间,例如我常常看到我的同事在做测试的时候,往往是几万条数据拿来测试,结果程序在运行一个小时后出错了,结果他做了修正后又开始跑,结果在跑了1个半小时之后又出错了,他又修改了程序,又跑,于是一天中他花了8个小时结果程序还没有测试完成。而我做我会把程序加上条件,只跑30-50条足够测试的数据,这样在1分钟后我就可以做第二次测试,这样我半个小时只能内容把程序调试完毕,之后就是看结果再作局部调整,所有工作做好了我会随机选择100条数据测试,没有问题的话开始全量数据测试,这样全量测试的2个小时+前面调整,一共没有超过3个小时,这也就是我的效率为啥高的原因了,同步解答toyako 的疑问

 

 

理的目标是知人善任。了解下属每一个人的特长兴趣不足能力,将任务合理地(不可避免地稍等强迫)地分解下去。同样每一个人也是最难管的,他有思想,机器不会与你交流,但最听话。做技术其实也是管理,只不过是用机器懂的语言让它做事罢了,但这种管理是最低级的。
   管理有两种,一种是学了管理,按这些理论来套,经如那些管理系毕业的,一种是从一线摸爬滚打上来的会实干而缺乏理论指导的。无论哪一种,均需不断思考,解决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其实这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程序员-项目经理-区域总监这大抵是技术官员的从政之路,试看当今政坛大多理工科背景的官员,很能实干,考虑问题很细致,但从宏观上把握,似乎少了一种气魄,一种激情。管理是需要激情的。
   其实楼主的路也是大多数相似经历者想走的路之一。管理工作看起来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需要太多的精力和能力,也有很多烦剧不堪的破事,不胜其烦。
   我更多地想做银行业务的咨询,这个是可以自学的,也是有前途的。不与技术打交道,似乎少了些烦恼和加班。

 

 

"这种思维一如我对很多项目经理所说的那样,不要因为自己当了项目经理就要求待遇的增加,其实第一次你拿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职位,而不过是一次机会而已,只有做成功了那才是你的职位,如果做失败了可能你还是要回到原有的职位上。这种思维对很多人来说是有益的,不至于盲目的高估自己的能力,把到手的机会拱手让给别人。很多人没有成功其根本道理也是因为惯性的思维导致的把机会等同于个人的能力导致最后心理的不平衡而错失了机会。因此希望每一个寻求发展的人,请认清什么是机会什么是资本,这样你才可能在获得机会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位的待遇"

我很喜欢你写的这一段话,对于我这个小辈来说受益匪浅!我会在控制自我心态的前提下,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我的职业道路,自我的提高才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感慨

