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0.11中实现基于内核栈切换的进程切换
1. 原有的基于TSS的任务切换的不足
原有的Linux 0.11采用基于TSS和一条指令,虽然简单,但这指令的执行时间却很长,在实现任务切换时大概需要200多个时钟周期。而通过堆栈实现任务切换可能要快,而且采用堆栈的切换还可以使用指令流水的并行化优化技术,同时又使得CPU的设计变得简单。所以无论是Linux还是Windows,进程/线程的切换都没有使用Intel 提供的这种TSS切换手段,而都是通过堆栈实现的。
2. 进程切换的六段论
基于内核栈实现进程切换的基本思路:当进程由用户态进入内核时,会引起堆栈切换,用户态的信息会压入到内核栈中,包括此时用户态执行的指令序列EIP。由于某种原因,该进程变为阻塞态,让出CPU,重新引起调度时,操作系统会找到新的进程的PCB,并完成该进程与新进程PCB的切换。如果我们将内核栈和PCB关联起来,让操作系统在进行PCB切换时,也完成内核栈的切换,那么当中断返回时,执行IRET
指令时,弹出的就是新进程的EIP,从而跳转到新进程的用户态指令序列执行,也就完成了进程的切换。这个切换的核心是构建出内核栈的样子,要在适当的地方压入适当的返回地址,并根据内核栈的样子,编写相应的汇编代码,精细地完成内核栈的入栈和出栈操作,在适当的地方弹出适当的返回地址,以保证能顺利完成进程的切换。同时完成内核栈和PCB的关联,在PCB切换时,完成内核栈的切换。
2.1 中断进入内核
- 为什么要进入内核中去?
大家都知道,操作系统负责进程的调度与切换,所以进程的切换一定是在内核中发生的。要实现进程切换,首先就要进入内核。而用户程序都是运行在用户态的,在Linux中,应用程序访问内核唯一的方法就是系统调用,应用程序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若干系统调用函数访问内核,而该进程在内核中运行时,可能因为要访问磁盘文件或者由于时间片耗完而变为阻塞态,从而引起调度,让出CPU的使用权。 - 从用户态进入内核态,要发生堆栈的切换
系统调用的核心是指令int 0x80
这个系统调用中断。一个进程在执行时,会有函数间的调用和变量的存储,而这些都是依靠堆栈完成的。进程在用户态运行时有用户栈,在内核态运行时有内核栈,所以当执行系统调用中断int 0x80
从用户态进入内核态时,一定会发生栈的切换。而这里就不得不提到TSS的一个重要作用了。进程内核栈在线性地址空间中的地址是由该任务的TSS段中的ss0和esp0两个字段指定的,依靠TR寄存器就可以找到当前进程的TSS。也就是说,当从用户态进入内核态时,CPU会自动依靠TR寄存器找到当前进程的TSS,然后根据里面ss0和esp0的值找到内核栈的位置,完成用户栈到内核栈的切换。TSS是沟通用户栈和内核栈的关键桥梁,这一点在改写成基于内核栈切换的进程切换中相当重要! - 从用户态进入内核发生了什么?
