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概述
1、为什么要优化?
(1)系统的吞吐量瓶颈往往出现在数据库的访问速度上;
(2)随着应用程序的运行,数据库的中的数据会越来越多,处理时间会相应变慢;
(3)数据是存放在磁盘上的,读写速度无法和内存相比;
2、如何优化?
查询速度优化、数据库结构优化、MYSQL服务器优化
原则是减少系统的瓶颈,减少资源的占用,增加系统的反应速度。
通过优化文件系统,提高磁盘I\O的读写速度;
通过优化操作系统调度策略,提高MYSQL 在高负荷情况下的负载能力;
优化表结构、索引、查询语句等使查询响应更快。
MYSQL优化主要分为以下四大方面:
设计:存储引擎,字段类型,范式与逆范式。
功能:索引,缓存,分区分表。
架构:主从复制,读写分离,负载均衡。
合理SQL:测试,经验。
二.优化的维度以及阶段
一个成熟的数据库架构并不是一开始设计就具备高可用、高伸缩等特性的,它是随着用户量的增加,基础架构才逐渐完善。
1、数据库表设计
对于数据库来说,表结构设计很重要,如果设计不当,会直接影响到用户访问网站速度,用户体验不好!这种情况具体影响因素有很多,
例如慢查询(低效的查询语句)、没有适当建立索引、数据库堵塞(锁)等。由于开发工程师重视点不同,初期不会考虑太多数据库设计是否合理,而是尽快完成功能实现和交付。
等项目上线有一定访问量后,隐藏的问题就会暴露,这时再去修改就不是这么容易的事了!
2、数据库部署
项目初期访问量一般是寥寥无几,此阶段Web+数据库单台部署足以应对在1000左右的QPS(每秒查询率)。
考虑到单点故障,应做到高可用性,可采用MySQL主从复制+Keepalived实现双机热备。主流HA软件有:Keepalived(推荐)、Heartbeat。
3、数据库性能优化
如果将MySQL部署到普通的X86服务器上,在不经过任何优化情况下,MySQL理论值正常可以处理1500左右QPS,经过优化后,有可能会提升到2000左右QPS。
否则,访问量当达到1500左右并发连接时,数据库处理性能可能响应就会慢,而且硬件资源还比较富裕,这时就该考虑性能优化问题了。
那么怎样能让数据库发挥最大性能呢?主要从硬件配置、数据库配置、架构方面着手,具体分为以下:
(1)硬件配置
如果有条件一定要SSD固态硬盘代替SAS机械硬盘,将RAID级别调整为RAID1+0,相对于RAID1和RAID5有更好的读写性能,毕竟数据库的压力主要来自磁盘I/O方面。
Linux内核有一个特性,会从物理内存中划分出缓存区(系统缓存和数据缓存)来存放热数据,通过文件系统延迟写入机制,
等满足条件时(如缓存区大小到达一定百分比或者执行sync命令)才会同步到磁盘。
也就是说物理内存越大,分配缓存区越大,缓存数据越多。当然,服务器故障会丢失一定的缓存数据。建议物理内存至少富裕50%以上。
(2)数据库配置优化
MySQL应用最广泛的有两种存储引擎:一个是MyISAM,不支持事务处理,读性能处理快,表级别锁。
另一个是InnoDB,支持事务处理(ACID属性),设计目标是为大数据处理,行级别锁。
表锁:开销小,锁定粒度大,发生死锁概率高,相对并发也低。
行锁:开销大,锁定粒度小,发生死锁概率低,相对并发也高。
为什么会出现表锁和行锁呢?主要为保证数据完整性。
举个例子,一个用户在操作一张表,其他用户也想操作这张表,那么就要等第一个用户操作完,其他用户才能操作,表锁和行锁就是这个作用。
否则多个用户同时操作一张表,肯定会数据产生冲突或者异常。
根据这些方面看,使用InnoDB存储引擎是最好的选择,也是MySQL5.5+版本默认存储引擎。
每个存储引擎相关运行参数比较多,以下列出可能影响数据库性能的参数。
公共参数默认值:
max_connections = 151 # 同时处理最大连接数,建议设置最大连接数是上限连接数的80%左右 sort_buffer_size = 2M # 查询排序时缓冲区大小,只对order by和group by起作用,建议增大为16M open_files_limit = 1024 # 打开文件数限制,如果show global status like 'open_files'查看的值等于或者大于open_files_limit值时,程序会无法连接数据库或卡死
MyISAM参数默认值:
key_buffer_size = 16M # 索引缓存区大小,一般设置物理内存的30-40% read_buffer_size = 128K # 读操作缓冲区大小,建议设置16M或32M query_cache_type = ON # 打开查询缓存功能 query_cache_limit = 1M # 查询缓存限制,只有1M以下查询结果才会被缓存,以免结果数据较大把缓存池覆盖 query_cache_size = 16M # 查看缓冲区大小,用于缓存SELECT查询结果,下一次有同样SELECT查询将直接从缓存池返回结果,可适当成倍增加此值