楼主的文章是一篇对自己发展进行总结的一篇很好的文章,至少花了很多时间来写,很认真!同时也让我去想了想我自己的发展。
1、毕业后在社会上混了几年,不知道也做什么,可无意中认识了一批做金融行业管理会计和银行核心系统的朋友,比如当年香港中银在深圳的开发中心的一批人,让我对金融行业了好奇,希望我能进入这个行业,可我却什么都不懂
2、开始自己的金融行业,不过做的只是ATM软件开发(本人不是学计算机的,是学财经的,可是那个年代学计算机的工作好找工作)
3、进入国内的一家以农信为主要市场的系统集成公司,呆了一年
4、突然接到当年的联想的电话,问我是否有兴趣加盟,我当然回答可以,对方告诉我,他现在就在我们公司对面,现在就谈谈,稀里糊涂的后来加盟联想,到了联想后参加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浦东发展银行数据大集中。
    想在想想这次的经历,其实我本人并不适合做一个程序员,我是不会在这方面的有所造诣的,心态太浮躁,不过最大的好处是有机会去做大的项目,让我对银行有了全面的理解(浦发毕竟是一个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能学到不少东西),至少在银行IT系统建设的层面有了了解,不过浦东发展银行项目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很成功的项目,我不过就是一个学习者。
   不过不管怎么样,当时我还是很认真的去做我的工作,不过我的Leader对我不满意,理由是我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公司招聘我是定位我为项目经理的,我的工资也比较高(当时我的工资也就9200吧),呵呵,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他为什么总说我,其实当时我还是很认真的,跟同事关系也很好,他说我的很多理由当时我认为根本不成立。
   做完浦东发展银行项目后,联想当年中标了光大银行,光大银行项目由核心业务系统和管理会计(实施SAP的管理会计系统),联想由此从PWC(普华永道)招聘来一个专门从事管理会计咨询的顾问,准备组建一个部门来加强自己在除了核心银行系统外的银行后台管理系统的实施,偶然间我听了这位顾问在深圳OFFICE的做的一个讲座,内容是关于光大银行IT规划(当年联想曾经给光大银行做了一份IT规划)和管理会计,当时,听了后内心无比的冲动,我非常想去做这些东西,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在社会上混的几年曾经研究过,而且我是学财经的,无知才能无畏的我,在这次讲座之后,我就找到了这位普华永道来的顾问,说我很感兴趣,并且给他看了看我自己以前做过的东西,其实他当时正在联想内部找人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最后的结果是我加入了这个部门,经过一些时间后,我终于有机会加盟到光大银行管理会计项目组,实施SAP管理会计,我做的只是一些小的东西,当时联想把管理会计这块分包给了Accenture,跟Accenture一起工作让我太震撼了,咨询公司对项目的管理,顾问的工作模式,顾问所具备的素质等都让我觉得新奇,这次机会是我得到的很好的一次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很感谢当年让我去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那位普华永道的顾问,教我们写PPT,重复的写非常多的次,他对我们说,他就是在培养我们做顾问所必需的素质,顾问要具备很好的PPT和文档能力,周六日,还开车到我居住的牡丹园,把我接到朝阳区他的家中,不停的跟我讨论,当然,他对我也是非常严厉的,非常多的严厉的斥责我们,很多时候很伤害我们的自尊心,他说我唯一的优点是好学,肯钻研东西,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自己忍受不了他的管理方式,因为我觉得他根本看不上我们,呵呵,不过当年自己的能力真的不行,不过我最大的优点还真是非常好学,会去反省自己,学东西也快,当时做项目晚上9点半下班后,我还会回来看书到1点到2点,这个阶段,我看了非常多的书,基本上我阅读完了我在书店能找到的关于银行管理方面的书籍,涉及到银行的管理会计、资金转移定价、资产负债管理,虽然我不一定读懂了,不过在以后的日子在工作中不停的运用,不停的反复的去读,逐渐的理解。
  在这个项目结束后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想进入全球5大咨询公司去工作,觉得做SAP银行业解决方案实施非常不错
5、从联想辞职,在不同的公司里溜达,最大好处在于把原来囫囵吞枣学的东西不停的消化,认识了一批SAP银行业的顾问,其实,后来根本没有机会去做SAP,我却熟悉了ORACLEOFSA解决方案,终于对获利性分析、资产负债管理熟悉了,认识了一批这个行业的高手,他们对我的成长太有益处了,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6、经过很多年的积累,终于有机会进入了全球5大咨询公司。
   当时有机会跟两家咨询公司谈工作,有一天我正在为我的面试表现不好非常懊悔,觉得进入5大咨询公司的梦想真难以实现,真的让我觉得非常难受的时候,电话响了,一听原来是另外一家咨询公司对我说决定给我OFFER,当时这真让我觉得是一个意外,一个惊喜,悲喜同时让我感受,这次对我的教训是,人其实要稳重,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而觉得天都要塌下来,良好的心态很重要。
  进入咨询公司后,我进入的是FSI ,顾问类型是consulting Service,是纯粹的管理咨询顾问,跟产品没有关系(产品顾问类型是Technic Service),我想从事银行风险管理咨询,现在想想当时对自己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而我的同事博士及海龟非常多,他们都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不过几年的咨询公司经验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顾问的核心技能,咨询公司的方法论,对业务的理解,所有这些都让我非常惊喜,我每天不停的去搜索我们公司那个据说用了1亿美金采用GOOGLE技术建成的全球知识库,太多的东西可以学习了,当你跟一大批这个行业的高手在一起的时候,会带给你很多很多东西,牛顿说自己取得的成就是因为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觉得我的进步是因为跟一批优秀的同事在一起(我很感谢我的同事Helena,她是国内信用风险评级领域内的顶级高手,她和另外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同事Willa参与了国内很多风险项目,一个博士是读风险管理领域的,在国外有非常久的工作经历),在咨询公司如果不是去做项目是没有人教你的,可他们却教了我很多很多东西,无论是从专业角度,还是他们的所具备的顾问素质,都有太多让我学习了,他们激励我去进步,从他们身上我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给我看到了非常多这个领域内很好的资料,有机会去阅读了大量他们做过的项目的最后交付品,提高自己对业务的理解。
   咨询公司的项目经验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在项目中会在半夜中醒过来,因为还有东西没有做完,还需要去跟客户沟通,离最后这个阶段CLOSE的时间不远了,这些压力都是巨大的。
  客户越来越成熟,需要面试顾问,对顾问不满意的时候会赶走顾问,我听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顾问在要去一个项目的时候,对自己的家人说,我可能去一天也有可能几天,也许时间很长,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这个项目,原因是客户对客户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蛮,其实这个顾问让客户赶走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可每个人都希望去挑战自己,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每个人的自尊心是不想让客户赶走自己的。
  在咨询公司几年后,终于有有一天我决定离开这家咨询公司了,决定后,有一天半夜我突然醒过来,突然意识到,我做出决定要离开目前的公司了,可我是如此的感激他,真的非常感谢,给了我太多
  总结:
  我现在从事金融风险管理领域,进入了另外一家公司,感觉永远是在不停的学习新的东西,其实自己的年龄也不小了,可我希望我能成为这个行业有价值的,今年我也许有机会去国外做BASEL2的项目。
我觉得一个人的职业规划很重要,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如果我能早点有好的规划,也许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日子里,浪费了太多时间。