当执行int 0x80
这条语句时由用户态进入内核态时,CPU会自动按照SS、ESP、EFLAGS、CS、EIP的顺序,将这几个寄存器的值压入到内核栈中,由于执行int 0x80
时还未进入内核,所以压入内核栈的这五个寄存器的值是用户态时的值,其中EIP为int 0x80
的下一条语句"=a" (__res)
,这条语句的含义是将eax所代表的寄存器的值放入到_res变量中。所以当应用程序在内核中返回时,会继续执行 “=a” (__res) 这条语句。这个过程完成了进程切换中的第一步,通过在内核栈中压入用户栈的ss、esp建立了用户栈和内核栈的联系,形象点说,即在用户栈和内核栈之间拉了一条线,形成了一套栈。 - 内核栈的具体样子
父进程内核栈的样子
执行int 0x80
将SS、ESP、EFLAGS、CS、EIP入栈。
在system_call中将DS、ES、FS、EDX、ECX、EBX入栈。
system_call: cmpl $nr_system_calls-1,%eax ja bad_sys_call push %ds push %es push %fs pushl %edx pushl %ecx # push %ebx,%ecx,%edx as parameters pushl %ebx # to the system call movl $0x10,%edx # set up ds,es to kernel space mov %dx,%ds mov %dx,%es movl $0x17,%edx # fs points to local data space mov %dx,%fs call sys_call_table(,%eax,4) pushl %eax movl current,%eax cmpl $0,state(%eax) # state jne reschedule cmpl $0,counter(%eax) # counter je reschedule
在system_call中执行完相应的系统调用sys_call_xx后,又将函数的返回值eax压栈。若引起调度,则跳转执行reschedule。否则则执行ret_from_sys_call。
1 reschedule: 2 pushl $ret_from_sys_call 3 jmp schedule
在执行schedule前将ret_from_sys_call压栈,因为schedule是c函数,所以在c函数末尾的}
,相当于ret
指令,将会弹出ret_from_sys_call作为返回地址,跳转到ret_from_sys_call执行。
总之,在系统调用结束后,将要中断返回前,内核栈的样子如下:
内核栈 |
---|
SS |
ESP |
EFLAGS |
CS |
EIP |
DS |
ES |
FS |
EDX |
ECX |
EBX |
EAX |
ret_from_sys_call |
2.2 找到当前进程的PCB和新进程的PCB
- 当前进程的PCB
当前进程的PCB是用一个全局变量current指向的(在sched.c中定义) ,所以current即指向当前进程的PCB - 新进程的PCB
为了得到新进程的PCB,我们需要对schedule()函数做如下修改:
void schedule(void) { int i,next,c; struct task_struct *pnext = &(init_task.task); struct task_struct ** p; /* add */ ...... while (1) { c = -1; next = 0; i = NR_TASKS; p = &task[NR_TASKS]; while (--i) { if (!*--p) continue; if ((*p)->state == TASK_RUNNING && (*p)->counter > c) c = (*p)->counter,next = i,pnext=*p; } /* edit */ if (c) break; for(p = &LAST_TASK ; p > &FIRST_TASK ; --p) if (*p) (*p)->counter = ((*p)->counter >> 1) + (*p)->priority; } switch_to(pnext,_LDT(next)); /* edit */ }
这样,pnext就指向下个进程的PCB。
在schedule()函数中,当调用函数switch_to(pent, _LDT(next))时,会依次将返回地址}、参数2 _LDT(next)、参数1 pnext压栈。当执行switch_to的返回指令ret
时,就回弹出schedule()函数的}执行schedule()函数的返回指令}
。关于执行switch_to时内核栈的样子,在后面改写switch_to函数时十分重要。
此处将跳入到switch_to中执行时,内核栈的样子如下:
内核栈 |
---|
SS |
ESP |
EFLAGA |
CS |
EIP |
DS |
ES |
FS |
EDX |
ECX |
EBX |
EAX |
ret_from_sys_call |
pnext |
_LDT(next) |
} |
2.3 完成PCB的切换
2.4 根据PCB完成内核栈的切换
2.5 切换运行资源LDT
这些工作都将有改写后的switch_to完成。
将Linux 0.11中原有的switch_to实现去掉,写成一段基于堆栈切换的代码。由于要对内核栈进行精细的操作,所以需要用汇编代码来实现switch_to的编写,既然要用汇编来实现switch_to,那么将switch_to的实现放在system_call.s中是最合适的。这个函数依次主要完成如下功能:由于是c语言调用汇编,所以需要首先在汇编中处理栈帧,即处理ebp寄存器;接下来要取出表示下一个进程PCB的参数,并和current做一个比较,如果等于current,则什么也不用做;如果不等于current,就开始进程切换,依次完成PCB的切换、TSS中的内核栈指针的重写、内核栈的切换、LDT的切换以及PC指针(即CS:EIP)的切换。
