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思

中庸之思

 XT-NJU

《中庸》是四书之一,在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称为“集注”。《中庸》的思想是圣人为我们留下的精华,也是我们反思历史、审视现在、开创未来的一把金钥匙!

何谓中庸?中庸并不是“平庸、妥协、保守”,从最易懂的角度来讲,中庸就是“执中、中和、折中”的意思,正是所谓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那么何为中庸之道?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简单地税,中庸之道可以理解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但是中庸之道远不止如此。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允执厥中”四字最能体现中庸的折中思想,其中,允是诚信,执是遵守,厥意为其,中是中正之意。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修养身心,才能治理好国家。

  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允执厥中的处世态度,他强调的更多的是一种至诚至德,“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的传承,是对儒学世代相传的“忠恕之道”的发展,其主旨在于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至诚”的境界。因此中庸的主题思想来自于儒学的中庸之道,在于对至德的追求与要求。

《大学》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实,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这些儒家精华在中庸中亦有强烈的体现

正心。《中庸》中有一章题为心正,心正的充分条件是正心。何谓正心?严格地讲就是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通俗地讲,就是使自己的心态与行为合乎道德伦理,适乎自然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心正与孟子浩然之气的养成相符,这也体现了儒家大道的不相违而相似。

心正是我们做人为事的基本准则,心不正不足以行大道,不足以成伟业,不足以干大事。心正的人,为人处世都符合人伦道德,符合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心正之人必然是社会正能量的守护与传播者,是为国家安定发挥积极作用的群体,是为世界稳定贡献的群体。反之,心不正,则会使人成为社会的消极势力,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行。这些人通常被冠以“心术不正”形象。心术不正集中表现在违背道德人伦,违反自然规律,违反法治法规。比如,偷盗行窃、打家劫舍、严重破坏环境……心术不正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人欲望的过度扩张,因而需要用法律法治来警醒心术不正之人,使其正其心。需要注意的是,正心不是无欲无求,心之正在于合理控制欲望,使之在合理范围内。

诚意。 《中庸》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认为人的天性本来是诚的,若能依着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发展天性的诚,便是“教”,即修养。这点上与孟子的性善论极其的相似。

中国古代谈论的最多是应该是“道”,各种道是中古悠久历史文化的核心。同样地,诚下有至诚之道:至诚如一, 由诚而明,由性而明。子思说:“诚者,天下之道也”,可见,中庸对于诚之重视。又有“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明”即明理之德,明德之性,如果人全以其明德之性作为人性,全以明理之德作为人生准则,那么,由于人性以及理性之诚,通往真理的思维规律便能所向无碍、畅通无阻地起作用,这便是一个至诚的实在性与作用所在。达到这一点,人心便完全成了一个理性与感性为同时存在而互存差异的同一性,以至诚之道,我们就能洞察人伦之道和事物的规律。 在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着许多的圣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那是因为圣人都至诚如一,由诚而明,由性而明 ,圣人皆以至诚之道为人生的准则,以“诚其意”为人生的“万能公式”。

中和之道。子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太平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子思的中和之道,中庸的中和之道。中和、折中实际的强调的是一种度,万物皆有度,循度则生,违度则亡。其实,中庸的中和之道在生活中有极大的应用,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我们要遵循中和之道,不要尽言人美,也不要尽揭其短;既不“不作为”,也不“为所欲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要开发自然的价值,发现自然之美,也不能过度向自然索取,造成能源枯竭,资源萎缩,环境污染。

中庸想要向世人传递的,莫过于自我管理之道,修养人性之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自我管理、自我修养的核心。不管是中庸,还是四书的其三,都在强调世人对自我管理、自我修养的重视,显然,自我管理的目的在于自我修养的提高,但是这个方法论太重要。

自我管理的基本方法在于对人欲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讲,修养低下在于人欲望的扩张,人的欲望就是自己想象中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欲望常常与道德相违背,不加以限制就会产生负面效应。若我们都能控制自己不正确不合理的欲望,那么我们自我的修养就不会偏移正常轨迹。加上我们平时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正确认知,我们修养就会自然提升。

修养人性的范围其实十分广,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posted @ 2018-11-05 23:21  Edwin_Xu  阅读(19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