InnoDB参数默认值: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128M # 索引和数据缓冲区大小,建议设置物理内存的70%左右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 = 1 # 缓冲池实例个数,推荐设置4个或8个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1 # 关键参数,0代表大约每秒写入到日志并同步到磁盘,数据库故障会丢失1秒左右事务数据。1为每执行一条SQL后写入到日志并同步到磁盘,I/O开销大,执行完SQL要等待日志读写,效率低。
# 2代表只把日志写入到系统缓存区,再每秒同步到磁盘,效率很高,如果服务器故障,才会丢失事务数据。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推荐设置2,性能高,修改后效果明显。 innodb_file_per_table = OFF # 是否共享表空间,5.7+版本默认ON,共享表空间idbdata文件不断增大,影响一定的I/O性能。建议开启独立表空间模式,每个表的索引和数据都存在自己独立的表空间中,可以实现单表在不同数据库中移动。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8M # 日志缓冲区大小,由于日志最长每秒钟刷新一次,所以一般不用超过16M
(3)系统内核参数优化
大多数MySQL都部署在linux系统上,所以操作系统的一些参数也会影响到MySQL性能,以下对Linux内核参数进行适当优化: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 TIME_WAIT超时时间,默认是60s net.ipv4.tcp_tw_reuse = 1 # 1表示开启复用,允许TIME_WAIT socket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 1表示开启TIME_WAIT socket快速回收,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4096 # 系统保持TIME_WAIT socket最大数量,如果超出这个数,系统将随机清除一些TIME_WAIT并打印警告信息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4096 # 进入SYN队列最大长度,加大队列长度可容纳更多的等待连接 在Linux系统中,如果进程打开的文件句柄数量超过系统默认值1024,就会提示“too many files open”信息,所以要调整打开文件句柄限制。 重启永久生效: # vi /etc/security/limits.conf * soft nofile 65535 * hard nofile 65535 当前用户立即生效: # ulimit -SHn 65535
4、数据库架构扩展
随着业务量越来越大,单台数据库服务器性能已无法满足业务需求,该考虑增加服务器扩展架构了。
主要思想是分解单台数据库负载,突破磁盘I/O性能,热数据存放缓存中,降低磁盘I/O访问频率。
(1)增加缓存
给数据库增加缓存系统,把热数据缓存到内存中,如果缓存中有请求的数据就不再去请求MySQL,减少数据库负载。
缓存实现有本地缓存和分布式缓存,本地缓存是将数据缓存到本地服务器内存中或者文件中。
分布式缓存可以缓存海量数据,扩展性好,主流的分布式缓存系统:memcached、redis,memcached性能稳定,数据缓存在内存中,速度很快,QPS理论可达8w左右。
如果想数据持久化就选择用redis,性能不低于memcached。
(2)主从复制与读写分离
在生产环境中,业务系统通常读多写少,可部署一主多从架构,主数据库负责写操作,并做双机热备,多台从数据库做负载均衡,负责读操作。
主流的负载均衡器:LVS、HAProxy、Nginx。
怎么来实现读写分离呢?大多数企业是在代码层面实现读写分离,效率高。另一个种方式通过代理程序实现读写分离,企业中应用较少,会增加中间件消耗。主流中间件代理系统有MyCat、Atlas等。
在这种MySQL主从复制拓扑架构中,分散单台负载,大大提高数据库并发能力。如果一台从服务器能处理1500 QPS,那么3台就能处理4500 QPS,而且容易横向扩展。
