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问题是经济!

我是笨蛋真的很对不起捏。

这篇笨蛋文章已完结的说。

讲课的是笨蛋

听课的也是笨蛋

既然都是笨蛋

不挂科就亏大了

——《一挂悬命》

I.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稀缺资源。

十大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情况都变得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10. 社会面临通膨和失业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II.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学家面临障碍,即进行实验往往是不可能的。

假设可以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从而使解释世界变得更容易;但是分析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假设。

经济模型。

之一: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企业生产并出售物品与服务【从物品与服务市场获得收益】

雇佣并使用 生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等投入品)【将工资、租金与利润投入生产要素市场】

家庭购买并消费产品与服务【来自于物品与服务市场】《是家庭的支出》

拥有并出售生产要素【将劳动、土地与资本投入生产要素市场】《是家庭的收入》

物品与服务市场:企业出售、家庭购买。

生产要素市场:家庭出售、企业购买。

之二: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衡量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边界上一点的斜率,衡量了某处以另一种商品数量衡量的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

如果经济从可以获得的稀缺资源中获得能得到的全部产品,称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是有效率的;内部的点是无效率的;外部的点是达不到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往往是凹函数,这是因为当把绝大多数资源投入一种商品时,进一步增加产出会把另一种商品的最熟练生产者也投入其中,进而极大程度降低另一种商品的产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能改变,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决策以及他们如何交易。

宏观:通膨、失业和经济增长。


当经济学家试图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试图去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

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规范表述:是规定性的,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前者可以通过证据加以验证或否证,后者则涉及个人的世界观。

经济学家的分歧,是因为他们对不同理论的正确性或衡量经济变量如何相关的参数大小有不同直觉。

附录.绘图:简单的复习

价格-需求曲线:横轴为需求量 \(Q\),纵轴为价格 \(P\)。价格-需求曲线往往是向右下方。当未用坐标轴描述的变量变动时,曲线会移动,否则呈现为沿曲线移动。

曲线不一定意味着因果关系。其也无法说明何者是另一者的因。

III.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自给自足时,生产可能性边界也是消费可能性边界。绝对优势是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商品的能力。因为机会成本是为得到某物而放弃之物,所以可以用另一种产品来衡量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比较优势是以更小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物的能力。一个人可以在两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但他不可能同时有相对优势,因为机会成本互为倒数。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获益,因为它使人们专门从事比较优势之事。

如何确定贸易价值?贸易价值应介于二者机会成本之间,更精细的分析在此处无法得到。

IV.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市场:某服务的买卖者构成的群体。市场可以有组织,但也可以没有。

竞争市场: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不存在。

  • 完全竞争市场:商品完全相同;买者卖者众多。此时他们均为价格接受者。

需求量:买者愿意且能支付的物品量。需求定理:其它条件不变,涨价减少需求,降价增加需求。

所有人的个人需求之和构成了市场需求。

非价格因素的变动会引起需求曲线变动。

  • 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的是正常物品。收入减少引起需求增加的是低档物品,即吉芬品。
  • 替代品,一者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者需求增加。替代品可以互相替代。
  • 互补品,一者价格上升引起另一者需求减少。互补品成套使用。
  • 对价格的预期、对收入的预期等。

供给同理。原材料价格下跌常常引发供给增加。技术升级也会引发供给增加。

供求交点为市场均衡,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市场价格高于均价会供给过剩,否则会供给短缺,总之可以调整价格沿曲线移动推动市场均衡。

供给/需求变动指曲线变动,而供给量/需求量变动指沿曲线变动。

V.弹性及其应用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反应大则称为富有弹性,小则称为缺乏弹性。以下元素可以说明弹性:

  • 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 必需品与奢侈品
  • 狭窄定义市场的弹性往往强于宽泛定义市场的弹性:面包市场的弹性大于食物市场的弹性。
  • 商品往往在长期更富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dfrac{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

需求价格弹性事实上是负数,但是我们去掉负号。

中点法可以在曲线上算弹性。但为什么不用求导呢?因为斜率是变动的比,而弹性是变动比的比。

\[需求价格弹性=\dfrac{(Q_2-Q_1)/[(Q_2+Q_1)/2]}{(P_2-P_1)/[(P_2+P_1)/2]} \]

弹性大于 \(1\) 往往认为需求富有弹性,小于 \(1\) 则缺乏弹性,等于 \(1\) 时有单位弹性。极端情况下,弹性为零时则完全无弹性,弹性为正无穷时则完全有弹性。

总收益 \(TC\) 被定义为 \(P\times Q\)。缺乏弹性时,涨价,\(TC\) 升高;富有弹性时,降价,\(TC\) 升高。

同理可以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定义需求收入弹性。正常物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正,低档品为负。

交叉价格弹性是 A 的需求量变动比 B 的价格变动。交叉弹性为正表明替代品,为负表明互补品。

供给弹性同理。高弹性意味着尚未利用的厂房与机器,缺乏弹性意味着企业已经达到当前产量上限。

需求缺乏弹性的市场,生产率提高、供给曲线右移,反倒是坏事“谷贱伤农”。

短期缺乏弹性的曲线,长期来看可能富有弹性“增产”。

VI.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价格上下限,如果未逾越均衡价格,则是非限制性的,对价格和售额无影响;逾越则是限制性约束。限制性上限会造成短缺,卖者必须在大量买者中配给稀缺物品,无效率也不公平。而,价格下限会引起过剩,例如最低工资会引起失业。

征交易税时,何者承担了税负,买者还是卖者?对买者征税相当于左移需求曲线,卖者征税相当于左移供给曲线。二者结果本质相同,都是在二者价格间打入楔子。

供给富有弹性,则税负主要由消费者承担;消费富有弹性,则税负由供给者承担;都有弹性,则税收大幅度抑制了市场活动的同时,所得甚微。奢侈品税主要由制造者,即工人们承担。

VII.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学问。

支付意愿表明买者愿意为某物品支付的最高金额。消费者剩余是其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付金额。

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金额,表示该点处边际买者的支付意愿。边际买者是那些在价格提高少许后就会退出市场的买者。总消费者剩余即为需求曲线以下、交易金额直线以上的面积。降价引起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同时来自于市场中原本就有的买者,和随着降价新进入市场的买者。

消费者剩余不一定是经济福利或是买者福利的最好衡量,这体现在市场上交易的产品不一定是符合社会利益的产品,比如说冰冰。

生产者剩余则是售价减去成本。供给曲线上边界点的价格为边际卖者的成本。总生产者剩余为交易金额以下、供给曲线以上的部分。

总剩余为消费者剩余加生产者剩余,也即买者总评价减去卖者总成本。使总剩余最大化的配置是有效率的。无效率的配置意味着交易的一些潜在利益没有实现,例如高成本卖者生产了但低成本卖者未生产,或者低支付意愿买者购买了但高支付意愿者未购买。

效率并非衡量资源配置的唯一标准,平等,即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也是重要的;但是本章仅在意效率。

市场均衡时的总剩余最大化。但是,这建立在两个前提下,即:

  •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都没有市场势力,即控制价格的能力。
  • 交易没有外部性。