  很久很久没有在ITPUB上发文章了,当时在ITPUB上认识了不少人,比如黑羚羊,阿哩,后来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很怀念当年我们在北京的聚会!

 

1。仔细考虑要从事的行业,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而立之年再来思考,已经有些迟了。
    230岁前的工作选择不要让薪资高低影响,关键看未来发展。这个未来可能是10年或者20
    3。如果可能头2年尽可能多的切换行业,或许你就会有一个很好的事业定位。

 

感谢各位的关注,当时写此帖在今天看来确实有些居功自傲的感觉,一如老胡所说赶上了时代,赶上了一个好的机遇,放在01-05年,确实是好时候,放在今天确实不太可能。我所在的公司今天也是行业内的一个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当时此帖也有另一想法,鼓励年轻人积极一点面对困难,很多人今天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都很无措,大有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之豪情万丈。在我看来,更希望稳定一些,踏实一些。于客户保持了服务的延续,于公司保持了发展的态势,于个人保持了长足的进步。
人生的发展我把他定位在4个阶段:时间、经验、机会、价值体现,具体而言,用时间的付出获得经验的提升,因为经验的提升而获得了价值体现的机会,因为机会印证了价值,最终得以应有的那份回报。当有了这份心境,我想10年,20年的一个职业生涯都不为过,把每一次挑战都当作历练自己、验证自己的机会,于结果如论如何都会有所收获,无论金钱上是否体现,但是个人能力上一定是提高了不少。
踏实下来,稳定下来,借助于一个平台,不断的积累,一定的时候你就是专家。
    万事万物,皆具两面性,不同的角度结论也大相径庭。例如有人从甲方去了乙方,留下的人大部分人会觉得他运气好,去了甲方,羡慕。另一部分人会觉得银行可能不适合自己。但是极少一部分人会想,他走了,我留下来了,所以在乙方的机会就会更多了。所以最终成功的一定是极少数人。
    前人总结:性格决定命运。我总结:思维决定高度。

 

 

 

 

 

兄反馈的极好,一般公司何至于如此大胆用人,2年管理经验,5年就是区域总监,确实有些偏颇。
至今,又一个5年过去了,今天依然在重复同样的工作,工作内容倒是有些转变,但是那份激情继续保留了。当时发帖时公司只有200人,目前已经500多人,我管理的团队也在不断的增加,接近200人的团队了。
其实我的职位相比大公司的职位可能不是很贴切,由于我10年来未曾跳槽,亦不了解其他公司是何状况,由此就报了职位出来,如有不妥恳请见谅。
我个人认为的发展并且是我一直坚持的理念至今未变:只要你所做的是超越你能力的事情,那发展机会一定不一样。只要你有心做好事情那一定是可以做好并且可以达到的。
我是一个不懂得技术的人,但是我唯一懂得的是做决定,也许正是这点让我感受到了更多的成就感,5年过来了,更多了一份坦诚,但是为人着想的思维一直没有变过。继续在金融IT这个行业里混迹,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人成长起来。
当年发此贴别无他意,重在鼓励年轻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对这个行业多一份自信,对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理解和憧憬,毕竟有目标的生活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最近看到关于基金行业的讨论多起来了,我也就这几年的所了解的东东和大家分享一下。
算起来我也在这个行业混了几年了,随便说说,大家也随便看看。

