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习得智慧?
最近在阅读采铜老师的书《精进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个人认为书中“04 理解和习得智慧”、“05 搭建知识的体系”最为出彩,推荐阅读。
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评价一个人有智慧?
在生活、工作当中,看到别人很巧妙地处理、应对一些突发状况,我们会评价此人真有智慧!
面对两难困境,有人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我们会说此人有智慧。
但是智慧到底是什么,我们似乎很难描述清楚。
百度词条里的描述如下:
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智慧与智力不同,智慧表达智力器官的综合终极功能,与“形而上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则谓“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体现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慧是什么我们都无法明确说清楚,更何况说习得智慧?
采铜老师在《精进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中写道: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智慧”是少数名家大腕的专利,也不要以为“智慧”是难以企及、神秘莫测的东西,它也是可以习得的,但前提是我们得了解它的内涵。近30年来,出现了很多试图解释什么是“智慧”(wisdom)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好多种不同的模型来解释智慧的内涵,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伊戈尔·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智慧,就体现在他能对现实中的事件进行“明智的思考”(wise thinking),而明智思考的特征可以体现在下面四个维度:
- 理智的谦逊
- 广阔的多元视角
- 理解不确定性
- 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
这四个维度便是对智慧内涵的非常精妙的概括,从这个框架出发,我们便可以展开一场追寻智慧之旅。
理智的谦逊
理智的谦逊就是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凡事不会轻易地下定论,即便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也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想法,在必要的时候更新和改换自己的观点。
理智的谦逊,并非只是心态上保持谦卑、低调就可以,还要对“无知”这件事有真正的体认。即你需要真的明白“为什么我是无知的”,而不只是摆出一副谦虚诚恳的态度。
“为什么我是无知的”呢,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这件事。
第一个层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知道”而不是“理解”。
人在世界上生存和生活,必须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必须“知道”成千上万种事物却不必刨根究底。对于一个平常的东西,我们只需知道它“叫什么”以及“有什么用”就可以了。比如玫瑰的名字是“玫瑰”,功能是“可以赠送他人以表达爱意”。至于玫瑰在植物学上是什么种属,它的“亲戚”有哪些,它有什么生长习性,如何种植等,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深究。
我们在认知上的一个习惯是,如果我们能叫出一个事物的名字,我们就以为“知道”它了。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对于各种品牌的态度。有时候我们会得意地对别人说“这个牌子我知道”,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或许只是“我能认出它的logo”而已。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SOLO(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模型,它把“理解”分成了五个层次,从第一层到第五层是一个由浅入深再抽象的过程:
- 前结构(prestuctural):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或者完全搞错了。比如不知道“微波炉”是什么东西。
- 单点结构(unistructural):只了解该事物的一个方面,通常是最浅的一面,比如该事物的名字、功能和基本操作。比如知道“微波炉”,知道它的作用是加热食物,也知道按哪个键来开启它。
- 多点结构(multistructural):了解了这一事物内部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统合起来。比如知道“微波炉”所有功能的操作,知道微波炉加热食物的物理学原理,以及它的主要组成部件,但是不清楚它是如何运行的。
- 关联结构(relational):基于对这一事物各方面的了解,在更深的层面上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比如,能完整说出微波炉的内部组成结构,并解释这一结构是如何相互配合以运行起来的。
- 拓展抽象结构(extended abstract):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抽象的新认识,可能与一个更大的背景相关联。比如基于对微波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能提出微波炉的改进设计的想法,或者适当改造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事物的了解通常只停留在第一、第二阶段,对少数事物会到第三阶段,而能到第四、第五阶段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第二个层面:在单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不能让我们免于无知。
在我们所属的专业领域,我们掌握专业知识,拥有专业能力,我们甚至可能是所属领域的专家,但是,一旦所要理解的事物或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那个特定的专业之外的,那么专家的表现就和其他人差不多了,可能又回到了日常的水平。
高学历并不代表知识渊博,更与智慧没有直接关系。
第三个层面:科学上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基本上都还没有确定的答案,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确实都是无知的。
比如,宇宙的起源是什么?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暗物质是什么?生命是怎么来的?人的智能是如何进化出来的?意识到底是什么?……这些其实都是未解之谜。虽然关于宇宙诞生有大爆炸理论,关于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目前有弦论,至于最早的生命则认为是在海底的岩浆喷涌区诞生的,但这些都只是理论假设,还有争议,在细节上也有很多疑团。
一个越是富有智慧的人,越是怀抱着一种“空”的心态,去跟别人打交道,去认识这个世界,去过着自己的生活。相反,一个愚人,反倒会抱着一种“满”的心态,他自以为是,自认为无所不知,见到任何东西都会头头是道地品评一番,见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还会找出其缺点加以贬损。这种“满”的心态既是愚的果,也是愚的因。
如果一个人保有一种“空”的心态,那么他在言行上会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1.他不太喜欢跟人争辩
不喜欢跟人争辩,不等于绝对不争辩,让一个智者挺身而出最可能的情形是:在他自己最熟悉、钻研最深的领域,发现有人在胡说八道甚至骗人害人,那么他一定会出来据理力争的。
2.他乐于也善于提问
理智谦逊的人在跟别人打交道时,善于提出合适的问题。通过提问,他从对方那里获得新的信息和观点,同时也激发了自己的思考。
在沟通中,提问是代替争辩的好方法。想象这样一个情景:有一个人跟我聊天,他老是强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这点我又不太认同,我读过很多书,但是去的地方不多,因为我天性不喜欢旅游。那么我要跟他辩论吗?我要为自己的生活状态辩护吗?