满足上述二者之一,即会出现市场失灵。

VIII.应用:税收的代价

不论对何者征税,交易税的存在总是在买者支付价格和卖者获得金额之间打入楔子,征收交易税使得市场规模缩小。

\(T\) 为税收规模,\(Q\) 为销售量,则 \(T\times Q\) 即为总税金。

\       /
A\     /
-|\   /
B|C\ /
----X
D|E/ \
-|/   \
F/     \
/       \

\(A+B+C+D+E+F\):无税收时总剩余。

\(A+B+D+F\):有税收时总剩余。

\(B+C\):买者总损失。\(D+E\):卖者总损失。税金总是小于卖者和买者的总损失。二者差额,即 \(C+E\),被称作税收带来的无谓损失。

税收对买者的激励是少消费,对卖者的激励是少生产,扭曲了正常的市场激励故而无效率。

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是某些有利可图、但是产生的剩余大于税收额度的交易无法进行。这是无谓损失的来源。

弹性越大,无谓损失就越大。

随着税收规模不断增大,无谓损失不断增加,税收收入先增后减,先增后减的税收收入称作拉弗曲线。

IX.应用:国际贸易

就算没有国际贸易,单凭国内市场也足以产生均衡价格。但是均衡价格与世界价格,即世界市场上通行的价格,不同。

以下,仅考虑本国是小型经济的场合,此时本国贸易政策完全无法影响世界价格,也即本国是价格接受者。

允许自由贸易会使得本国均衡价格与世界价格接轨。若当前本国价格低于世界价格,则本国产品会出口,会以损失消费者剩余的代价,大幅度提高生产者剩余,总剩余是提高的;同理,高于世界价格则会进口产品,损失生产者剩余并大幅度提高消费者剩余,总剩余亦提高。

不论进口还是出口,都会有得利者和失利者。一个合理的方式是,得利者对失利者展开补贴,此时贸易确实让每个人都变得更好了;但是这真的能做到吗?做出补偿往往是困难的。

进口国家征收关税是有影响的:

      \ /
       X-------均价
  A   /B\
-----/---\-----征收关税后价格
 C  /D|E|F\
---/-------\---世界价格
 G/         \

征关税前,消费者剩余为 \(A+B+C+D+E+F\),生产者剩余为 \(G\);征关税后,消费者剩余为 \(A+B\),生产者剩余为 \(C+G\),关税收入为 \(E\);关税减少进口量,并使得国内市场向无贸易的均衡移动。无谓损失为 \(D+F\)\(D\) 是过度生产的无谓损失,\(F\) 是消费不足的无谓损失。

除了总剩余增加的好处外,贸易还有如下的好处:

  • 增加物品多样性。
  • 规模经济降成本。【主要适用于出口的场合,此时小国的生产者可以享有更大的市场】
  • 促进竞争,遏制市场势力。
  • 加强思想交流。

自由贸易反对者也有如下的理由:

  • 工作岗位论:进口产品将冲击本国产业,致使工人失业;从长期来看,总剩余的增加将创造新岗位,但是短期来看贸易是否会创造新工作岗位是问题。
  • 国家安全论:某些重要产业可能影响国家安全。
  • 幼稚产业论。
  • 不公平竞争论:他国的产业补贴。
  • 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贸易壁垒凭空创造出筹码。

X.外部性

外部性指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影响。有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废气排放有负外部性,而教育有正外部性。

生产的负外部性,意味着供给的社会成本高于生产者的私人成本。因此,社会成本的供给曲线是私人成本的供给曲线的抬升,最大化社会福利的供给应该较市场均衡降低产量并提高价格。

对生产额外征收污染税,可以改变激励以使人们意识到行为的外部性,这种行为被称为外部性内部化。正外部性同理,可以对其补贴。

总之,外部性使得实际产量与社会合意产量错配。通过对负外部性征税和正外部性补贴,外部性可以被内在化。

处理负外部性有两种手段,即应用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行为,或是以市场为基础提供政策激励。

前者例如管制,但是政府需要了解特定行业相关的详细信息,而这是困难的。

后者可以收税。庇古认为应该征收矫正税以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这种税收被称作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应等于社会成本,而理想的矫正补贴应等于社会收益。

矫正税规定了污染权的价格,同时激励生产者开发更环保的技术。矫正税增加政府收入,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率。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也是一种好方法。只要存在交易污染权的自由市场,则无论最初配置如何,最终配置都是有效率的。

在单位污染价格(纵)-污染量(横)坐标系下,矫正税是关于污染量完全有弹性的,而污染许可证是完全无弹性的。

外部性同时存在私人解决方案,即:

  • 道德规范与社会约束。
  • 慈善。
  • 依靠各方的利己心(常常发生在双方都有正外部性的场合)。可以通过利益各方签条约而解决。

科斯定理:若私人各方配置资源无成本,则私人市场可以有效解决外部性并配置资源,无论最初的权利是如何分配的。

私人解决方案并不一定有效。原因可能来源于:

  • 交易成本: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中发生的成本。
  • 双方都变得更好的交易存在多种,谈判容易破裂。
  • 利益人数众多。

此种私人协商无效的场合,政府有时便可以发挥作用。

XI.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

排他性:衡量物品的“拥有者”能够阻止他人使用该物品的能力。

竞争性:总量一定,某人使用会减少他人的使用,个人得利会导致他人失利。

私人物品:排他且竞争的。例:冰激凌、衣服或拥挤的收费道路。

公共资源:非排他但是竞争的“资源强调有限性”。例:鱼类资源,良好的环境,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俱乐部物品:排他但非竞争“一人购买,全家享受可以近乎无限地增量”。例:消防、电视、不拥挤的收费道路。俱乐部物品在超过限度后,例如满负荷的消防或者拥挤的收费项目,就变成了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非排他、非竞争。例:气象警报器、国防、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公共物品面临搭便车者问题:搭便车者是得到物品收益但避免为之付费者。如果政府确信某种公共物品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则可以通过税收提供此种公共物品,使每个人都变得更好。国防、基础研究(在未赋以专利的场合,例如一般性知识),反贫困。灯塔对于船长来说是公共物品,但是对港口来说是私人(或者,更像是俱乐部?)物品。

是否提供公共物品,依赖于成本——收益分析,用以比较提供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但是,私人物品的买卖者可以用价格衡量对私人物品的评价,而公共物品无法使用均衡来显示成本,因为从公共物品受益者倾向于夸大收益,而受害或无收益者倾向于扩大成本。


公共资源存在公地悲剧,即公共资源享受者对外部性的忽视。限制外部性的方式无外乎管制、税收或设置可交易额度;当然,也可以通过将公共资源变为私人资源,例如圈地等,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对拥挤道路收费是使用税收限制公地悲剧的方式。空气、水等环境也是公共资源。野生动物同理,而养殖动物则是公共资源的私人化。


市场未能良好配置资源的原因,是因为产权不清。污染许可证正是界定产权的方式,限制捕猎季节是政府管制,过路费是庇古税,国防则是提供公共物品。

XII.税制的设计

不是,这章讲了点啥玩意???


税收竞争:不同辖区政府之间,为争夺流动的税基(指可征税的经济活动)展开的竞争,用以增加辖区的税收;另一方面,指不同辖区政府间为争夺流动资本采用降低税率、税收优惠等手段进行的竞争。

税基包括经济税基,即与微观主体有关的可征税活动,大体可分为收入、消费、财富三类;和非经济税基,指与微观主体经济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征税对象。

除税收收入外,政府还有非税收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

  • 专项收入:排污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矿产资源补偿收入等。
  • 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特定服务时补偿之成本,例如工本费、考试费等。

美国收入来源分析: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费、公司所得税、特种货物销售税等。

政府支出:转移支付、购买公共物品和服务。其中,转移支付是政府支出最大部分。

政府支出超过收入即出现预算赤字,否则为预算盈余。


如何衡量税收制度?效率还是平等?

