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谱仪基础(二)--- 超外差频谱分析仪实现

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对频谱仪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在下面的一节中,给出基于超外差原理的频谱分析仪的组件,并且已9kHz~3GHz/7GHz频谱仪设计构架作为现代频谱分析仪的实际实现分析。频谱仪是一个由各个重要的组件构成复杂的系统,包括RFIF、低频、数据采集和处理显示部分,同时包括必备的逻辑程序和控制显示算法,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数字化的、精密的混合系统,实现的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超外差频谱分析仪总体框图

在频谱仪的输入端,一个关键性标准是输入VSWR(驻波比),即输入VSWR会受到前端电路的高度影响,如前端的衰减器、输入滤波器和第一个混频器。从总体框图的中所示,前端的衰减的配置,可以为频谱仪提供了测试大功率信号的能力,同时衰减器的应用,使得输入到第一级混频的信号的幅度可调,以满足大信号输入第一级混频器的要求。

在实践应用中,可以设置为固定衰减和可调衰减组合的形式,以满足宽输入范围的应用,获得较大的输入动态范围。在超外差的频谱分析仪结构中,输入信号通过衰减器,进行功率的衰减后,经过滤波后,输入信号,在混频器Mixer)和本振LO)帮助下,下变频至中频(IF)。如果本振(LO)具有连续可调谐的较宽的输入频率范围,那么输出中频(IF)就是一个固定值。从公式当中,对于任意的LO 和输入信号时,中频输(IF)出总是有两个频率(和频与差频),具体表现如图2所示。这意味着除了所需的频率外,还有一个镜像频率。为了确保所需的频率不受到镜像的干扰,选择合适的滤波器,必须把输入信号的镜像频率抑制在混频器Mixer)的射频输入之前,以保证中频信号不会出现混叠。

图2 超外差混频

同时合理的中频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图3所示,输入频率范围和镜像频率范围转换到低的中频(IF),如果输入信号频率大于两倍中频信号(IF),那么就会出现混叠,频谱上就分不清IF信号是输入变频而来还是镜像变频而来。因此需要前端增加带通滤波器(BPF),必须采用合适的截止频率和足够的衰减来抑制镜像的干扰。但是对于9KHz~3GHz的宽输入范围,带通滤波器(BPF)很难实现,并且复杂(因为信号和镜像有重叠)。所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使用高中频(IF)。如图4所示,高中频实现。

图3 输入信号范围和镜像信号范围(低中频混叠)

输入信号范围和镜像信号范围(高中频)

  采用高中频的设计,镜像信号频率远远大于输入信号频率,信号就不会出现混叠的问题了,同时对于前端只要采用合适截止频率和衰减低通滤波器(LPF)就可以很好的抑制镜像的干扰。对于频谱仪,实现的频率范围从9kHz3GHz,输入衰减器之后是一个低通滤波器来抑制镜像频率。但是由于第一级混频器的RF端和IF端以及LORF端的隔离度的限制,IFLO信号又可以泄露到RF输入端上,所以低通滤波器除了抑制镜像频率以外,同时应该把IF馈通和LO辐射降到最小。但是,高中频也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输入信号最低频率为9KHz,第一级混频之后,中频离本振的最低频率太近,对于后端滤波器设计是比较大的挑战。
  本小节主要介绍了,频谱仪的基本结构和框图,同时讨论了第一级混频器的中频选择和本振的分析。下一篇文章,将要详细的讨论频谱仪的RF前端的设计和指标。
posted @ 2023-07-21 11:25  SymPny  阅读(18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