1、行业:从01年华安创新开始,开放式基金也经历了5个年头了,期间经过了0304年的大发展阶段,到目前的整合调整阶段。
之前就不多说了,目前的状况是两级分化,大基金公司月做越大,小基金公司越来越难过。广发、易方达几天时间就募集了上百亿,
易方达上上周发的易基二号,两天就结束了认购,募集37个亿。而与此同时几个小基金公司,发了一个月才只有几个亿。由此造成的
结果就是,越有钱的基金公司对渠道、人才的垄断就在挤占那些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小基金公司对IT的投入也在减少,加上最近
一年来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少,这些也在挤占IT供应商的生存空间。估计未来的一两年肯定会有基金公司玩不下去了,而股权转
让,傍老外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多了。
2、公司:真正有面向基金行业完整软件产品线的只有三个公司,杭州恒生,深圳奥尊和金证。其他的有做核心业务实力或是说做过
核心业务的公司也有一些,高阳、联想、长天、东软、信雅达、明华证、迈山龙等。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一些没什么实力的小公司,很多都是抱着能中标就做,中不了也在情理之中,中了标再考虑怎么做的想法来的。而这些小公司很多时候有很大杀伤力,即使没中标也会把价钱拉的很低。具体到公司,挨个说一下(仅代表个人看法)。
   恒生 是这个行业市场上毋庸质疑的老大,它的业务逻辑中间件是独立出来用C写的(不知道现在换到Java没有),而不象奥尊和金证都是写在Oracle 的存储过程里面的,这一点也方便了以后的升级和产品化发展。对版本控制的严格,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也经常引起客户的抱怨(改一个小地方要么等很久,要么根本就不改)。另外有一点要说的是,恒生的产品报价是最贵的,比奥尊和金证的要贵很多。
  奥尊 目前已经慢慢退出了这个市场,0304年的时候做的不错,市场占有率仅次于恒生。目前我就不多说了,可能也没有新客户了,技术人员也走的差不多了,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深圳和上海大多数基金公司都有前奥尊的员工。
  金证 做基金的很多人是奥尊、迈山龙过去的,所以从产品和风格上和奥尊很相似,所以也有产品化程度底,项目管理不是很完善等问题。但是有一点可能会比恒生好的就是,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快,服务意识强。
  高阳,在经历几次高层变动,主业调整,业务分拆整合之后,不知道他们还作不作这个市场了。
  联想,不了解,不多说,最近好像没有案例。
  长天,案例不多,目前也在调整。
  东软,上个月开始退出这个行业。很多客户都很头疼。
  信雅达,案例不多,基本上都是CallCenter、网站之类的外围系统。
  明华证,历史悠久,是做开放式基金最早的公司之一,南方基金就是他们做的(最近好像要换系统了)。但目前状况似乎不是很好,人员流失严重。
  迈山龙,在机房、网络建设方面做的不错,深圳的基金公司的机房很多是他们建设的。软件方面现在基本上不作了,以前奥尊很多人是从迈山龙过去的。
3、发展:做基金行业的软件公司来来去去,从03年的辉煌到目前的很多公司退出,又很多东西值得我们软件人的反思。有一些是开发商自身的原因,导致发展不好,无以为继,也有一些是基金公司的原因。比如说,以前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来抢单,一个报的比一个低,特别是一些小公司,根本没有实力做,也不打算做,上来就报个超低价,而基金公司又拿这个价格来压其他公司的价,最后搞的没有利润硬着头皮做,到最后大家都玩死掉了。再比如说,明明招标考评就能判断出来哪一个开发商适合自己,而有些基金公司非要搞一个同台PK,让两家公司同时做,做完了再确定和谁签合同,往往搞的两家公司打仗一样,最后失败的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一分钱拿不到,胜利的虽然拿到合同恐怕也难以笑的出来。
4......以后再补充吧,吃饭去了。

posted @ 2012-08-24 04:36  New~one  阅读(59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