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努利数(Bernoulli number)

 

 设B0=1,当k>0时,定义

这些Bi(i=0, 1,…, k)被称为伯努利数。按定义,自然得出:B1=-,B2=,B3=0,B4=-,B5=0,B6=,B7=0,B8=-,…。伯努利数是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引入的数,出自于他的著作《猜度术》(1713)。除了B1外,当k为奇数时,Bk=0;当k为偶数时,B2, B6, B10,…是正分数;B4, B8, B12,…是负分数。雅各布·伯努利引入伯努利数的目的是解决所谓“等幂和”的问题:求

     Sk(n)=1k+2k+…+nk

对于     S1(n)=1+2+3+…+n=n(n+1)

     S2(n)=12+22+32+…+n2=n(n+1)(2n+1),

     S3(n)=13+23+33+…+n3=〔n(n+1)〕2=n4+n3+n2

     S4(n)=l4+24+34+…+n4=n(n+1)(2n+1)(3n2+3n-1)=n5+n4+n3-n。

到17世纪,已求到了S17(n),费马等人由此看出Sk可用Sk-1, Sk-2,…的代数式表示出来。一般地,当k为奇数时

    Sk(n)=n(n+1)×(n的多项式),

当k为偶数时,

    Sk(n)=n(n+1)(2n+1)×(n的多项式)。

最后可证明Sk(n)是n的k+1次多项式

    Sk(n)=a1n+a2n2+…ak+1nk+1

但是怎样求出这些系数a1, a2,…, ak+1呢?雅各布·伯努利求出了系数间的规律性,并且得出了系数的具体表示,其中的关键性数列Bk被称为伯努利数,他给出了一个形式公式

    Sk(n)=,

注意,这是的B k+1≡B k+1,不是方幂,而是一个形式记法。按此得出

    (k+1)Sk(n)=n k+1+()B1n k+()B2nk-1+…+()Bkn。


 
确定了伯努利数,就解决了等幂和的问题,还可以把伯努利数进行推广,如定义

中的Bn为伯努利数,其中| x |<2π。伯努利数在数论中有许多用处。如对于佩尔方程

    x2-py2=-4 (p≡1 (mod 4)是素数),


      B
14    7N.C.安克尼和阿廷曾猜测它的最小解x0+y0满足py0。1960年,莫德尔证明了在p≡5(mod 8)时,上述猜想等价于伯努利数     的分子不被p整除。稍后,S.乔拉证明了对p≡5(mod 8)时的同样结论。在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德国数学家库默尔在证明时把素数分为正则素数和非正则素数,并证明了对于正则素数,费马大定理成立,从而取得费马大定理证明的第一次突破。而正则素数就是用伯努利数定义的:设p>3,如果伯努利数B2,B3,…,Bp-3的每一个分子都不是p的倍数,这样的素数p就叫做正则素数,否则叫做非正则素数。下面列出几个伯努利数的正分子:

      B16    3617

      B18    43667

      B20    174611

      B22    854513

      B24    236364091

伯努利数在数学分析及近似计算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posted @ 2013-03-30 23:55  姜楠  阅读(850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