税收的效率为以对纳税人来说较低成本筹集等量收入。纳税人成本包括:税收本身、无谓损失、管理负担等。

征收所得税,会减少储蓄的激励。征收消费税,可以维持对储蓄的激励,对个人退休保障(所得税在长期而言更具威胁)和长期经济增长均更有利。

然而,消费税的再分配能力弱,穷人富人面对的商品价格相同。

管理负担为合法纳税花费的时间与金钱。不合理的税收会鼓励人们将资源用于合法避税,属于无谓损失的一种。简化税法可以减少税制管理负担。

平均税率为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衡量纳税人做出的牺牲;边际税率为收入增加一单位,要缴纳的额外税收量;边际税率决定是否从事额外的劳动。决定所得税无谓损失的是边际税率。

定额税:对所有人等量征收的税收(人头税)。定额税是最有效率的税收,没有无谓损失和扭曲激励,管理负担最小化,但是是不公平的,穷人和富人支付等额税收。

衡量税收的几个原则:

  • 受益原则:认为人们应该从政府活动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例如汽油税,税额与使用公共道路多少有关。
  • 支付能力原则:根据一个人可以承担的负担来征税,主张所有纳税人做出平等牺牲。
  • 纵向平等:支付能力强的人缴更多税。
  • 横向平等:支付能力相近的人缴相近的税。

比例税:所有人一视同仁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

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纳税占收入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

累进税:高于。

横向平等问题是无法对收入外的何种因素决定支付能力达成共识。

结婚会将家庭视作整体,在累进税制下应纳税额增加,额外的税收被视作“婚姻税”。【然而,如果夫妻收入差异过大,纳税额反倒会减少】因此,相近收入的夫妻要缴纳婚姻税,不同收入的夫妻会得到婚姻补贴。税制应保证婚姻中性。

平等与效率常常是矛盾的,定额税最不平等但最有效率。经济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平等与效率的权衡取舍,避免那些牺牲一者却没有增加另一者的政策。关于税收的争论,常常就是平等与效率的争论。

XIII.生产成本

总收益:企业出售产品得到的货币量。(TR)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TC)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P)

显性成本:需要支出货币的成本,包括原材料和人工等。

隐性成本:不需要现金支付的成本,例如投资而非储蓄时损失的利息。

经济学家同时考虑总机会成本,即显性和隐性成本,而会计师仅考虑显性成本。

【例:投资购买设备时,不论资金是自备还是筹款,总机会成本总是相同的】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机会成本,显性或隐性。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

正经济利润的企业继续经营,经济亏损(即负经济利润)的企业最终会关闭,

生产函数: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投入引起的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往往是递减的。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劳动边际产量,衡量当投入是劳动量时的边际产量。当生产者考虑是否扩大产量时,他考虑的是边际产量。

\[MPL=\dfrac{\Delta Q}{\Delta L} \]

边际产量递减的推论之一是马尔萨斯理论。马尔萨斯理论为何未能正确预测当今世界?答曰:未考虑产量的提高。

MC: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产量引起的总成本增加。

\[MC=\dfrac{\Delta TC}{\Delta Q} \]

边际成本上升,边际产量递减。

衡量生产量的标准是,只要 MC 小于售价,即不断增产。

固定成本(Fixed Cost, FC):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如场地租金之类。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 VC)则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TC=FC+VC\)

平均固定成本 \(AFC=FC/Q\),随着 \(Q\) 增加不断减小。平均可变成本 \(AVC=VC/Q\),产量低时因为规模效应,\(AVC\) 可能下降,但是绝大多数场合下,\(AVC\) 会随着增产而上升。

平均总成本 \(ATC=TC/Q=AFC+AVC\)\(MC\) 曲线总是与 \(ATC\) 曲线相交于 \(ATC\) 的最低点:最低点以前,\(MC<ATC\),增产有助于让 \(MC\)\(ATC\) 内兑水;最低点以后,\(MC>ATC\),增产反倒会使 \(ATC\) 上升。

有效率的规模,是使 ATC 最少的产量。

成本曲线的三个性质:MC 上升;ATC 呈 U 形;MC 与 ATC 交于最小值。

短期时,一些投入的数量是固定的(例如工厂、土地等);但长期所有投入数量都是可变的。

企业能选择的不同生产规模对应着不同的短期 ATC 曲线;企业能在长期内选择规模但在短期内不行。长期 ATC 曲线是所有短期 ATC 曲线的 min。一个典型的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是一个凸函数,中间有一段水平直线。

  • 凸函数的左支: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增产而减少。
  • 水平直线:规模收益不变。
  • 凸函数的右支: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的原因:工人的专业化。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大型组织中的协调问题。

XIV.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许多买者和卖者,提供商品大致相同,以至于所有人都是价格接受者。除此之外,长期时,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也是有助于分析完全竞争市场性质的一个特征。

竞争市场下,平均收益 AR 必然等于价格 P。事实上,该规则对于一切企业(不论是否竞争)均成立。然而,竞争市场的特色之一,是因为所有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故而边际收益 MR 也等于价格 P。

通过生产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产量,即满足 \(MR=MC\) 的产量,可以使利润最大化。当 \(MR>MC=P\) 时,企业会增产,反之会减产;这就导致,竞争 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同时是其供给曲线。

如果满足 \(MR=MC>ATC\),则企业盈利;若满足 \(MR=MC<ATC\),则企业亏损。当然,如果亏损过于严重,例如始终满足 \(TR<VC\),则企业短期而言会停止营业,仅支付固定成本。两边同除以 \(Q\),可得当 \(P<AVC\) 时,企业短期停业。

也即,企业的供给曲线是 \(MC>AVC\) 的那部分。

沉没成本:无法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与决策无关。固定成本的大小不影响是否营业。

长期而言,若 \(P<ATC\) 则退出市场;若 \(P>ATC\) 则进入市场。

因此,总结:

  • 短期时,只要 \(P>AVC\),则生产 \(P=MC\) 的量,否则停业。
  • 长期时,会动态进入退出市场,最终导致 \(P=MC=ATC\),三线交于 \(ATC\) 曲线的谷底。
  • 总市场供给是所有人供给曲线之和。长期市场供给是水平直线,在 \(P=\min ATC\) 处提供所有供给。

长期供给水平,如果:

  • 所有企业成本完全相同。
  • 一些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不影响其它企业成本。

否则长期供给曲线会向右上方倾斜。

  • 若成本不同,升价会使得高成本企业进入市场。边际企业成本为零,低成本企业有正利润。
  • 某些行业关键投入供给有限。盈利空间意味着新企业加入,而新企业加入使得投入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增加所有企业的成本,因此总售价不得不提升。

完全竞争市场中,均衡态(最大利润态)满足 \(P=MC\),因此竞争市场上的均衡是有效率的(回忆,有效率的市场指边际成本等于边际评价——边际评价可以用 \(P\) 衡量——的市场)。

长期供给往往比短期供给更富弹性。

XV.垄断

垄断企业:无相近替代品的唯一卖者。垄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进入壁垒,有三个主要形成原因:

  • 垄断资源:某关键资源的唯一持有者。
  • 政府管制:特许经营权。
  • 生产流程:以低于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生产。此乃自然垄断。

