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结对作业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软件工程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结对作业要求
这个作业的目标 设计一个软件的方案原型
学号 102202109(我)012202239(朱佳杰)

《构建之法》第三章与第八章读后感

第三章: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1.1 个人能力的衡量与发展

在《构建之法》第三章中,作者详细阐述了软件工程师的成长路径,特别是初级软件工程师如何通过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自身技能、理解软件设计思想、以及职业技能。

  • 个人开发流程:作为个体贡献者(IC),软件工程师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从需求分析到最终交付的全过程。他们必须:

    1. 理解问题和需求。
    2. 提出解决方案并估计工作量。
    3. 与团队成员交流解决方案。
    4. 执行开发并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5. 在测试环境中与团队合作,修复缺陷。
    6. 发布后对结果负责。
  • 初级软件工程师的成长路径

    1. 技术技能:掌握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
    2. 领域知识:了解特定行业的背景和实践。
    3. 软件思想:理解软件设计和工程原则。
    4. 职业技能:自我管理、沟通、团队合作、执行力。
    5. 实际成果:以参与的项目和产品的市场表现为标准。

1.2 软件工程师的思维误区

在成长过程中,工程师可能会遇到几种常见的思维误区:

  • 分析麻痹:过度关注问题的细节,导致无法迅速进入开发阶段。应对策略是采用快速原型、迭代开发等方法,快速验证想法并逐步完善。
  • 不分主次:无法区分开发中的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导致资源浪费。应对策略是明确任务的优先级,集中精力先完成关键任务。
  • 过早优化:在项目初期就陷入局部优化问题,忽视整体架构和性能。应对策略是优先确保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稳定性,再逐步优化。

1.3 团队对个人的期望

团队对软件工程师的期望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有效沟通:与团队成员进行清晰的沟通。
  • 按时交付:确保项目的按时完成和交付。
  • 参与团队活动:积极参与团队的讨论、评审和决策过程。
  • 遵循团队流程:严格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开发工作。

1.4 技能的反面

随着经验的积累,工程师逐渐掌握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如果没有在低层次问题上不断练习,可能会在简单问题上浪费时间。因此,持续练习基础技能十分重要,以便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加从容。


第八章:需求分析

2.1 软件需求分析的关键步骤

在《构建之法》第八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软件需求分析的过程,包括需求的获取、定义、分析和验证。软件团队需要通过这些步骤,确保开发的产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1. 获取和引导需求:通过用户调查、焦点小组、深入访谈等方式获取需求,并引导用户明确他们的需求。
  2. 分析和定义需求:对获取的需求进行量化和明确,确保需求的清晰性和可执行性。
  3. 验证需求:通过技术原型、用户测试等方式验证需求的可行性。
  4. 需求管理:在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中持续跟踪和管理需求的变化,确保产品能够随着需求的变化不断迭代。

2.2 软件产品的利益相关者

软件产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

  • 用户:直接使用产品的人员。
  • 顾客:为产品付费或根据合同获得产品的人员。
  • 市场分析师:代表典型用户需求的专业人员。
  • 监管机构:对软件合规性进行监督的组织。
  • 软件工程师:负责开发和维护软件的团队成员。

2.3 NABCD 竞争性需求分析模型

NABCD模型 是一种有效的需求分析工具,帮助团队明确需求和项目方向:

  1. Need(需求):明确产品要解决的用户需求或市场痛点。
  2. Approach(做法):阐述满足需求的技术和方法。
  3. Benefit(好处):分析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包括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
  4. Competitors(竞争):分析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
  5. Delivery(推广):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将产品顺利交付到用户手中。

2.4 功能定位与优先级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功能的定位和优先级十分关键。根据常见的划分方式,产品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 杀手功能: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具有高价值的功能。
  • 外围功能:虽然不是核心功能,但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 必要需求:用户使用产品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
  • 辅助需求:提升用户满意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的功能。

通过明确功能的优先级,团队可以集中资源优先开发核心功能,逐步完善其他部分。


总结

《构建之法》通过第三章和第八章,既为软件工程师的成长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又为需求分析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在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人技能的积累、团队合作的有效性、需求分析的精确性,都是软件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软件工程师,我们不仅需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还要深入理解并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在项目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跨学科项目管理平台方案设计

1. 背景与需求分析(N - Need)

在大学校园内,许多学生希望通过跨学科项目来提升综合能力。然而,由于跨学科合作缺乏有效的平台,合作机会往往局限于个人社交圈或导师的推荐。同时,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时间安排和沟通方式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加大了合作难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 跨学科项目管理平台,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发起项目、寻找合作伙伴、管理项目成员,并确保隐私和数据安全。

2. 方案设计与原型展示(A - Approach)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参考了《构建之法》第3章和第8章中的软件工程思想,尤其是 NABCD模型,为跨学科项目管理平台提供了从需求分析到具体实现的完整解决方案。

原型工具:墨刀

我们使用了 墨刀 作为原型开发工具。该工具不仅能帮助我们快速生成原型设计,还能方便展示用户交互逻辑。通过墨刀,我们设计了多个模块,确保学生能够便捷地发起和管理项目,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原型展示链接:

原型设计展示

3. 主要功能模块与界面展示

3.1 用户注册/登录模块

功能描述:用户通过学号/工号进行注册和登录,确保平台用户的真实性和封闭性。

对应的原型页面

  • 登录/注册页面:用户进入平台后,通过输入学号/工号和密码进行身份认证。

3.2 项目发布与管理模块

功能描述:该模块允许用户发起跨学科项目,并管理项目的基本信息。用户可以详细填写项目标题、项目描述、需求的合作伙伴类型、项目时间安排等信息。发布成功后,项目将展示在项目列表中,其他用户可以查看并申请加入。

