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智者对话

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读书体会

 

每一次阅读,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对话,跟着它的语言组织进行一次心灵旅行,当对话结束,也就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会。----记于2014年寒假 

 

     这是在逛研究生贴吧的时候,一位考研成功的学长推荐的一本书本,本着好奇的心情走入了作家路遥笔下的一个以文化大革命以后新中国农村的曲折发展的平凡的世界,文章以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中的成员在结合大背景的起伏变迁下的成长历程,侧面映射了了新中国7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历程。

 

     想来,正是父亲母亲的那一代,中国广大农村从集体吃大锅饭到土地承包到户。从书中我了解了那个年代中国还很“年轻”,社会发展的道路还是在探索的阶段,但是实施了土地承包到户措施之后,以双水村为基点,影射出当时新中国农村的发展面貌确实日新月异。

 

     一切还是在萌芽的阶段,集体制度的瓦解,将劳动人民划分为两类,一类人勤恳机智,例如孙少安、在瓦解集体制度之后,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脑袋很快就发家致富,另一类慵懒不务实,在瓦解集体制度之后,他们好像柔弱的小鸡失去了母鸡的保护,一时间无所适从,生活上比吃大锅饭的时代更加窘迫,但是在新时代的洗刷下也会渐渐适应,并找到自我安慰的“借口”。

 

    一切还是在萌芽的阶段,最初的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是真正践行了“为人们服务”的宗旨了的,在文中即是以田福军为代表的一批革命行政工作队伍,其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行事作风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但是从其中个别的官员的行政方法却出现了“贿赂”的雏形,这也是毛主席最担忧的糖衣炮弹。

 

    一切还是在萌芽的阶段,新兴的科学理论在农村地区的传播会与封建迷信思想碰撞,科学理论和封建迷信两大浪潮冲击着老百姓的思想觉悟,其代表分别是孙少安出资建造学校和刘玉升谋划建造的寺庙,两大阵营作对比,在农民中都得到了支持,最终在政府的干预下,寺庙未能建造成功,学校大张旗鼓地进行了落成典礼。刘玉升的鬼神论在民间得到支持也表明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即使是进行几十年口号式的“革命教育”也薄脆如纸,封建迷信的复辟就是如此地轻而易举。

 

    一切还是在萌芽的阶段,但那时的爱情已经是自由恋爱的了,文章中穿插着几位来自农村的杰出青年的情感纠葛,互相知道彼此的心意,但有几对却由于门第观念而最终未能终成眷属,说明在感情双方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时代的青年,表明了那时的新思想还未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扎稳根。

 

    我一直觉得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一直是幸运的,从中学到高中,再到出门讨生计,但是这种幸运却是来自他的品质:明理,随和,懂人情世故,善良,乐于助人。他的良好品质的塑造归结于爱阅读和家庭的涵养。他因在一个虽然贫困但是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而懂人情世故,善良;他沉浸在广泛阅读中而明理;他在很多时候都选择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从街头揽活工到煤炭工人,他不是没有选择,而是觉得艰苦奋斗是他们那一代人应该坚守的,所以当身边的人对他伸出橄榄枝,他选择坚守本心;他很多时候都不放弃阅读,即使在满身伤痕的时候,即使在无处落脚的时候,即使在筋疲力尽的时候,阅读是一种好习惯,更是一种学习,对比之下,我要觉得自惭形秽。

 

posted @ 2017-06-12 23:50  Swety_gxy  阅读(4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