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主页原创区不准转载其他文章,但是这篇文章真是太棒了,不仅仅是因为我敬佩乔布斯,所以冒着被骂的风险也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dudu原谅。,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些收获和启发。

-文/王育琨 来自:《商界评论》杂志

  作者简介:王育琨,首钢研究院企业所所长

  2007年6月29日,一股强劲的旋风由美国的史蒂夫·乔布斯和iPhone发起,iPhone开始销售一周之内,已经启用了100万部iPhone手机。史蒂夫·乔布斯原来的目标是在2007年年底之前销售100万部iPhone,实际上他只用了6天时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而当初iPod推出的第一年,只卖出了10万台。iPhone吸引了全球媒体和重要消费类电子制造商的眼球。美国谐星Stephen Colbert开玩笑说,iPhone发售是人类历史上仅次于耶稣诞生的第二个重大事件。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爱、LG等等都在紧张地关注,iPhone是否会重塑手机和消费类电子行业的未来。有一点可以确信,iPhone已经重新塑造了苹果市值。到7月12日,苹果市值已经达到1140亿美元,超越了甲骨文和戴尔。分析师更做出了乐观预计,苹果市值将在18个月内超越IBM(市值1450亿美元)和英特尔(1610亿美元)。

  而中国人则出奇淡定。遇到几个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商的高管,对此不屑一顾,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关心。中国当仁不让现在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大国。可惜,中国还没有一家消费类电子的世界级品牌。电子消费品的灵魂是什么?中国消费类电子制造商,把iPhone上市看成了一个简单的营销事件,从而低估了iPhone带来的冲击波,并没有做好应对iPhone冲击的准备。iPhone是关乎消费类电子和手机产业未来的一个“小物件”。中国人需要跟着乔布斯和他的iPhone,来理解消费类电子的未来。

  “小物件”,大世界

  古代斯巴达的立法者利库尔戈斯,毕其一生让斯巴达人民保证不违背他制定的任何法律。古代爱琴海莱斯沃斯岛上有名的奇特拉琴家弗里尼斯,他给原为七根弦的奇特拉琴增加了两根弦。斯巴达法官根本不问这增加的两根弦是否让音乐更加悦耳动听,高举标准的旗帜,认为这是糟蹋音乐,便粗暴地将琴砍断了。只因为那两根弦破坏了旧的标准,就应该受到制裁。历史上这样的标准不计其数,遏制了多少创造的激情。精神自由的乔布斯,自然受不了这样的约束。因此他把他的坐标定在了人性,定在了性价比,定在了改善消费者的福利层次,定在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最了解乔布斯的当数比尔·盖茨,这个持续了30年的强势竞争对手。盖茨新近这样评价乔布斯:“苹果公司一直致力于生产消费者想用的产品。乔布斯似乎总能够了解行业下一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他拥有难以置信的品位和高雅。”乔布斯本人不是技术尖子,他擅长的是商业判断力和对商业模式的敏锐感触力。

  乔布斯对生产商聚在一起建立什么标准和平台,具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他的生命就是围绕着品位和粗俗斗争,围绕个性和标准化斗争。他深知自己,也知世人。惊奇是人类的瑰宝。消费者不购买平台,不购买标准,也不购买战略,只购买自己所醉心的产品。当巨头们聚在一起创立标准的时候,乔布斯则躲在一隅醉心研究他的“小物件”。他的所有的奇思妙想和对新产品的大胆构思,都发源于对人性的至察。

  1976年,乔布斯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一间车库里创建了苹果,比IBM进入个人计算机市场早了5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所写的BASIC堪称是世界第一,缺点只有一个:只支持整数计算,不支持浮点。乔布斯要求加入这一功能,但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乔布斯砸下3.1万美元的血本,向刚出道的比尔·盖茨寻求帮助。当时,微软拥有最受欢迎、最优秀的浮点BASIC。于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乔布斯也因此成为IT行业的奠基人之一。苹果公司成了规模上市公司后,乔布斯面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要求规范的压力,厌倦了。当时他对管理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感。于是不惜自己让位请来高手CEO。可是高手带来了官僚体制,官僚体制最后引发了一场宫廷政变,乔布斯被废,被赶出了十年打拼的苹果。被驱赶出去的乔布斯,一气之下卖掉了苹果股份,只象征性地保留了一股。经历了短暂的痛苦折磨,爽朗而自由的天性解救了他。没有了重压和拘束,带着丰富的嗅觉和执着,他重新投入了“小物件”的创造事业中。