垄断资源者,例如某段时期的钻石生产。因为国际贸易而较少。

专利法和版权法是政府管制的体现。

自然垄断例如供水供电,或是俱乐部用品例如不拥挤的桥之类,往往具有极大的沉没成本,使得进入市场的门槛极高。

竞争企业因为替代品(其余企业生产之产品),面对的需求曲线其实是水平的;但是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的。垄断企业通过调整产量和售价,可以到达需求曲线上任一点。

当垄断企业提高售价时,存在:

  • 产量效应:增产使得 \(Q\) 增大,可能提高总收益。
  • 价格效应:增产使得 \(P\) 下降,可能降低总收益。

故而,垄断企业的 MR 曲线在 D(也即 AR)曲线的下方。

垄断企业仍然需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均衡产量会满足 \(MR=MC\)。然而,有 \(MR<D\),因此 \(MC<D=P\),则利润最大化的场合效率未最大化。

总结: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大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垄断市场没有供给曲线,因为供给曲线暗含着产量(或价格)至少部分地由市场决定,然而垄断者自身就可以完全操纵二者。

当垄断结束(例如专利到期)时,新企业入场使得价格从垄断价格下降至边际成本。然而,因为部分消费者不相信完全替代(此时更接近垄断竞争或寡头市场)因此前垄断者可能仍能保持较高售价。

最有效率的产量永远发生在需求与成本的交点处。垄断产量小于效率产量,因此垄断导致福利减少。垄断类似于税收:垄断者通过市场势力打上楔子。

垄断市场的问题不在于交易,而在于高价格导致的低需求和生产不足。换言之,对于需求低弹性的垄断,无谓损失是低的。但是,倘若垄断导致额外支出,例如游说费用之类,则无谓损失会增多。

价格歧视,即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售卖同种产品的行为,是有市场势力的企业的特色。价格歧视可以最大化企业收入,根据支付意愿区分了顾客。套利是阻止价格歧视的一种手段。然而,价格歧视反倒可以消除垄断定价的无效率,代价是消费者剩余被极大压缩。

完全价格歧视,即所有顾客通过支付恰等于评价的金额获得产品的情形,没有无谓损失,同时总剩余等于生产者剩余。然而现实中的价格歧视无法做到完全。

例如,对儿童和老年人的优惠票价;折扣券(区分那些无时间收集折扣券的忙人);高学费+奖学金;批发。

政府可以通过手段干预垄断。

  • 反托拉斯法等,增加竞争性。缺点是忽视了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 价格管制。然而,强令售价等于边际成本会导致固定成本的忽视,垄断者的亏损;一种情形是对垄断者补贴(例如公交车),然而补贴来自于税收,税收又有无谓损失。另一种情形是允许垄断者提高售价,此时又会达不到最有效率的场合。同时,将价格锚定为边际成本(或平均总成本)又会扭曲降低成本的激励。
  • 公有化。
  • 不作为。

XVI.垄断竞争

不完全竞争:介于完全竞争与垄断之间的某个位置。寡头是不完全竞争的例子,其代表少数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集中率,即前四家最大企业占总产业百分比,可以用于衡量市场有多接近寡头。

垄断竞争则是存在许多企业,它们出售相似但不同的商品。其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

短期而言,垄断竞争企业因为自家产品的差异,面临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因而遵循垄断企业定价规律,将产量控制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此时可能面临亏损或盈利。

长期的垄断竞争企业,亏损提供退出市场的激励,盈利提供进入市场的激励,最终导致当 \(MC=MR\) 时,恰同时有 \(P=ATC\)。也即,需求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切于一点,该点的产量同时对应着 \(MR=MC\)。此时企业不盈利。

垄断竞争企业并没有最小化 ATC,其仍持有过剩的生产能力。企业放弃增产降本的原因是,为增加售量必须降低售价。

同理,垄断竞争企业必然满足 \(MC<P\),因为零利润仅保证 \(ATC=AR=P\)。垄断竞争企业乐意看到售量增加(在不改变售价的前提下),然而完全竞争企业不在意这件事。

垄断竞争是无效率的:\(MC<P\)。然而对其管制显然是困难的,因为企业个体过多。

除此之外,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也会带来外部性。

  • 正外部性:产品多样化。
  • 负外部性:业务竞争。【企业渴望扩大销量】

因此,公共政策无法简单易行地改善垄断竞争市场的结果。

垄断竞争市场希望广告以提振销量。广告的批评者认为,广告没有完全告知产品质量而是往往与其它不存在的欲望绑定;广告夸大了各个产品间的差异,抑制了竞争,减小了该企业对应需求曲线的弹性。广告的辩护者则认为广告促进了竞争,促进了新进入市场的企业争夺消费者。

同时,广告投放者往往寄希望于消费者的复购,而非仅购买一次;因此,敢于打出广告的厂家一般被认为是对产品有信息的厂商。敢于聘请高片酬明星代言的厂家,吸引的往往不是明星的拥趸而是知晓明星代言费高昂之人。

品牌被抨击为弘扬非理性的购买观,但是现在更被认为,品牌提供了产品质量的信息,以及品牌激励了企业保持高质量。

XVII.寡头

寡头可以勾结并形成卡特尔。卡特尔不仅要对售价达成协议,还要对协议成员分配的售额比例达成协议。卡特尔的行为正是垄断者的行为,从社会而言是无效率的。

然而,因为勾结的双方(或更多方)增产可能对私利的利好,卡特尔可能被破坏,此时双方产量大于垄断产量,价格低于垄断价格,总利润小于垄断利润。

纳什均衡被用于描述一种,对于所有博弈者来说,在他人行为既定的情形下,当前行为已达到最优的状态。

人数越多,托拉斯越难以形成。寡头增产仍然要考虑产量效应与价格效应;而寡头人数越多,价格效应越不明显;寡头数量达到极多时,即为完全竞争。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市场的参与者数目,使得寡头市场变得更像完全竞争市场,社会福利也更优。

囚徒困境说明,即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合作也是难以进行的。

占优策略是无论他人行为如何,总是最优的策略。占优策略不一定存在,但是如果存在则必然会被采用。

军备竞赛、公地悲剧等,都是囚徒困境的例子。

某些情况下,如军备竞赛,合作是对社会好的;但是寡头勾结的场合,破裂是对社会好的。

为什么有时人们可以合作?例如,博弈并非一次性的,博弈的结果会被跟踪;

反托拉斯法可以限制寡头的勾结。但是其也有一些滥用:

  • 转售价格维持。供应商可能会要求零售商设立价格下界;这个下限有时是有利的:其避免零售商之间恶意竞争。
  • 掠夺性定价。过低价格挤占市场。
  • 搭售。

XXIII.一国收入的衡量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然等于支出。循环流量图中的每一个箭头上流动的资金均等于 GDP。

GDP 可以用所有家庭的支出,或者所有企业的收入衡量。

GDP 是某一既定时刻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 市场价值:用某一时刻的价格衡量的价值。
  • 所有:衡量一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住房的租金,无论房屋是租给他人还是自用,都会被计入 GDP:自用的场合相当于租赁给自身,租金既是自身收入也是自身支出。但是不包括冰冰等非法生产销售物品,也不包括自家的物品和劳务:打扫自己的房屋、从自家菜园里收获蔬菜,都不计入 GDP。
  • 最终物品:中间产品不会重复计入。当一种中间物品尚未被使用或售出,而是变成了存货时,此时中间产品将是暂时的最终物品,价值作为投资成为 GDP 的一部分;因此,存货价值计入 GDP,而等将来被使用时再从 GDP 中扣除。
  • 物品和服务:有形和无形均计入。
  • 生产:过去生产的物品,如二手车等,不计入 GDP。存货计入当期 GDP:但是损耗的存货不会计入 GDP。
  • 一个国家内:外国投资产生的收益计入本国 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通常是一年或一季度。有时需要季节调整以规避季节性周期。