有时,面对大量写操作的应用时,单台写性能达不到业务需求。就可以做双向复制(双主),但有个问题得注意:
两台主服务器如果都对外提供读写操作,就可能遇到数据不一致现象,产生这个原因是程序有同时操作两台数据库几率,同时的更新操作会造成两台数据库数据发生冲突或者不一致。
可设置每个表ID字段自增唯一:auto_increment_increment和auto_increment_offset,也可以写算法生成随机唯一。
(3)分库
分库是根据业务将数据库中相关的表分离到不同的数据库中,例如web、bbs、blog等库。如果业务量很大,还可将分离后的数据库做主从复制架构,进一步避免单库压力过大。
(4)分表
数据量的日剧增加,数据库中某个表有几百万条数据,导致查询和插入耗时太长,怎么能解决单表压力呢?你应该考虑把这个表拆分成多个小表,来减轻单个表的压力,提高处理效率,此方式称为分表。
分表技术比较麻烦,要修改程序代码里的SQL语句,还要手动去创建其他表,也可以用merge存储引擎实现分表,相对简单许多。
分表后,程序是对一个总表进行操作,这个总表不存放数据,只有一些分表的关系,以及更新数据的方式,总表会根据不同的查询,将压力分到不同的小表上,因此提高并发能力和磁盘I/O性能。
分表分为垂直拆分和水平拆分:
垂直拆分:把原来的一个很多字段的表拆分多个表,解决表的宽度问题。你可以把不常用的字段单独放到一个表中,也可以把大字段独立放一个表中,或者把关联密切的字段放一个表中。
水平拆分:把原来一个表拆分成多个表,每个表的结构都一样,解决单表数据量大的问题。
(5)分区
分区就是把一张表的数据根据表结构中的字段(如range、list、hash等)分成多个区块,这些区块可以在一个磁盘上,
也可以在不同的磁盘上,分区后,表面上还是一张表,但数据散列在多个位置,这样一来,多块硬盘同时处理不同的请求,从而提高磁盘I/O读写性能。
注:增加缓存、分库、分表和分区主要由程序猿或DBA来实现。
5、数据库维护
数据库维护是数据库工程师或运维工程师的工作,包括系统监控、性能分析、性能调优、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等主要工作。
总结:
由于关系型数据库初衷设计限制,在大数据处理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火起来了,天生励志,具备分布式、高性能、高可靠等特性,
弥补了关系型数据库某方面先天性不足,非常适合存储非结构化数据。主流NoSQL数据库有:MongoDB、HBase、Cassandra等。
三.优化的方法
Mysql中,可以使用SHOW STATUS语句查询一些Mysql数据库的性能参数。SHOW STATUS语句语法如下所示:
SHOW STATUS LIKE 'value';
常用的性能参数如下:
connections:连接MYSQL服务器的次数;
uptime:MYSQL服务器的上线时间;
slow_queries:慢查询的次数;
com_select:查询操作的次数;
com_insert:插入操作的次数;
com_update:更新操作的次数;
com_delete:删除操作的次数;
1、优化查询
(1)索引不要多,一般不超过6个
explain 语句 和 describe 语句
索引失效场景:
列类型是字符串,查询条件未加引号。
like以通配符开头(‘%abc..’)会导致索引失效
多列索引 最左前缀满足原则
OR关键字 前后两个条件中的列都是索引时,索引有效否则失效
mysql在使用不等于(!= 或 <> 或 not in)时无法使用索引
is null,is not null也无法使用索引
字符串不加单引号,该字段以后的索引失效
少数据值的列也不应该增加索引,只有两种情况,且平均分布,加了索引反而降低速度
(2)in与exists使用场合
坚持小表驱动大表的原则:
in : 当B表的数据集必须小于A表的数据集时,in优于exists
exists:当A表的数据集小于B表的数据集时,exists优于in
(3)对Order By的优化
用order by子句的重点是是否会产生filesort。建索引时已经排好序,所以order by的顺序和索引最好一致,避免再一次排序。
所建的索引默认升序,一升序一降序会产生内排序
状态最好是using index,让mysql通过扫描索引本身完成排序。
能使用index方式排序的情况:order by语句使用索引最左前列,或where子句与order子句条件组合满足索引最左前列。
a.order by语句使用索引最左前列,order by后字段同为asc或desc都行;
