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细胞与编程

曾经我写过关于未来智能机器的担忧的文章,未公开,纯属个人闲暇乱写,但是有朋友提出,如果要实现所谓的机器人的类人智能化,必须打破现有的冯·诺依曼体系才行。但是,结合之前学习的生物学的知识,特别是关于细胞学的知识,我对此的理解加深了一步。

细胞学中,细胞核存储着人类等生物的核心生命密码,线粒体提供能量,其他各组织结构来实现整个细胞功能。现在,类比下,如果把细胞核看作是源码,线粒体看作是实现平台,其余部分姑且不计,那么,就拿细胞核来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DNA了。

DNA由四种结构组成,每两种固定搭配,组成一个小节,类比下,就像计算机里的二进制一样,1和0,两种组合。

虽然说,DNA中的每一小节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可以控制很多功能的实现,但是,计算机中的1和0包含的信息也可以达到同样的大小,甚至更多。之所以现在的1和0所对应的功能很小,我想,主要还是在最初设计计算机时,人们没有考虑那么多,只为了实现某些简单的四则运算,而忽略了其他的功能。

想象下,可以设计这样一台计算机:它的每个字节都有意义,但又都没有意义。

有意义是指,它的每个字节在程序执行过程中,都是必须的,不能缺少;没有意义是指,单独的一个字节完全无用,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一项或几项功能。

细胞中还有一个叫做核糖体的东西,它负责筛选有用基因,并将它们“翻译”出来,形成一个具有真实意义的代码段,然后通过另一种核糖体来实现“编译”过程,并将其以蛋白质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些描述和计算机的代码执行是那么的相似。

计算机中缺少一个筛选代码的过程(去除注释暂且不算),但是这个可以利用不同的编译器来实现。

想象下,细胞,那么小的结构都能实现这么复杂的够能,计算机这么大而笨拙的盒子,怎么就不能实现这些功能呢?

或者是说,真的需要打破冯·诺依曼体系,从新设计计算机之后,才能实现这些“简单”的功能?

posted @ 2015-08-23 22:04  王云十三  阅读(29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