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的理解,对应试的思考。

我想起我以往在脑中积累的各种问题,我常常会花大量的时间陷入沉重的思考,沉重意味着给我带来了一丝痛苦,但我却有了苦中作乐的超强心态,身边同学畏惧的东西,我敢干,他们称我为心不惊胆不跳的稳定老牛。我常常陷入一些对智识的追求,在追求他们的同时,给我赢得了一些世俗上的利益,我的忧愁也算是如此减少了许多。我给我同学他妹妹补课的这100多天,我看见了她的一些成长,以及我时常对她的一些劝勉对她追求学问,以及了解自己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常常用“飞书”“腾讯会议”,在具体的题目讲解上,聊到对思考的追寻,英语的底层逻辑应该是如何的,为什么高中英语的难度只在于对词汇的积累就可以力压群雄?我分享,而不是我教,“教”这个字,我实属不配,我也常常提醒她,你不是我的学生,我也不是你的老师。但我还是得用“教”这个词来表达,我教她提问,一开始我们对一个题目进行探讨的时候,我问她问题,她一时么有反应过来自己该做什么。我当时就预判到了,她习惯了老师一张嘴巴不停地说,而学生只管竖起耳朵不停地听。

我怎么也无法习惯这种教学方式,我太过于愚昧地以为自己可以获得优质的教育,前提是没有太多的投入,而这几个月的发现让我稍微有一些明白。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育他学生的提问式学习,激发学生内心本该有的问题,通过细致地拆解问题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了理解之后,恐惧就会小时,因为未知会产生恐惧,厌学就在于恐惧过于庞大。

高中的时期上了太久的大班课,我的问题也积累了太多,本该早日解决的问题却总是因为时间的流动而一直驻留在原地。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终不解矣。在面对大量铺开的问题时,面对我以前物理底子差到不行的程度,因为差,所以我不敢问老师,因为不敢,所以我更差。而转机就在于我某年的稍许醒悟,我拿着我的一个关于受力分析的问题去问我的物理老师,老师一笑,给我说了几个字,“杨磊,你是没学过物理吗?”然后细致的回答,用了10几分钟,给我铺开讲解了受力分析的原因和目的,那一刻,我像是醍醐灌顶,我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话也支支吾吾地也不能被我说出来,但我的内心是说不出来的高兴。

  我理解了针对性纠正的重要性,我开始自学,因为自学以为着我知道我想学什么,而不是老师给我灌输,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本人有知道方向的能力,如若不知方向自行锻炼,就像那些自学哲学的人一样,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情常有发生。

前一年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拿着我幺爸借给我的钱去我们市最好的高中对方的补课机构补了一节课,500块,补了1个半小时化学有机,我听了老师给我的分析,但我没有提问,老师一个劲地在那里讲,我也是只管听。线下的课,用的是纸和笔,没有ipad,没有Whiteboard白板,没有火花学院动态的构建图形,没事demos对数学函数的抽象化理解,没有腾讯会议录屏,没有飞书妙记的文字转录。

课,听过就过了,没有后期的总结和练习,没有anki的复习,没有supermemo的记忆算法支持。我花了500块,市区最好高中对面的补课机构,那个说好给我发资料的老师,他没有把化学有机的资料给我,因为他知道我不会再去了。我在想,怎么去降低教育的成本?得幸,这是互联网的时代,我那些读计算机系的同学,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对工具的理解比其他专业的同学要深刻地多,他们用obsidian,roamresearch,obsidian,anki,nothin,google。

他们的检索能力之强,这使他们减少了大量所需的教育成本,有b站,有youtube。我们开了一句玩笑话,“我们在bilibili上学”。我那时觉得互联网的发展给了很多人本不能有的机会,我们接触的信息之多,是前辈人所不能想到的,但我也在思考,一个人真的能从视频上学到太多的东西吗?如果没有“太多的”这个形容词,那么这句话就是对的,但有了这个词,这句话是错的。

我们一句话总结出来,随便找来的一个视频,它没有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那么他跟以往的泛式学习有什么区别,可想而知。时代变了,人也需要进步,以往的学习方式可以保留,也可以更新。但遇到函数可以有图像,遇到化学方程式可以有实验视频辅助(火花学院),遇到判断洛伦兹方向可以用动态图分析(火花学院)。一个没有探索精神的老师,教不出来有探索力的学生,保持一定的稳定没错,但有所突破真的很锐勇。

关于数学,数形结合,极限思考,转化思想。关于化学,近似思路,等效判断,平衡思想,这些才是高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回到标题,我其实很后悔没能找到发现闲鱼的自助平台,里面有大量正常价格的辅导,我前几个月的时间还在思考自己该如何去找老师补课,后面又想自己没有那么多金银可氪,两难的境地让我深度地思考,发动自己的探索力。知乎,b站,youtube,各种能找到讯息的网站,都去试试,最后发现咸鱼的一个妙用,原来真正重要的东西,它就在我的身边。

断断续续补了有2个月的时间,我上过几个小时从上至下的框架搭建课,有录屏,我可以回顾,有互动,我可以再沉思。上过半个小时的答疑课,依旧有录屏,可以再回顾,可以多总结,常听常新,形成自己的武器库。总体来说的感觉,一节几个小时的大课,不及分散的几节小课,因为几个小时的大课,我要总结它的话,会给我带来巨大的时间考量,心理资源会被消耗地太多,以至于我会拖延。从这几个月的经验来看,小课更加适合查漏补缺,我现在处于这个阶段,所以我更适合小课。适时总结,适时复习,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搭建知识体系,都是可以的。

推荐一本书---《应试数学》

posted on 2022-03-06 16:37  竹磊  阅读(13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