  离开乔布斯的苹果随后却步入泥沼,不得不收购乔布斯新创的Next公司和皮克斯公司,以求新生。苹果抓住了稻草,乔布斯抓住了契机。1997年7月,在连续第5个季度亏损后,苹果公司董事会罢免了CEO,乔布斯临危受命。8月在波士顿举行的Mac World会议上,是乔布斯回归苹果后的首次公开亮相。会上,乔布斯宣布了一连串令整个业界震惊不已的消息:甲骨文总裁拉里·埃里森进入苹果董事会;微软注资1.5亿美元购买苹果股票并与苹果达成为期5年的专利权交叉许可协议等等。乔布斯对奄奄一息的苹果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公司改组,砍掉没有起色的产品线以及新产品降价促销的措施,终于使苹果恢复了元气。

  凭借判断力与高品位,乔布斯把那种产品创新基因也重新植入了苹果。苹果重新成为世界的宠儿。苹果开发出的“小物件”Mac、Next、Powerbook、Nano、iMac、iTune、iPod等等,改变了媒体业、音乐界以及电子消费品的格局。新近上市的“小物件”iPhone,很有可能颠覆手机产业和消费类电产业现有格局。IDC的研究报告指出,苹果的iPhone将对美国移动电话行业产生影响。iPhone的整个吸引力不是一种功能或者设计,而是整体的效果。

  乔布斯的苹果所醉心的“小物件”,正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灵魂。苹果战略实际上很简单:只要聚焦于制造最好的产品,回报自然随之而来。苹果的每样产品都卓尔不群。在苹果公司的会议上乔布斯可以懒散地把鞋子脱掉把脚架在桌子上来回晃动,但是在对待产品品质的追求上,乔布斯强求的却是一种残忍的完美主义。

  令人惊奇的“小物件”中寄托了乔布斯的理想。当年在游说百事可乐公司的约翰·斯库利加盟苹果时,他最具震撼力的语录无意中透露了他的一种使命意识:“你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iPhone冲击波

  苹果耀眼的产品,常常把人们引入歧途。人们过多地聚焦在那一个个“小物件”本体,而忽视了“小物件”背后的本然。苹果推出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套以客户为始点和终点的敏捷供应链,是个囊括了众多参与者的虚拟大企业,是一个排他性的面向未来的强大联盟。

  这个世界已经习惯了跟随苹果的冲击波前进。可是起初鲜有人能够理解苹果冲击波的威力。iPod惊艳上市时,那些竞争对手只是看到了一台精巧的音乐播放器。于是他们纷纷推出自己的MP3应对iPod冲击波。可是70多个月过去了,没有一家竞争对手能够撼动iPod市场统治地位。后来人们才醒过味来。iPod不仅仅是一部播放器,而是将播放器、版权保护技术和iTune音乐店联合在一起的商业模式。苹果公司把庞大的消费类电子厂商、芯片制造商、软件公司、音乐公司、电脑厂商和零售商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排他性的联盟。iPod的销量已经超过1亿台,促使苹果在线iTunes音乐商店跻身全球三大音乐产品零售商。前两位是沃尔玛和百思买。

  同样的故事将在iPhone上演。iPhone不仅仅是一部手机,也不仅仅是全球首台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强大的迷你笔记本电脑。iPhone是苹果试图建立人们用来看网页、听音乐、看电视电影、打电话等方面的全新体验,同时也是对手机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制造商、电影和电视节目发行商以及计算机公司间实力的重新划分。AT&T、三星等一群新的合作者已经准备好参与这个轻薄电话、网络浏览器、音乐播放器兼数码相机的饕餮盛宴。

