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效应,来源于挪威渔夫运鱼的故事。

        挪威人喜欢吃活的沙丁鱼,渔民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个渔夫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他的诀窍是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部分沙丁鱼都可以活下来。

       用管理学方法分析效应中出现的三个对象:“渔夫”是其中的管理者,他的管理诀窍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鲶鱼正是他利用的对象。“鲶鱼”是群体中的独特个体,他们要么是充满目的性、动力和激情的内驱奋斗者,要么是与群体有显著差异的“异类分子”,不管是哪类,他们所追求的都是自我的实现。“沙丁鱼”则是活在安逸中、缺乏忧患意识的多数群体。于是“渔夫——鲶鱼——沙丁鱼”的管理链就形成,这就是鲶鱼效应管理法

       鲶鱼效应管理法应用十分普遍,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都被广泛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一个最明显的鲶鱼管理就是“换血”。对于一个组织、团体而言,如果其中的人员长期呆在原岗位,那么,成员就会变得懒散,工作安逸,没有忧患意识,也缺乏工作激情,这是由于人的本性所确定的,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是,管理者通过剔除部分不合格的员工,并加入新员工,来重新活跃这个团体。这些新员工就是“鲶鱼”,他们或初到咋来,工作陌生需要不断请求其他老员工帮助,或充满激情斗志,术业专攻,带动老员工。总而言之,“鲶鱼”的加入激起了波澜,去除了部分懒散安逸的氛围,将团队重置于忧患之中。从而团队绩效大大提升。

       在生活中,就比如学校中。每次学院或者其他小领导换人都会引起一番波澜,这是更高层的领导在引进“大鲶鱼”。中层领导一换,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会提出很多自己的理念和方式,下层领导必须遵从这种模式,于是忧患意识增加,工作干劲十足。更重要的是,鲶鱼效应可以引起连锁效应,高层的更迭往往将鲶鱼效应的作用延伸至下层所有。有点像多米诺骨牌,高层激励中层,中层激励低层,底层激励员工。在比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转来一位新同学,总是会引起大大小小的波动,特别是那些十分特别的新同学。比如新同学十分漂亮,那么就会激起广大男同学的热议以及追求竞争,这样就瞬间改变了氛围,由沉闷变为活跃,由安逸懒散变为忧患十足。这是整体的一个提升。

       现在大学里都会有一些“水课”,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作业少、课堂管理松”,这些课利于学生顺利获取学分,但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自我认识的提升并不是好事。实质上,这就是没有利用好“鲶鱼效应”,如果利用效应给学生施加压力,让他们从“假装听课”中重新回到“上课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鲶鱼”是群体中的少部分。“鲶鱼们”都是具有主见、很有特色的个体,他们多多少少就有“不合群”的特性。如果一个群体中一下来了很多“鲶鱼”,他们往往适得其反,他们很可能彼此不认同,相互争夺,形成小群体,从而分裂团队,降低绩效,甚至造成其他更恶劣的后果。

       从生物学和人类进化方面来看,“懒”是人的本性,人们一般不会对不必要的目的采取积极的行动,以减少体力的开支,获取更多的舒适和安逸。而鲶鱼效应的目的就是打破人的这一特点,激励人不断前进,“生于忧患”,不断创造价值。

       鲶鱼效应,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你值得拥有!”

posted @ 2019-06-12 11:13  Edwin_Xu  阅读(196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