b.加上where子句的条件与order by子句条件列组合满足索引最左前列;
不能使用索引的情况:
/* 排序不一致*/ ORDER BY a ASC, b DESC ,c ASC
/* 丢失a索引*/ ORDER BY b,c
/* 丢失b索引*/ ORDER BY c
/* d不是索引的一部分 */ ORDER BY a,d
/* 对于排序来说,多个相等条件也是范围查询*/ WHERE a in(..) ORDER BY b,c
(3)filesort的两种算法
a.双路排序:两次扫描磁盘(读取行指针和order by列,对他们进行排序,然后扫描已排好序的列表,重新列表读取数据输出)。
b.单路排序:mysql4.1版本后,从磁盘读取查询需要的所有列,按order by列在buffer对它们排序,然后扫描排序后的列表输出,
只读取一次数据,且把随机IO变为顺序IO,但会使用更多空间,因为它把每一行都保存在内存中。
单路排序存在的问题:
因为要把所有字段取出,可能要取出的大小超出sort_buffer容量,导致每次只能取sort_buffer容量大小的数据进行排序(创建tmp文件,多路合并),
排完再取sort_buffer容量大小的数据,反而会导致更多I/O操作。
(4)order by优化策略:
a.单路多路算法的数据都有可能超过sort_buffer_size,超出后会建tmp文件进行合并排序,导致多次I/O,可以根据系统能力增大sort_buffer_size参数设置。
b.增大max_length_for_sort_data参数,会增加用单路排序的概率,但如果设太大,也会更容易使数据超过sort_buffer_size,
当query的字段大小总和小于max_length_for_sort_data且排序字段不是text/blob类型时,才会用单路排序,否则还是用多路排序。
c.order by时不要用select *,只select需要的字段,多余的字段会占用sort_buffer的内存。
(5)使用关联查询优化子查询
多个索引同时作为查询条件时:type:index_merge extra:Using intersect(MainOrder_NormalIndex,IX_Feeds_AccountNo); Using where
建索引的几大原则
1.最左前缀匹配原则,非常重要的原则,mysql会一直向右匹配直到遇到范围查询(>、<、between、like)就停止匹配,
比如a = 1 and b = 2 and c > 3 and d = 4 如果建立(a,b,c,d)顺序的索引,d是用不到索引的,如果建立(a,b,d,c)的索引则都可以用到,a,b,d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整。
2.=和in可以乱序,比如a = 1 and b = 2 and c = 3 建立(a,b,c)索引可以任意顺序,mysql的查询优化器会帮你优化成索引可以识别的形式
3.尽量选择区分度高的列作为索引,区分度的公式是count(distinct col)/count(*),表示字段不重复的比例,比例越大我们扫描的记录数越少,唯一键的区分度是1,
而一些状态、性别字段可能在大数据面前区分度就是0,那可能有人会问,这个比例有什么经验值吗?
使用场景不同,这个值也很难确定,一般需要join的字段我们都要求是0.1以上,即平均1条扫描10条记录
4.索引列不能参与计算,保持列“干净”,比如from_unixtime(create_time) = '2014-05-29'就不能使用到索引,原因很简单,
b+树中存的都是数据表中的字段值,但进行检索时,需要把所有元素都应用函数才能比较,显然成本太大。所以语句应该写成create_time = unix_timestamp('2014-05-29');
5.尽量的扩展索引,不要新建索引。比如表中已经有a的索引,现在要加(a,b)的索引,那么只需要修改原来的索引即可
2、优化数据库结构
空间换时间:
(1)将字段很多的表分解成多个表;
(2)增加中间表 关联查询-》单表查询;
(4)增加冗余字段;
(5)优化插入的记录的速度;
(6)analyze 分析表;
3、其他方法
(1)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 InnoDB;
(2)保证从内存中读取数据。讲数据保存在内存中;
(3)字段设计;
(4)范式 Normal Format;
(5)分区;
(6)压测工具mysqlsl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