收入和输出有时并不相等,此时差额称作统计误差。

  • GNP 国民生产总值:所有国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生产总值。国外投资计入本国 GDP 和外国 GNP。
  • NNP 国民生产净值:居民总收入减去折旧。
  • 国民收入:总收入,与 NNP 几乎相同。
  • 个人收入:某人的收入。不包括公司没有支付给他的收益,扣除间接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保。计入债券利息、转移支付收入和社保收入。
  • 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税收和罚金等非税收收入。

\[Y=C+I+G+NX \\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

消费:物品和服务(除买房外)上的支出。教育被认为是消费——虽然有人认为应该算投资。

投资: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服务的物品的购买。是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支出总和。新房算作投资而非消费。存货算作投资,而将来卖出的存货被算作负投资。金融投资,如股票、债券之类,不算投资。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政府雇员的薪水算作政府购买,但是转移支付不算:转移支付没有创造新产品与服务。因此公务员退休金不算政府购买(但算政府支出)。

净出口:出口减入口。购买的进口物品不能计入本国 GDP 而应计入产地 GDP,因此进口应被剔除。

名义 GDP:用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

真实 GDP:指定某一年为基年后,使用基年价格衡量其余年的 GDP。

真实 GDP 不受价格波动影响,忠实地反映产量的变动,衡量经济的指标较名义 GDP 更优。

\[GDP 平减指数=\dfrac{名义GDP}{真实GDP}\times100 \]

基年的 GDP 平减指数必然等于 \(100\)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的物价水平变动百分比。

\[次年的通膨率=\dfrac{次年的平减指数-首年的平减指数}{首年平减指数}\times100\% \]

GDP 并非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标。家庭贡献、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均未考虑。

产出法 GDP:各行业总产出-各行业中间投入。

收入法 GDP:劳动者工资、银行利息、间接税加上厂商盈余。

XXIV.生活费用的衡量

CPI(消费物价指数)是普通消费者购买物品与服务总费用的衡量。

计算 CPI 的步骤:

  • 固定篮子。

  • 找出价格。

  • 计算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费用。

  • 选择基年并计算费用。此时,

    \[CPI=\dfrac{当年一篮子费用}{基年一篮子费用}\times100 \]

通货膨胀率同样可以用

\[次年=\dfrac{次年-首年}{首年}\times100\% \]

描述。

除 CPI 以外,还有食物、住房、能源等细化项目的指数,食物、能源以外的核心 CPI【剔除食物、能源等季节性变动明显的产品】、衡量企业的 PPI,生产物价指数等。

CPI 的三个问题:

  • 替代偏向:当某种产品涨价时,消费者选择替代品的倾向。
  • 新物品的引进:新物品的引入增加了商品的选择,虽然价格不一定有变动,但是一单位货币所扩大的可购买货物范围相当于货币价值的升高。智能手机取代若干旧事物带来的福利提高并未得到考虑。
  • 某物品质量逐年的变动无法得到考虑,今年的产品和去年的产品会有区别。

总体而言,CPI 高估了生活水平的增加。

GDP 平减指数和 CPI 同样可以衡量通货膨胀。但是,GDP 平减指数衡量的是国内生产,CPI 衡量的是消费者购买:国产拖拉机价格升高,GDP 平减指数升高,但是 CPI 不变;进口食物价格升高,GDP-D 不变,但 CPI 升高。石油涨价对 CPI 的影响远高于对 GDP 的影响。

帕氏指数:反应价格、数量及结构的变换;拉氏指数:用基期数量作权数以消除权数变动影响。GDP-D 是帕氏指数,CPI 是拉氏指数。GDP 倾向于低估通膨,CPI 倾向于高估。

通膨可以校正经济变量。真实利率是名义利率通过通胀率修正的结果:

\[真实=\dfrac{1+名义}{1+通胀}-1 \]

或者,当通胀和名义均较小时,可以 Taylor 展开得到近似公式

\[真实=名义-通胀 \]

称为费雪方程。

XXV.生产与增长

生产率是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生产率的提高决定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率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等决定:

  • 人均物质资本:人均的用于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设备的和建筑物存量。
  • 人均人力资本:每个人能获得的的教育和培训量。
  • 人均自然资源:土地、水源、矿藏等。
  • 技术知识:社会关于生产产品和服务最好方法的认知。

可以写成,\(Y=AF(L,K,H,N)\)\(Y\) 是产量,\(F\) 是函数,\(A\) 是技术进步变量,\(L\) 是劳动量,\(K\) 是物质资本,\(H\) 是人力资本,\(N\) 是自然资源。

生产函数常常满足规模收益不变,即 \(xY=AF(xL,xK,xH,xN)\)。此时生产率 \(Y/L=AF(1,K/L,H/L,N/L)\),也即生产率可以由前述四个信息衡量。

人均资本越高,生产率越高;投资会增加资本,而投资来源于储蓄,所以适度提高储蓄率会提高收入。如对储蓄账户不收税、投资赋税减免等行为可以提高储蓄与投资。

高储蓄率,投资增多,生产增多,但是消费减少。因此存在最优储蓄率,最大化消费水平,称为黄金储蓄率(Solow 模型)

  • 提高物质资本:投资(本国或外国)
  • 提高人力资本:教育、医疗、营养
  • 科研
  • 产权、政治稳定
  • 自由贸易
  • 人口增长

资本效益递减:随着资本存量增加,额外一单位资本得到产量减少。这导致了追赶效应,即贫穷国家倾向于增长速率超过富裕国家。

长期中,储蓄率上升引起生产率和收入上升,但不会引起其增长率上升。

由外国实体投资并运营的资本投资被称为外国直接投资,由外国货币筹资但由本国居民操持的投资称作外国有价证券投资。投资产生的 GDP 大于本国居民的 GNP 增量。

教育具有正外部性,与提高营养同样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方式。

广泛尊重产权是价格制度有效的前提,因此经济繁荣部分取决于政治繁荣。

马尔萨斯理论:人口会稀释各种存量,但是会促进技术进步。

XXVI.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经济中帮助一个人的储蓄和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机构。

金融市场是储蓄者可以借此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债券市场:出售债务证明,向公众借款。债券规定了到期日、本金、利率等。债券的期限不同,信用风险不同,税收待遇不同(政府发行的债券往往不用上税)

股票市场:出售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出售股票以融资称作权益融资,出售债券融资称作债务融资。盈利时,股票持有者享有收益,但债券持有者只能得到利息;反之,破产时,资产被优先偿还债券,其次清偿股权。

股权和债务一般是动态选择的:股价高则主用股价融资,股价低(但利率也低)则主用借债融资。

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间接提供融资。

银行:小企业融资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可以使钱不多的人进行多元化投资,使普通人获得专业投资者的服务。

\[Y\equiv C+I+G+NX \]

这是一个恒等式,任意时刻均相等。

考虑封闭经济,此时 \(NX=0\),退化为 \(Y=C+I+G\)

换言之,\(Y-C-G=I\)。左侧是收入刨除消费和政府购买的部分,被称为 国民储蓄 \(S\)。在封闭经济中,恒有 \(S=I\)