  苹果跟所有行业的潜规陋习势不两立。到目前为止,移动运营商一直规定移动设备中采用的连接功能。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在移动运营商的压力下不得不提供双模式手机。苹果不理会这些潜规陋习。它自己定义了16种服务,并且在iPhone的手机主页上清楚地标示出来,用户可以通过iTune来签署服务合同,而不必经过AT&T的主页或者它的店面。iPhone将因此改变移动运营商和厂商之间的关系。许多手机厂商也开始直接向消费者销售手机,不理会运营商了。从运营商驱动的范式转向用户驱动的范式,势必将对诺基亚、索爱、摩托罗拉、三星这样的公司产生积极的影响,引起更酷的设计、高级的功能和缩短的更新换代周期。

  当然,跟iPhone绑在一起的AT&T也不纯然是局外人。在这种量身定制的服务中,它既可以收取稳定的增值服务费,又可以从其他运营商那里偷取客户。从现在100万iPhone的客户群构成看,至少有40%是非AT&T的客户。“如果iPhone改变了整个手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我们不得不尽早去适应。”或许这种言论代表了移动巨头们时下的心理。

  从独行侠到敏捷供应链盟主

  苹果冲击波的发源地来自乔布斯打开了把辽阔隔起来的壁垒。1985年被赶出苹果,使得乔布斯看待世界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乔布斯发现了自己先前的滑稽:在一个网络的世界里,苹果却硬要扮演独行侠来替天行道。他认识到,“苹果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它需要其他伙伴帮助,它也需要去帮助别人。”乔布斯从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在战略上的现实主义者。1997年乔布斯夺回CEO位置后,在众多棘手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他就邀请老对头盖茨通过视频会议加入他在舞台上的表演,宣布双方达成微软用1.5亿美元来交换苹果放弃专利起诉的协议,以及微软所做出的继续制造与Mac兼容的Office的承诺。从2006年起,他又让苹果电脑使用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并开发出在苹果电脑上应用Windows的软件。而1985年之前,乔布斯曾经认为微软和英特尔的产品是“邪恶的”。

  那时,乔布斯是以一个独行侠的身份在世界上立足。他的一切行为和表现,都是由自我恐惧主导的。他的价值观和行为通常是为了安全、无风险、赢得竞争或尊重。结果生产出第一台电脑的苹果,最后却被挤出了计算机主流企业的行列。现在乔布斯已经对苹果的生态环境有了新的理解。他和他的苹果不再受恐惧和预言所控制,一种为人类服务的自由精神激励着他。创造力和创新,是他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

  乔布斯把爱心都倾注到客户身上去了,合作伙伴在许多时候体味到的并不是温柔的爱。所有得到邀请加入乔布斯联盟的合作伙伴,都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可是,想成为乔布斯俱乐部的一员,你得放弃从设计到定价的每一件事情上的一些独立性。而且还要有足够强健的意志,乐于忍受苹果残酷的完美主义。一旦跟不上苹果“对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拼命想达到的疯狂高标准,公司就会被从俱乐部剔除。被剔除的后果不堪想象。

  芯片制造商PortalPlayer的前CEO伽利·约翰对此深有体会。这家公司因为给第一代iPod提供电子芯片而大获成功。后来苹果决定不采用一款该公司已经开发了一年多的芯片,而这款芯片被指望给公司带来一半的销售收入。2006年4月的一个早晨,当华尔街获知这个消息后,公司的股票暴跌50%。7个月后,公司被以3.57亿美元的低价买走,还不足这之前市值的一半。约翰的最大感受是,与苹果一起工作令人精疲力竭,而一旦脱离苹果又会被市场抛弃。

  无论何时,如果一个项目失败了或是没有达到苹果的要求,它的工程师们都会要求在12小时内得到“根本原因分析和解释”。苹果不接受任何人性化的安抚,只坚持要结果。苹果几乎从来不给出说明技术要求的书面文件,总是倾向于口头沟通,以免泄密。没有哪个供应商完全知道苹果到底在做些什么,所有事情都只限于“必须知道”的范围。就好像你存在的全部理由就是为苹果服务。一旦哪家公司不再忍受苹果的残酷完美主义,那么紧跟着发生的事情就是被投资者和客户忘却。