这个时候更好的方式是提一个问题。我会说:“对,你说得很对,我好想听你讲讲,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行是去了哪里?是什么样的?”对方一听我这话肯定也很开心,然后他就会侃侃而谈。而此时我只要侧耳倾听就可以了。一分钱不花就了解到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是赚了吗?
3.对不太确定的事物,让结论悬置
一个谦逊的智者总是在学习,但是对于所学的东西,他并不一定要下一个结论。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在心理学领域,经常能看到理论跟理论打架。哪怕是一些广为人知且被接受度较高的理论,像刻意练习、成长型思维等,在学术界都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我们要学会容忍不确定的、模糊的论点,学会接纳矛盾的、各执一词的论据,甚至思考一个问题就像跑马拉松一样,没法一蹴而就,而是考验着我们的忍耐力。
广阔的多元视角
我们平时接触事物,常常是用一个固定的视角去看,因为这样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最为省力。但这样也有坏处,久而久之,我们看问题会越来越狭隘,就好像困在了一个认知的笼子里,一旦遇到没有接触过的新情况、新挑战,就不知道怎样处理了。
怎样获得多元视角呢?
学一些跳出本专业领域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哪怕是了解一点点,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新视角。
改变底层叙事。
什么是底层叙事?或许可以说是内心当中的信念,已在态度。
有这么一个例子:
杯子里有半杯水。
一个人看见了说:“哎,只有半杯水了。”
另一个人则说:“啊,还有半杯水呢!”
理解不确定性
不要热衷于那些完全随机的游戏,而是要找到那些在别人看来随机而你觉得不随机的游戏,那么,可能你就赢了。
运气表格
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
面对现实中种种现实的问题,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兼容不同观点的问题。
例如这个问题:父母该不该允许孩子玩电子游戏?
认为不该允许的父母会列出下面这些理由:
- 玩游戏很容易上瘾,上瘾后难以摆脱
- 游戏中可能含有暴力、色情的内容,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 玩游戏会损伤视力
- 玩游戏会占用学习的时间,甚至无心学习●玩游戏本来就没什么益处
- ……
而认为应该允许的父母则会列出下面这些理由:
- 玩游戏能减轻压力,放松心情
- 孩子的同学都在玩,如果不玩的话会显得不合群
- 可以通过让孩子接触游戏,引导孩子未来向游戏设计、游戏开发的方向去发展
- 可以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来增进亲子关系
- 玩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有些游戏具有教育功能,孩子可以学到某些方面的知识
- ……
《边游戏,边成长》的作者、心理学者叶壮是一位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的父亲,他挑选出艺术水准上乘、制作精良的游戏,跟孩子一起玩,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有益的。叶壮之所以能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个资深游戏迷,涉猎过很多游戏,所以他可以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中去选出适合孩子玩的游戏;另一方面,作为心理学者,他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客观而全面地评估孩子对游戏的影响,不至于偏离到“自由放任”或“绝对禁止”这两个极端中去。
所以,在充分地了解和整合两方面观点之后,对于是否应该允许孩子玩游戏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折中观点:
①从防止游戏上瘾和保护视力的角度,家长要制定规则以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比如一天不超过半小时,或者一周不超过两个小时。
②家长可以筛选出制作精良并且对孩子知识、身心发展等有益的游戏,引导孩子去玩“好游戏”,而不是“坏游戏”。
③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作为一种亲子互动的方式,也可以跟孩子讨论游戏,甚至引导尝试开发小游戏,这些都是游戏可以带来的额外收益。
把不同的观点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全面的认识,是智者所为。
现实世界本就很复杂,本就参差多态,许多问题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许多棘手的麻烦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总是在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认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赶得上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