既然 \(S=Y-C-G\),也可以写成 \(S=(Y-T-C)+(T-G)\),前者是私人储蓄,后者是公共储蓄,\(T\) 是税收。\(T>G\) 则为预算盈余,\(T<G\) 则为预算赤字。

\(S=I\) 是依靠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和银行、基金等,沟通两侧的。

宏观经济学认为,只有非经济产品,例如工厂等,才算投资;储蓄、债券、股票等均算储蓄。对个人而言,储蓄可能大于投资——此时超出的部分来自于银行储蓄、债券或股票;也可能小于,此时来源于借贷或融资。

假定存在唯一金融市场,称为可贷资金市场:所有储蓄者都储蓄其中,所有借贷者也都从中获取贷款。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来源,投资则是需求来源。利率是贷款的价格,随着利率提高,可贷资金需求量减少,而供给量增加。利率调整使可贷资金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供求曲线中,横轴是可贷资金,纵轴是利率。

可贷资金的需求取决于真实利率,其更准确地反应了储蓄的真实收益和借款的货币成本。

  • 对储蓄的征税减少了现期储蓄的未来回报,从而减少了储蓄激励。允许某些储蓄免于征税提高了储蓄的供给,使供给曲线右移,进而降低了均衡利率,且投资/储蓄增加。
  • 投资税收减免提高了投资的需求,使需求曲线右移,提高了均衡利率且投资/储蓄增加。
  • 政府赤字相当于出现了投资的竞争者。因为政府相关不计入投资(换言之,可贷资金 是私人筹资可得到的现金流;倘若变更定义为从私人储蓄中获得的资金流,那么政府赤字则右移了需求曲线,但无论何种场合结果都是相同的),所以相当于分流了一部分储蓄,供给曲线左移,提高利率并减少投资/储蓄。对投资的减少被称为“挤出”。
  • 减税缩减了 \(T\),使得私人储蓄上升、公共储蓄下降;但是 \(T\) 下降会随之提高 \(C\),因此国民储蓄 \(S\) 其实是下降的,于是减少了可贷资金,利率升而投资降。
  • 反之,预算盈余增加了可贷资金的供给,利率降而投资升。
  • 综上,政府被认为和私人是一侧的,而投资者则是另一侧的。

XXVII.金融学的基本工具

未来货币量的现值,为现行利率下在未来时刻产生该笔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现值变终值,是复利的过程。寻找未来货币量的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当利率上升时,现值相对于未来货币的价值提高,因此利率上升会使得投资减少、储蓄增多。

\(70\%\) 规则:每年按 \(x\%\) 增长时,约 \(70/x\) 年经济翻倍。

效用被用于建立风险厌恶模型:拥有财富越多,额外的收入得到的效用越少;因此大部分人厌恶风险,失去比获得更令人厌恶。

由此出现保险。保险市场有两类问题,即逆向选择:高风险者更可能申请保险;道德风险:购买保险会降低谨慎行事的倾向。

多元化:通过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单一风险以降低风险。多元化可以消除企业特有风险(与某家企业相关的不确定性),但是不能消除市场风险(与整个经济相关的影响所有企业的不确定性)

存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取舍:收益越大,风险往往也越大。

基本面分析:为确定一家公司的价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一种资产价值所有公开、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因此,认为股票被高估的人数应该恰等于认为低估的人数。任意时刻,股票价格都是对企业价值的最好估算。股票价格应是随机游走的。

市场的价格上升至超过基本价值则被认为经历投机泡沫。

XXVIII.失业

事业问题分为两类:长期失业与短期失业。自然失业率指经济中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率,周期性失业指失业率围绕自然失业率波动。自然不意味着合理或不变,仅仅意味着无法消除。

16 岁以上的成年人分为三个级别:

  • 就业者:作为有酬员工工作的人,在自营企业中工作并有酬的人,在家族企业中无酬工作的人。无论全职或兼职均计入。有岗但不在岗,例如病假或事假等,也计入。
  • 失业者:有能力工作,已在四周内努力寻找工作但未果的人;被解雇正在等返聘的人。
  • 非劳动力:全日制学生、家务劳动者、退休人员。
  • 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
  • 失业率:\(\dfrac{失业者人数}{劳动力}\times100\%\)

劳工统计局会计算全体成年人口以及各个群体的失业率。

劳动力参工率衡量成年人口中劳动力所占百分比,就业者、失业者都属于劳动力。

\[劳动力参工率=\dfrac{劳动力}{成年人口}\times100\% \]

失业率不是衡量劳动力市场健康状况的完美指标:

  • 它将丧失信心的工人排除在外。
  • 它没有区分全职工作和兼职工作,或者因为找不到全职工作而被迫兼职。
  • 劳工统计局调查时,一些人没有如实报告。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失业率仍是衡量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的非常有用的晴雨表。

失业率存在周期波动;将波动熨平后得到的自然失业率(长期失业率)是失业率围绕之波动的中轴。

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而每一时刻观察到的大部分失业都是长期的:某一时刻的大部分失业由少部分长期失业的死硬分子构成,与此同时,多数失业者均是短期失业。

摩擦性失业:工人有不同的技能和嗜好,寻找最适合个人技能和嗜好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引起的失业。或者来自于一二三产业间的结构转型,和部门之间的需求转移。政府管理的失业机构、公共培训计划、失业保险(这反倒会鼓励辞职,增加摩擦性失业;但是可以减少收入的不确定性,提高生产率)等公共政策能减少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工作岗位数量不足。原因:

  • 对低技能或缺乏经验的工人而言,最低工资超过均衡工资会导致部分失业。
  • 工会:工会通过斗争提高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即会导致失业;失业者涌入无工会产业会增加劳动力供给,拉低工资。批评者认为,工会成员的高工资是无效率的:因为工资不是均衡工资;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代价由无工会产业成员支付。支持者认为,工会可以平衡企业的市场势力,提高工人的福利等。总之,工会的好坏没有定论。
  • 效率工资理论: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自愿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支付效率工资的四个原因:提高工人健康的人力资本;鼓励工人留在企业,提高留存率,避免企业培训成本打水漂;吸引更好求职者;提高工人努力程度。
  • 事实上,任何一种导致工资高于均衡水平的场合都会导致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工人自己的问题,大部分失业较短;结构性失业是市场的问题,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XXIX.货币制度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用于相互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一组资产。

货币的三种职能:

  • 交换媒介:买者在购买物品与服务时,给予买者的物品。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 计价单位:人们用于表示价格、记录债务的标准。
  • 价值储藏手段:把现在购买力转化为将来购买力的标准。所有财富,包括货币和非货币资产,都是价值储藏手段,但只有货币同时满足三者。

如果没有货币,贸易只能依靠物物交换,交易要求欲望的双向一致,搜寻贸易的成本大大增加,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流动性被用于衡量转换为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股票和债券流动性较强,而房屋、艺术品、纪念品等流动性较弱。然而,货币虽然流动性强,但是极易受到通货膨胀影响,因此绝非合适的价值储藏手段。

如果货币是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例如黄金,则被称为商品货币。用黄金作为货币的经济被称为在金本位下运行。战俘营中的香烟等同理。以黄金,或者可以随时兑换为黄金的纸币为货币的经济被称为在金本位下运行。

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被称为法定货币。法定货币的价值来源于政府的背书,但不仅来源于政府法令,更依赖于民众的预期。