  苹果现在已经转变为科技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热门产品制造者。2006年,超过20万家公司签署了制造与苹果相容的产品的协议,比前一年增加了26%。这些公司包括了游戏制造电子艺界(Electronic Arts,EA)和虚拟机软件Vmware,它们都受到比整个PC市场增长速度快3倍的Mac销售的推动。随着iPhone的热卖,势必将有更多的合作伙伴成为乔布斯敏捷供应链上的一环。

 谁为iPod和iPhone创造了价值?

  iPod和iPhone,都是由遍布多国的数十家公司分工制造而成,每一生产阶段都为最后的价值做出大小不一的贡献。三位Irvine加州大学的研究员在斯隆基金会的资助下完成了一项针对美国市场上一款零售价为299美元30GB的iPod供应链的研究。

  三位教授的研究发现,iPod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内含的零件,更不在于把零件组装起来的整合机,而是集中在iPod的构思与设计。苹果聪明在想出如何把451种普通零件,组装成一台高价值的产品。苹果未必亲手制造iPod,但他们是其创造者。这才是关键。

  据报告的粗略分析,苹果借品牌和设计当仁不让地拿到了大头80美元;75美元分给美国的渠道商与零售商;13美元由林林总总的美国国内零组件厂商瓜分;由东芝制造的最昂贵的硬盘,成本价约73美元;最末阶段的组装在中国大陆完成,每台约4美元。其余还有54美元的构成说不清楚,韩国的三星该有不少进账。

  组装生产的特殊性值得一提。留给中国的虽然只有4美元收入(要覆盖组装生产、库存、厂房租金、运输、水电、工资等所有工厂开支),每一台iPod成品出口到美国,却要记入中国出口额150美元。这是目前美中贸易逆差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iPhone同样是一个庞大的敏捷供应链生产。此前业内估计,iPhone带给苹果的利润率在20%至50%之间,而根据分析公司iSuppli进行的拆卸确定,8GB iPhone的硬件物料清单和制造成本共为265.83美元,按照每个8GB iPhone以599.00美元的零售价进行出售,那么它的毛利润率超过了55%。当然,该估算成本中未包括专利权费、物流、销售等费用。

  iSuppli的拆卸分析认为,在各部件供货商中,三星公司仍为最大的获利者。在8GB版iPhone的成本里,三星公司提供的部件总计占了76.25美元,占BOM(物料清单)的30.5%,是最大的供货商;触摸屏模块的提供商为德国Balda参股的坐落在中国的TPK制造厂,该模块估算成本为27美元,占8GB版iPhone BOM的10.8%;显示屏则来自包括EPSON、SHARP、Toshiba Matsushita等多家厂商,预估成本为24.5美元,占8GB版iPhone BOM的9.8%;德国的英飞凌是苹果家族供应商的新成员,为iPhone提供了包括数字基带、无线发射和电源管理等核心通信部件,预估总成本为15.25美元,占8GB版iPhone BOM的6.1%;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提供的元件在BOM单中占的比例较小,仅为1.5美元,不到1%;iPhone由鸿海旗下的富士康负责组装。

  无论是原有的还是新增加的供应商,都为赢得了iPhone的订单而欢呼雀跃。订单注定对提升其竞争地位更加有利,从而带来更多的市场收益。若干软件供应商都在期盼iPhone能够设立一个软件创意人员社区,从而得以分iPhone的红利。

  乔布斯的供应链是否足够强大,可以排斥其他强势竞争对手?iPod创造了70个月没有媲美产品的纪录,iPhone也会吗?还要看乔布斯的供应链是否坚不可摧。因为作为消费者,会对创造者们弄出来的很酷产品欣喜若狂,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愿意真正付费。这就如同一道强大的地球引力,最终会把任何与之相左的力量抹掉。乔布斯能够支撑多久?

  乔布斯自己可能并不认为有这样一场战争。因为苹果是最敢于自我革命的公司,它从来没有停留于任何一款单一成功的产品。当iPhone被地球引力拉下神坛,乔布斯一定看好了更好的产品。有关地球引力的争论,可能会引伸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苹果如何保持创新优势?