界面原型

  • 项目发布页面: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框填写项目的名称、描述、所需合作伙伴的类型(例如:设计师、程序员、市场营销人员)及项目时间安排。提交按钮位于页面底部,用户填写完成后点击“发布项目”即可完成。

  • 项目详情管理页面:项目负责人可以在此页面查看已发布项目的详细信息,编辑项目的相关内容或添加更多项目说明。还可以通过此页面删除或上传项目图片,帮助展示项目的视觉信息。

交互流程

  1. 用户点击导航栏中的“发起项目”按钮,进入项目发布页面。
  2. 用户填写项目信息后,点击“发布”按钮,项目即进入项目列表供其他用户浏览。
  3. 项目发起人可以通过项目管理页面编辑或更新项目信息。
    项目发布页面
  • 项目加入页面:用户可以浏览项目列表,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加入。


3.3 成员管理模块

功能描述:项目负责人可以管理已加入成员,分配任务并跟踪项目进展,确保合作伙伴的真实性。
交互流程

  1. 项目发起人进入成员管理页面,查看当前团队成员信息。
  2. 发起人点击“添加成员”按钮,邀请其他用户加入团队。
  3. 发起人可以通过任务管理页面为团队成员分配任务,并跟踪任务的完成情况。
    对应的原型页面
  • 成员列表页面:展示项目成员的头像和学号,并提供“添加成员”按钮。


    成员详细信息页面:展示成员的详细信息。

3.4 "我的" 界面模块

功能描述:用户的个人中心页面,展示用户个人信息、参与的项目以及隐私设置等。用户可以在此页面查看自己加入的项目、修改个人资料以及管理隐私设置。

界面原型

  • 我的页面:该页面展示了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头像、学号、个人简介等),用户可以通过此页面查看自己参与的项目,并点击项目进入管理页面。同时,用户可以在此界面修改个人资料和隐私设置,确保个人数据安全。

交互流程

  1. 用户进入个人中心页面,查看当前参与的项目和个人资料。
  2. 用户可以点击“编辑资料”按钮修改个人信息。
  3. 点击项目可以跳转到相应的项目管理页面。

3.5 交流模块

功能描述:该模块为用户提供了项目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该模块在项目内进行实时交流,讨论项目进展、任务安排或遇到的问题。交流模块通过文本对话框的形式实现,方便团队成员之间的即时沟通。

界面原型

  • 交流页面:该页面包含一个对话框,团队成员可以在此页面通过文本消息进行沟通。每条消息带有时间戳,帮助成员了解沟通的上下文。对话框上方显示项目名称,下方为输入框,用户可以在输入框中输入文本并发送。整个交流过程非常直观,类似于常见的即时通讯工具。

交互流程

  1. 用户点击项目中的“交流”按钮,进入项目的内部交流页面。
  2. 团队成员可以通过输入框输入信息,点击“发送”进行沟通。
  3. 所有的交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显示,成员可以随时查看和回复消息。

交互逻辑概述


UML用例图

4. 方案带来的好处(B - Benefit)

该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传统依赖人脉的跨学科合作流程转变为便捷的数字化操作,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具体好处包括:

  • 跨学科合作效率提高:通过智能筛选和个性化推荐,学生可以快速找到适合的项目和合作伙伴。
  • 信息透明与资源共享:项目信息和进展公开透明,学生可以随时查看项目状态并主动加入感兴趣的项目。
  • 隐私与安全保障:通过学号/工号认证,确保每个用户身份真实,保障用户隐私和项目资料的安全。
  • 项目管理系统化:通过任务分配和进度跟踪,项目管理更加系统和高效。

5. 市场竞争分析(C - Competitors)

目前,虽然有类似的校园社交平台或项目论坛提供合作机会,但这些平台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社交和信息发布上,缺乏专业的跨学科项目管理功能。

  • 优势:我们的平台专注于项目管理和成员协作,提供智能筛选、任务分配等专业功能。
  • 劣势:初期推广时,用户数量可能较少,但随着更多学生参与,网络效应将逐步显现。

6. 推广与实施计划(D - Delivery)

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并使用该平台,我们制定了以下推广计划:

  1. 校内宣传:通过校园社团和讲座推广平台,尤其是在跨学科的创业社团和学术论坛中展示平台功能。
  2. 合作项目展示:通过成功合作的项目展示平台的使用效果,邀请用户分享经验,吸引更多学生使用。
  3. 导师推荐:与导师合作,鼓励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跨学科合作。

7. 结对合作总结

在本次作业中,我与我的搭档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原型设计和功能模块的细化。在墨刀的协作过程中,我们不断讨论和优化设计,最终形成了简洁直观的用户界面和流畅的交互流程。此次结对作业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设计能力,也提升了我们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协作技巧。


8. PSP表格

PSP阶段 预估耗时(小时) 实际耗时(小时)
需求分析 2 2.5
原型设计 5 6
功能实现 3 3
测试与优化 2 1.5
总结与反思 1 1
总计 13 14

通过本次作业的原型设计与实施,我们不仅解决了跨学科项目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也提升了我们对软件工程设计流程的理解。下一步的工作将基于原型进行代码实现,并通过 GitHub 进行协作开发。

posted @ 2024-09-27 23:58  Victor·bayim  阅读(1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