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被称作货币存量。通货,即纸币、钞票和铸币属于货币存量;活期存款也属于存量。信用卡,作为延期支付方式,不属于货币总量。

依照流动性不同,将货币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 M0:现金。
  • M1:M0+活期存款。
  • M2:M1+居民储蓄+企业定期

M1-M2 剪刀差,也成为 M1-M2 增速差,是 M1 增速与 M2 增速的差距。

M1 增速大于 M2 增速时是正剪刀差,经济预期乐观,更多的钱被用于消费投资,经济活力增强;反之则是负剪刀差,经济预期悲观,更多的钱被用于储蓄,经济活力减弱。

在讨论货币供给时,M1、M2 区别其实并不重要。

中央银行是为监督银行体系、调节经济中货币量而设立之结构。其职能:

  • 监管银行体系
  • 调节经济中货币量

货币政策:决策者对货币供给,即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安排。买卖政府债券是改变货币供给的好策略:放水时即印钞买债券,收水时即卖债券回收货币。

货币供给不仅由央行决定,各大银行也能影响货币供给。

准备金,即得到但未贷出的存款,称为准备金。准备金减少了通货但增加了活期存款,因此以准备金形式持有的存款不影响货币供给。

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率被称作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为中央银行规定的最低准备金量;银行可以持有超过最低准备金的准备金,称作超额准备金。

贷出的款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因此当银行仅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时,银行创造了货币。但其创造了货币也创造了负债,提高经济流动性但没有创造社会财富。

因为新产生的货币有可能又被存入银行产生新准备金和新货币,因此准备金率 \(r\) 会产生相应的货币乘数,即一单位货币经准备金体系后变为的货币量。分析可得货币乘数是准备金率的倒数。但是货币乘数常常达不到上限。原因:贷款意愿有限,并非所有准备金以外的部分都能贷出去;就算放出贷款也不能保证其回流银行并再次贷出的速率。

银行资本:银行融资获得的资本,也称为所有者权益,即银行的所有股本。银行不仅发放贷款、持有准备金,同时会购买股票和债券进行投资。

银行所持准备金、放出的贷款、购买的债券和股票【银行资产表】,应等于总存款、所背负的债务,与银行资本【银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表】。等式的成立,来源于银行资本(所有者权益)等于资产减负债。

杠杆:将借到的货币用于投资。杠杆率是银行总资产与银行资本的比率。杠杆率会使得当银行总资产上升,例如银行购买的债券升值时,所有者权益会被杠杆地放大;反之,银行的总资产下降时,也会被杠杆地缩减。当资产小于负债时即会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债权人和储户。

银监组织要求银行持有一定资本,被称为资本需要量,目的是确保银行能偿还储户存款。资本需要量取决于银行持有资产的类型:政府债券等安全度较高的资产在资本需要量上话语权较大。

控制货币的工具:

影响准备金量:

  • 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买卖债券或印钞存入银行并通过准备金率放大。
  • 向银行发放贷款增加准备金量。银行支付的贷款利率被称作贴现率。改变贴现率可以改变货币供给。贷款不仅可以来自央行,亦可来自其它银行,此时利率称为联邦基金利率。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往往紧密挂钩。
  • 短期拍卖工具:确定借款数量,参与竞标的银行竞争拍卖。

影响准备金率:

  • 改变法定准备金。
  • 央行为银行持有的准备金支付利息。

货币政策工具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往往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等。

XXX.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称作通货膨胀,CPI 和 GDP 平减指数可以衡量通货膨胀率。反之,物价下降则称为通货紧缩。

古典通胀论:通膨更多地与货币价值有关,而非与物品价值有关。物价水平可以看作是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也可以被看作是用一篮子商品衡量的货币价值。货币的供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

  • 央行与银行共同决定了货币供给。抛售债券回流货币减少货币供给,偿还债券放出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银行存款通过货币乘数放大新货币。
  • 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对高流通性财富的需求,也反映了从债券中赚取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变量是平均物价水平: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价值衰减)会增加货币需求。
  • 长期,货币需求必然等于货币供给;物价水平高于均衡时就会降价,反之则会升价。

左纵轴反应货币价值,上方货币价值高物价低,下方货币价值低物价高;横轴反应货币量。货币供给因为固定,所以是竖直直线;货币需求是类反比例曲线,货币量大则货币价值低物价高,小则货币价值高。交点即为均衡物价。

货币供给增加,供给直线右移,物价涨、货币价值跌。这被称为货币数量论。

货币注入如何调整均衡物价?货币注入使得某些人拥有了更多货币,因此其消费、投资等倾向加大,需求上升但供给不变使得物价上涨。

大卫·休谟提出,经济变量分为两类,即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与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前者例如名义 GDP,后者例如真实 GDP。认为长期而言,货币影响名义变量但不影响真实变量的看法,被称作古典二分法。

比价可以使用货币价格,也可以使用一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后者是真实变量。

名义变量受货币制度发展影响,而真实变量则不受影响;货币供给变动与真实变量的无关性被称作货币中性。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但长期是中性的。

货币流通速度被用于衡量货币易手的速度。

\[V=\dfrac{PY}{M} \]

其中,\(V\) 是货币流通速度,\(P\) 是物价水平(GDP 平减指数),\(Y\) 是真实 GDP,\(PY\) 为名义 GDP,\(M\) 为货币量。\(V=\dfrac{名义GDP}{货币量}\) 显然是衡量每单位货币计入几次名义 GDP 的方法。其变式 \(MV=PY\) 被称作数量方程式。取 \(\ln\) 并求导,得到增量式 \(\dfrac{\Delta M}M+\dfrac{\Delta V}{V}=\dfrac{\Delta P}P+\dfrac{\Delta Y}Y\)

货币流通速度总是较为固定的,可以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因为 \(V\) 不变,所以 \(M\) 放大时,因为真实 GDP \(Y\) 亦不变,故 \(P\) 会等比例地放大。

也即,货币数量论的总结为,若真实 GDP 不变则通膨等于货币增长,增加则小于。货币数量论分析长期时货币对价格的影响。

增量式的场合,\(\dfrac{\Delta P}P=\pi\),即通货膨胀率,于是其实有 \(g_M=\pi+g_Y\) 的式子;其与费雪方程 \(i=\pi+r\) 事实是类似的。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印钞创造出的财富,像是在向每一个货币持有者征税。

提高新增货币量时,长期结果会是更高的通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名义=真实+通胀率,也即费雪效应,长期正确但短期不正确,因为利率的调控跟不上通胀率。

名义收入往往与通胀一致提高,但是人们还是厌恶通胀,因为如下几个概念:

  • 皮鞋成本:通货膨胀会鼓励人们减少所持货币量,将更多货币置入账户,减少持有货币量所消耗的成本被称作皮鞋成本。皮鞋成本在超速通胀时非常明显。
  •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当提高售价时,菜单常常要重新印刷,超速通胀期间每日印刷菜单是不现实的。

通胀是税,税收会扭曲人们的行为。通胀使得资本收益,即以高于进价出售的产品得到的利润,的税收负担加重。对利息的税收也是按照名义利率而非真实利率收税。高通胀会抑制储蓄。

相对价格波动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企业并非同时提高所有货物的价格,扭曲资源配置。

未预期到的通胀会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财务再分配,因为借款往往是与货币锚定的。超速通胀使得债务人受益,而通缩使得债权人受益;难以预期的通胀会干扰借款时的协议。