  世界上最优秀的创新公司苹果,研发投入并不高。据统计,2006年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排行中,苹果仅以7.15亿美元列第15位,约为排名榜首的微软的1/9,甚至少于雅虎等公司。这是一个不肯以自己拥有的资源来规划创新战略的创新公司。乔布斯掌握着一个庞大的研发敏捷供应链,擅长借助外部智慧。比如,McIntosh率先使用的鼠标、iPhone所使用的Mutli-Touch技术都来自于其他公司,甚至iPod的最初开发工作也是外包完成的。

  当然,苹果总是拥有或控制着他们所做的所有事的核心技术。至少在过去乔布斯重新执政的10年里,这家以生产精美硬件产品的公司,其核心技术集中于软件领域。1997年,乔布斯在裁减产品线同时,大肆招募软件领域的人才。他坚信软件将成为未来所有产品的共同“灵魂”。正是这十年的积累,让苹果有能力为iPod、Apple TV和iPhone赋予灵魂。

  乔布斯不是技术人才,却是“一个技术标杆”。所有公司都能做出接近完美的模型,但很少有公司能做出品质优良的产品,因为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设计等部门会以“做不来”为由,进行缩水处理。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铁腕领导者将“no”变成“yes”。这是一种超越了技术、超越了理性、超越了现实的直觉判断力。无论是苹果的技术员还是合作伙伴,当场理解和认同他要求的并不多,但很多人承认,乔布斯的压力让他们做了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成果。即使那些他参与不多的产品,也会因为他的最终审核而提升水准。

  伟大的企业家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们决不会把辽阔圈起来,拘押了自己。技术背景的薄弱,丝毫没有减低乔布斯的创新激情。那一个时刻灵动捕捉信息的大脑,一定有独特的构造。如果说那不是天赋,也一定有独特的安排。一次偶然答问,乔布斯透露了细节。许多颠覆性的想法,多在睡觉前产生。那是乔布斯可以游离公司业务,独立处理个人电子邮件的时候。乔布斯在六个不同的服务器注册了邮箱并公之于众。每天都要收到300多封有效邮件。一些全然陌生的网友,在邮件中大谈理想或者一些癫狂的设想,给乔布斯无尽的启迪。许多好的点子就是在那样的碰撞中产生。

 

  转动世界的思维

  一如索罗斯与拉里·埃里森,史蒂夫·乔布斯深爱哲学。他曾经表示:“我愿意用自己享受的一切高科技,换取与苏格拉底共度一下午的机会。”这不是说说而已。

  乔布斯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妈妈。由于非婚生子女在当时为社会所不齿,于是她决定把乔布斯送人。一对工薪夫妇收养了乔布斯。被弃养的烙印,深深地触动了少年的乔布斯的灵魂深处。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追问: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我来这个世界干什么?人的最大无知,是对人生的无知,对生死的无知。归根到底,是对自心的无知。有些人一辈子过去了,也没想到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而小小的乔布斯,少年时就开始内在自觉形成,甚是少见。

  17岁那年,记不得什么书上的一段话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过,总有一天你的假设会成为现实。”乔布斯记住了这句话。从那时起,他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扪心自问: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去做今天要做的事吗?这件事真值得我去为它投放激情吗?在这样不懈的追问中,乔布斯很早就得以逃脱了“畏惧失去”这个人生的最大陷阱。

  乔布斯看上去总是那么精力充沛,总是在他关注的领域探微知著提出很高而又能够实现的标杆,总是能够照亮他的团队和世界。原因就在于他发自少年的内心自觉:生命是短暂的,不久以后我们都将走到尽头,这就是现实。

  对生死和人生的思考,最终使他皈依佛法,跟着大野考宾这个日本人修习禅宗,并成为素食主义者。佛教内在“责任自觉”和“空中妙有”的教义,以及那本体、本然与本真的思维层次,对乔布斯特质的淬炼发生了直接影响。

