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何克服拖延

  如今,拖延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暑假将尽,但是老师留的作业我们才刚刚开始做;

老板指派了一个任务,临近截止日期时我们才开启“拼命模式”,连夜把报告赶出来;

制定计划每天要完成一百个单词的背诵,但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刷电视剧、微博微信,最后只得一天背诵几百个单词。

 

如果没有上进心,对于任务只当作玩儿一样,那拖延造成的恶果并不会让我们感到焦虑。

但矛盾的是,很多人雄心勃勃,希望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做行动上的巨人。

“拖延”的现实和“执行力强”的主观愿望发生了冲突,让很多人变得非常焦虑。

因此,这样一些话引起很多共鸣:“道理我都懂,但不愿意行动”。解决拖延症,提高执行力,也成为我们十分迫切的愿望。

评注:

很多时候如何开始是盲目的,从哪里开始也是盲目的,写下第一个字符也是盲目的,但是一定要打开工作台,铺开工作环境,写下第一个字符(然后就会有第二个字符),然后在小的进步

下评估可能能完成的程度,不要目标过大,要抱着尽力适当的心态,保证每天有进步。随着做,会积累经验和感觉,然后慢慢

边做边改,是有可能做出来的,做出来了,拖延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解决拖延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全或无”的绝对化思维。对于很多人来说,拖延,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会制定计划,落实每一天,每一小时的安排,力求做到效益最大化。他们甚至会想,自己必须要圆满地完成制定的计划,不然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或者对于一些刷微博微信的人来说,他们打算先放松放松,达到最好的状态才去完成任务,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率。

但不幸的是,制定完美计划,圆满完成自己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抱这样态度的人,最终会因为自己执行力不如预期而十分焦虑,把整个任务都放弃掉了,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而刷微博微信,很可能会被段子,视频迷住,等回过神来,再想着完成任务,就会感觉十分疲倦,还不如睡一觉。不知不觉的,计划也就荒废了。

其实,这些拖延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全或无”的绝对化思维。拖延症患者的思维中有“我必须要制定完美的计划,才想去实施它”“我必须要达到最好状态,才想着去行动”。如果计划打了折扣,状态没达到预期,他们会想:“唉,这样还怎么完成任务呢?”最终陷入极大的焦虑,整个任务都没有动力去完成。他们的眼中,事情要不就做到最好(全),要不就完全放弃(无)。但因为理想的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常态化的,因此拖延症患者很难坚持行动,常常半途而废。

 

 

拖延症的形成,还因为对自己预期很高,难以接受自身不理想的部分。很多人计划中,自己一天从早上六点工作到晚上十一点,早上闻鸡起舞,晚上悬梁刺股,将计划排得满满当当,不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但实际上,这可能并不是现实。我们并不是机器人,不可能不休息,一直绷紧神经。即便这样的计划我们能执行一天,长久做下去也是会崩溃的。

注:卡塔尔是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国家,记着采访中曾出现这一样一段对话,大概意思是:现在像我这么努力的人已经不多了,我每天工作3小时,有时候加班到下午2点。

听听,真的不要太高看自己,人一天其实能高效工作的时间非常短的。

 

因此,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能拖延症患者参照的并不是自己当前的状态,而是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在执行任务时,我们仍然处于当前的状态,而不是幻想成真,直接飞跃到理想的状态。所以,我们很可能在被窝里磨蹭到八九点才能起床,学习到晚上十点时大脑已经一片空白。如果我们仍然用理想的状态来要求自己,那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可能会带来强烈的挫败感。最终,为了维护自尊和理想的自我形象,我们可能会抗拒去接受自身的不足,将它投射给客体,认为“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我的计划还不够好,状态不够佳”。

拖延症的形成,也是因为对当下体验的抗拒。虽然我们都有美好的愿望,但是愿望实现的过程是艰辛的,我们会受到很多打击,产生很强的沮丧感。如果我们持表现目标,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那自尊的受挫会让我们无意识地回避这些痛苦的经历。在计划受挫时,我们可能会往回想,沉浸在对计划的反思中,思考“如果我能够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现实不会这样了”或者往前看,幻想“如果我实现计划的话,胜利就该属于我了”。其实,我们是在使用代偿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幻想中释放自己的失望和沮丧感,补偿之前受挫的自尊。

因为行动所带来的痛苦,我们会将目标从完成任务转向计划的反思和任务完成后的喜悦,最终出现这样的情况:任务的周期有十天,结果我们花四五天在准备工作上,另外四五天在幻想任务完成后的情景上,真正实施计划的时间只有一两天而已。正是因为我们把精力放在反思和幻想上,把它当作完成任务的一种方式,所以在事后,我们总会感觉做事情拖拖沓沓,效率很低。本质上,用反思和幻想来完成任务是一种自我欺骗,是对当下实施计划的挫败体验的抗拒。

如果需要调整的话,我们可以(1)调整绝对化思维,接受一般状态,树立合理的信念和行为。当出现“必须”式的思维时,我们可以通过反例来调整不合理信念。如果我们有”我必须要达到最佳状态才能去学习“的信念,那可以自我反驳:并不是每一堂课我都是处于最佳状态啊。如果必须达到最佳状态才学习,那很多节课的内容就没法听了。所以,必须达到最佳状态才去完成任务是不合理的。一般状态也是可以接受。只要我认真去做,那肯定会有所收获的。这样一来,我们便调整了绝对化的信念,在拖延症的克服上迈开一大步。

(2)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认清现在的状态,从此岸到达彼岸。拖延症患者的一大问题,便是直接认同理想中的自我,忽视了现实中的自我,抗拒去接纳有缺陷的自己。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我们是生活在此岸的,拥有的也是当下的,不够完美的自己。如果我们直接要求自己一天工作十来个小时,那其实也是直接认同彼岸的,理想的状态,而忽略了现实的情况(一天只能工作七八个小时)。这和实际情况是不符的,会给我们造成很强的挫败感。而更合理的信念,则是从现实的情况出发,每天慢慢增加工作量,最终从此岸(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到达彼岸(每天工作十来个小时),成就理想中的自我。

(3)关注此时此刻的体验,踏踏实实地实施计划;拒绝把反思和幻想当作问题解决的策略,自我欺骗。的确,实施计划,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波折。我们可能会感觉很无助,对自己很失望。因此,我们一实施计划,很可能就会联想到痛苦和沮丧,强化了对完成任务这一行为的抵触情绪,倾向于用幻想来弥补受挫的情绪。但改变是一个修正不合理信念,调整固有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痛苦是必然的。只有承受这样的痛苦,我们才能破而后立,真正迈进高效率,高执行力的新阶段,最终解决拖延问题。

posted on 2017-07-14 18:20  荆棘人  阅读(24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