高通胀往往总是同时伴随着不稳定的通胀。因此保持高通胀总是要承受未预期通胀的成本。

通缩则可能更糟,因为其往往完全不可预测,导致债务人的受害,并且其伤害了民众的信心,鼓励民众囤积货币,进而产生通缩的循环。

古典通胀论总结:在长期场合,

  • 货币增长对价格的影响为货币数量论,核心思想为数量方程式 \(MV=PR\) 或者 \(g_M=\pi+g_Y\)
  • 对产出、就业、实际工资的影响为货币中性。
  • 对名义利率的影响为费雪方程。
  • 通膨带来的成本包括皮鞋成本,即通胀带来的减持货币的倾向;菜单成本,即依照物价改变售价的倾向;配置资源不当,混乱,税收按照名义利率而非真实利率扭曲、财务再分配等。

XXXIII.总需求与总供给

GDP 的增长围绕某个趋势波动。衰退:真实产出下降,失业增加;萧条:严重的衰退。

波动项可以由总曲线减去趋势曲线得到。短期经济波动称为经济周期。

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不可预测的。

事实2:大部分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

事实3.1:产出减少,(美国)失业增加。

事实3.2:我国不正确,因为有农业缓冲。

  • 顺周期变量:GDP 上升则上升;逆周期变量:GDP 下降则上升。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研究短期经济。古典二分法把变量分为名义和真实,认为分析经济就像透过名义的面纱看真实;但是其在短期不生效,短期经济注重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如何相互影响。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真实变量是真实 GDP 来表示的产出,名义变量是 CPI 或 GDP 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

总需求曲线:表示家庭、企业或政府在任一价格水平上想购买的物品与服务数量。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其中横轴是产量也是真实 GDP,纵轴是物价。

总需求曲线并非单个市场需求曲线(其右下倾斜)的加总:毕竟,虽然每种特别的食物弹性往往很强,但是食物整体弹性应该是极弱的;单个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是替代效应;但是所有价格均上升时,替代效应不存在。那么为什么总需求向右下方,也即物价下跌会引起总需求上升?

已知

\[Y=AD=C+I+G+NX \]

政府支出经过政策固定,不予考虑。

价格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上升使得真实财富减少,人们觉得变得更穷,消费减少。

价格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上升使得消费需要更多货币,人们选择增加现金减少储蓄,使利率上升、投资降低。反之,降价使得货币需求减少,储蓄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升高,同时一定程度提高车辆等大件耐用品通过信贷支持购买的倾向。

价格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上升使得利率上升,外国投资者想要更多本国债券,外汇市场对本币需求增加,本币升值,则进口产品对本国居民用本币支付时价格下降,净出口降低。物价水平下降利率下降,本国债券持有者抛售政府债券购入外国债券,将抛售债券得到的现金兑换为外币时本币供给增加,本币贬值。

总结:物价下降,则:

  • 消费者更富有,增加消费。
  • 利率下降,刺激投资。
  • 通货贬值,刺激出口。

注意,这几条的前提是货币供给不变:货币供给改变时,总需求曲线会变动。

综上,物价上涨,则总支出衡量的 GDP 下降。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移动?

  • 消费变动:股市繁荣/萧条使得人们总体而言变得更富有/贫穷;偏好变化:消费与储蓄的取舍;政府的增减税
  • 投资变动:新技术;对未来市场的乐观/悲观预期;货币政策:货币供给与回收;税收政策:投资税收优惠。
  • 政府购买变动:中央和地方均有影响,国防开支、基建等
  • 净出口变动:货物出口国经济,货币的升值与贬值

总供给曲线:企业在任一价格水平上生产销售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短期向右上方,长期垂直。

  • 长期(LRAS):货币中性,物价上涨不影响自然生产率。垂直直线的移动依靠生产函数、生产率的变动,而其相关的劳动、资本、自然资源供给、技术水平等,均与名义变量无关。因而长期是垂直的:名义变量——物价,无论如何变化都影响不到生产率。
  • 长期变动的原因:【长期生产水平有时被称作自然生产水平,即在长期中,失业率处于正常水平时的生产水平】劳动因素,例如劳动力的移民、自然失业率的降低或升高;资本变动,资本存量的增加或减少,不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变动,例如新矿产、天气,或者重要资源所依赖之进出口;技术知识变动等。
  • 短期(SRAS):经济中整体价格水平上升,倾向于增加物品与服务的供给数量。但是理想状态下,价格水平变化,企业面对所有价格同比例变动,企业不会改变产出?

理论:

  • 粘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在短期是粘性的,调整缓慢。因此短期物价水平增长时,因为工资短期上涨慢,所以企业家倾向于短期多招工,呈现短期失业率降低。工资的粘性激励实际物价低于预期时增产,高于预期时减产。
  • 粘性价格理论:名义价格在短期是粘性的。假使物价水平下降,则短期内低菜单成本企业立刻降价,高菜单成本企业需要时间降价,在未降价的场合,产品需求减少,则产量、就业均会减少。因此,低物价则低产出,则短期曲线向右上方。
  • 错觉理论:混淆整体物价水平的变动,与某个特定市场上物品价格,也即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物价上涨,企业会认为出售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故增产招工。因此,高物价则高产出,短期曲线向右上方。

总结:\(Y=Y_n+a(P-P_E)\)\(Y\) 是供给,\(Y_n\) 是长期自然产量,\(P-P_E\) 是实际物价较预期物价的差,\(a>0\) 衡量产量对未预期价格变动的反应。三个理论共同说明,实际物价背离预期物价时,短期产量背离其长期产量。短期移动的原因,是 \(Y_n\) 的变动和 \(P_E\) 的变动。

长期中,粘性工资与价格都将浮动,错觉也得到缓解,因此 \(Y=Y_n\),而 \(Y_n\) 仅由生产率决定。长期时,工资与价格都具有弹性而非粘性。

每一种预期理论都将导致相同的结果,即公式 \(Y=Y_n+a(P-P_E)\):预期 \(P_E\) 增加则左移,\(P_E\) 减少则右移。

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步骤:确定事件在移动总需求还是总供给,或者两个都在动。

例:大萧条,大萧条影响消费,故需求曲线左下移动;而后 \(P_E\) 感知到经济降温,缓慢下降变化,SRAS 曲线移动,最终回到 \(Y_n\) 处的新平衡态。结果是短期物价下跌、产量下跌,长期物价进一步下跌,产量回复。决策者可以采取操作抵消需求曲线的移动,减轻 \(P_E\) 缓冲的距离,减少衰退的阵痛。

例:世界大战,AD 右移,短期物价上升、产出增加;而后 \(P_E\) 缓慢上升,最终回到 \(Y_n\) 处的新平衡态,物价进一步上涨,产量回退。

【前两个是需求侧冲击】

例:石油危机。SRAS 左移,\(P\)\(Y\) 降,产出降而失业升,即出现滞胀。滞胀是供给侧冲击的特色。如果政策制定者不采取策略, 则低就业降工资,SRAS 右移回到原点;如果采取策略提高需求,则 \(Y\) 回归 \(Y_N\)\(P\) 永久提高了【也即,以永久的通膨为代价,削弱总供给移动的代价】。然而,企业和工人对高物价的预期是名义工资上涨,企业成本进一步上升,SRAS 进一步左移:高物价则高工资,高工资则高成本低产出,SRAS 进一步左移,物价进一步上升,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是供给侧冲击的特色。

【供给侧冲击的影响】

posted @ 2024-06-04 18:54  Troverld  阅读(106)  评论(5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