  一如山姆·沃尔顿、比尔·盖茨、亨利·福特、稻盛和夫等伟大企业家,乔布斯有着双重性格。作为CEO的乔布斯,有着嫉恶如仇的火爆脾气,到处是一竿子到底的不近人情。以至于没有人敢跟他乘坐同一趟电梯,以防一言不合被炒了鱿鱼。可是作为佛教徒的乔布斯,心静、气静、神静,理亦静。那束创造惊喜“小物件”的通明心思,让他平添了几份“转物而不被物转,转事而不被事转,转人而不为人转”的定力。iPhone的上市,是我们透视乔布斯心底通明处的最新例证。

  几年前,美国国家健康学会的技术负责人,曾希望说服乔布斯去开发一款类似Tablet PC的平板电脑。乔布斯坦率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乔布斯认为这不是一个大市场。相对于每年销量两亿台的个人电脑市场,平板电脑以万台为计量单位的年销量并不足取。健康学会的人又建议他去开发黑莓一类的产品。乔布斯亦不以为然:这是另一个细分市场。他明确看到了电脑和电话的融合将是一个潮流,但黑莓不是这个趋势的一部分。乔布斯非常认真的揭开了他对未来手机的预期:一款可以装在衣服口袋里,并比电脑、手机独立存在时都更好的产品。

  谈话还有许多细节不为人知。但是从乔布斯不作准备的这种自然流露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布斯的本体、本然、本真的思维特质。

  本体视角:个人和企业的使命与责任自觉。“空中妙有”的信条,让乔布斯醉心于承载无数“空性”的“妙有”。那些承载的“空性”越多,越具备大众市场特质的“小物件”,就越能激发他的本能直觉和想象。正是由于这种直觉,他能够率先造出第一台个人电脑,能够制造出销量过亿台的iPod,能够创造出势将搅动世界秩序的iPhone。这是一种本体视角的思维,是商业活动的出发点。

  本然视角:人人生活在一个系统中,需要伙伴帮助,也要帮助别人。乔布斯并不是着眼自己能否解决技术难题,而是放眼相关行业看是否有相关的技术突破。苹果所有的产品,都是与相关行业的顶尖公司进行合作,就是这个道理。一件产品受制于许多行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其他行业的一些具体的技术障碍,将影响本行业的产品的性能。医疗与绘图行业的本质规定性,现有的技术还很难突破。苹果电脑是三维制作独一无二的产品,还没有其他厂商能够撼动苹果的位置。乔布斯对医疗与制图行业的特殊规定性,了然于胸。

  本真视角:抓住行业的本质。创造惊奇就是要超乎消费者的想象增加新价值在新产品中。如果不能增加新价值,或增加的新价值有限,就没有必要多耗精力。开拓新生活,改变世界,是乔布斯灵魂深处的冲动与追求。手机功能的迅速提升,给纯粹的音乐播放器带来巨大的威胁。身处排头兵,乔布斯最清楚危机来自哪里。于是,他要制作电脑和电话融合的新产品。这个新产品是比电脑电话单独存在时更好的产品,要创造新价值。

  一个人旺盛的创造力往往会使自己产生一种幻象,似乎自己拥有着无边的伟力。一旦产生这份执著,这个人的创造力也就开始消减了。乔布斯看上去似乎暂时避免了这等的无知。当人们深信伟力的时候,往往把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给忘了,就是“死亡”。一名佛教徒步入上等智慧的重要门槛就是对死亡的喜爱。十几年前那场虚张声势的癌症,让乔布斯对死亡有了更为通明的认识。起初诊断为恶性晚期,医生宣布他只能活3~5个月,切片后发现是良性。和死神离得最近的一次经历,让乔布斯能够以一种轻松和自由的方式来看待死亡,他甚至把死亡看成“生命最好的一项发明”,再没有比死亡更能推进生命的新陈代谢了。

  在那次对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著名演讲中,乔布斯深情地说,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自己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自己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经知道你其实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乔布斯把17岁以来警醒自己的座右铭送给了在场的大学生,同时也送给了世界上那些不甘平庸的灵魂: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Posted on 2007-11-05 19:15  {:)  阅读(3192)  评论(35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