switch_to(system_call.s)的基本框架如下:
1 switch_to: 2 pushl %ebp 3 movl %esp,%ebp 4 pushl %ecx 5 pushl %ebx 6 pushl %eax 7 movl 8(%ebp),%ebx 8 cmpl %ebx,current 9 je 1f 10 切换PCB 11 TSS中的内核栈指针的重写 12 切换内核栈 13 切换LDT 14 movl $0x17,%ecx 15 mov %cx,%fs 16 cmpl %eax,last_task_used_math //和后面的cuts配合来处理协处理器,由于和主题关系不大,此处不做论述 17 jne 1f 18 clts 19 1: popl %eax 20 popl %ebx 21 popl %ecx 22 popl %ebp 23 ret
理解上述代码的核心,是理解栈帧结构和函数调用时控制转移权方式。
大多数CPU上的程序实现使用栈来支持函数调用操作。栈被用来传递函数参数、存储返回地址、临时保存寄存器原有值以备恢复以及用来存储局部数据。单个函数调用操作所使用的栈部分被称为栈帧结构,其通常结构如下:
栈帧结构的两端由两个指针来指定。寄存器ebp通常用作帧指针,而esp则用作栈指针。在函数执行过程中,栈指针esp会随着数据的入栈和出栈而移动,因此函数中对大部分数据的访问都基于帧指针ebp进行。
对于函数A调用函数B的情况,传递给B的参数包含在A的栈帧中。当A调用B时,函数A的返回地址(调用返回后继续执行的指令地址)被压入栈中,栈中该位置也明确指明了A栈帧的结束处。而B的栈帧则从随后的栈部分开始,即图中保存帧指针(ebp)的地方开始。再随后则用来存放任何保存的寄存器值以及函数的临时值。
所以执行完指令pushl %eax
后,内核栈的样子如下:
switch_to中指令movl 8(%ebp),%ebx
即取出参数2_LDT(next)放入寄存器ebx中,而12(%ebp)则是指参数1penxt。
- 完成PCB的切换
1 movl %ebx,%eax 2 xchgl %eax,current
- TSS中的内核栈指针的重写
如前所述,当从用户态进入内核态时,CPU会自动依靠TR寄存器找到当前进程的TSS,然后根据里面ss0和esp0的值找到内核栈的位置,完成用户栈到内核栈的切换。所以仍需要有一个当前TSS,我们需要在schedule.c中定义struct tss_struct *tss=&(init_task.task.tss)
这样一个全局变量,即0号进程的tss,所有进程都共用这个tss,任务切换时不再发生变化。
虽然所有进程共用一个tss,但不同进程的内核栈是不同的,所以在每次进程切换时,需要更新tss中esp0的值,让它指向新的进程的内核栈,并且要指向新的进程的内核栈的栈底,即要保证此时的内核栈是个空栈,帧指针和栈指针都指向内核栈的栈底。
这是因为新进程每次中断进入内核时,其内核栈应该是一个空栈。为此我们还需要定义:ESP0 = 4
,这是TSS中内核栈指针esp0的偏移值,以便可以找到esp0。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1 movl tss,%ecx 2 addl $4096,%ebx 3 movl %ebx,ESP0(%ecx)
- 内核栈的切换
Linux 0.11的PCB定义中没有保存内核栈指针这个域(kernelstack),所以需要加上,而宏KERNEL_STACK就是你加的那个位置的偏移值,当然将kernelstack域加在task_struct中的哪个位置都可以,但是在某些汇编文件中(主要是在system_call.s中)有些关于操作这个结构一些汇编硬编码,所以一旦增加了kernelstack,这些硬编码需要跟着修改,由于第一个位置,即long state出现的汇编硬编码很多,所以kernelstack千万不要放置在task_struct中的第一个位置,当放在其他位置时,修改system_call.s中的那些硬编码就可以了。
在schedule.h中将struct task_struct修改如下:
1 struct task_struct { 2 long state; 3 long counter; 4 long priority; 5 long kernelstack; 6 ...... 7 }
同时在system_call.s中定义`KERNEL_STACK = 12` 并且修改汇编硬编码,修改代码如下:
1 ESP0 = 4 2 KERNEL_STACK = 12 3 4 ...... 5 6 state = 0 # these are offsets into the task-struct. 7 counter = 4 8 priority = 8 9 kernelstack = 12 10 signal = 16 11 sigaction = 20 # MUST be 16 (=len of sigaction) 12 blocked = (37*16)
switch_to中的实现代码如下:
1 movl %esp,KERNEL_STACK(%eax) 2 movl 8(%ebp),%ebx 3 movl KERNEL_STACK(%ebx),%esp
由于这里将PCB结构体的定义改变了,所以在产生0号进程的PCB初始化时也要跟着一起变化,需要在schedule.h中做如下修改:
1 #define INIT_TASK \ 2 /* state etc */ { 0,15,15,PAGE_SIZE+(long)&init_task,\ 3 /* signals */ 0,{{},},0, \ 4 ...... 5 }
- LDT的切换
switch_to中实现代码如下:
1 movl 12(%ebp),%ecx 2 lldt %cx
一旦修改完成,下一个进程在执行用户态程序时使用的映射表就是自己的LDT表了,地址分离实现了。
2.6 利用IRET指令完成用户栈的切换
- PC的切换
对于被切换出去的进程,当它再次被调度执行时,根据被切换出去的进程的内核栈的样子,switch_to的最后一句指令ret
会弹出switch_to()后面的指令}
作为返回返回地址继续执行,从而执行}
从schedule()函数返回,将弹出ret_from_sys_call
作为返回地址执行ret_from_sys_call,在ret_from_sys_call中进行一些处理,最后执行iret
指令,进行中断返回,将弹出原来用户态进程被中断地方的指令作为返回地址,继续从被中断处执行。
对于得到CPU的新的进程,我们要修改fork.c中的copy_process()函数,将新的进程的内核栈填写成能进行PC切换的样子。根据实验提示,我们可以得到新进程的内核栈的样子,如图所示:
注意此处需要和switch_to接在一起考虑,应该从“切换内核栈”完事的那个地方开始,现在到子进程的内核栈开始工作了,接下来做的四次弹栈以及ret处理使用的都是子进程内核栈中的东西。
注意执行ret指令时,这条指令要从内核栈中弹出一个32位数作为EIP跳去执行,所以需要弄出一个个函数地址(仍然是一段汇编程序,所以这个地址是这段汇编程序开始处的标号)并将其初始化到栈中。既然这里也是一段汇编程序,那么放在system_call.s中是最合适的。我们弄的一个名为first_return_from_kernel的汇编标号,将这个地址初始化到子进程的内核栈中,现在执行ret以后就会跳转到first_return_from_kernel去执行了。
system_call.s中switch_to的完整代码如下:
1 .align 2 2 switch_to: 3 pushl %ebp 4 movl %esp,%ebp 5 pushl %ecx 6 pushl %ebx 7 pushl %eax 8 movl 8(%ebp),%ebx 9 cmpl %ebx,current 10 je 1f 11 movl %ebx,%eax 12 xchgl %eax,current 13 movl tss,%ecx 14 addl $4096,%ebx 15 movl %ebx,ESP0(%ecx) 16 movl %esp,KERNEL_STACK(%eax) 17 movl 8(%ebp),%ebx 18 movl KERNEL_STACK(%ebx),%esp 19 movl 12(%ebp),%ecx 20 lldt %cx 21 movl $0x17,%ecx 22 mov %cx,%fs 23 cmpl %eax,last_task_used_math 24 jne 1f 25 clts 26 1: 27 popl %eax 28 popl %ebx 29 popl %ecx 30 popl %ebp 31 ret
system_call.s中first_return_from_kernel代码如下:
1 .align 2 2 first_return_from_kernel: 3 popl %edx 4 popl %edi 5 popl %esi 6 pop %gs 7 pop %fs 8 pop %es 9 pop %ds 10 iret
fork.c中copy_process()的具体修改如下:
1 ...... 2 p = (struct task_struct *) get_free_page(); 3 ...... 4 p->pid = last_pid; 5 p->father = current->pid; 6 p->counter = p->priority; 7 8 long *krnstack; 9 krnstack = (long)(PAGE_SIZE +(long)p); 10 *(--krnstack) = ss & 0xffff; 11 *(--krnstack) = esp; 12 *(--krnstack) = eflags; 13 *(--krnstack) = cs & 0xffff; 14 *(--krnstack) = eip; 15 *(--krnstack) = ds & 0xffff; 16 *(--krnstack) = es & 0xffff; 17 *(--krnstack) = fs & 0xffff; 18 *(--krnstack) = gs & 0xffff; 19 *(--krnstack) = esi; 20 *(--krnstack) = edi; 21 *(--krnstack) = edx; 22 *(--krnstack) = (long)first_return_from_kernel; 23 *(--krnstack) = ebp; 24 *(--krnstack) = ecx; 25 *(--krnstack) = ebx; 26 *(--krnstack) = 0; 27 p->kernelstack = krnstack; 28 ...... 29 }
最后,注意由于switch_to()和first_return_from_kernel都是在system_call.s中实现的,要想在schedule.c和fork.c中调用它们,就必须在system_call.s中将这两个标号声明为全局的,同时在引用到它们的.c文件中声明它们是一个外部变量。
具体代码如下:
system_call.s中的全局声明
1 .globl switch_to 2 .globl first_return_from_kernel
对应.c文件中的外部变量声明:
1 extern long switch_to; 2 extern long first_return_from_ker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