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翻折问题
前言
这个类型的题目我迭代了三个版本,虽然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
第一个版本
如图,\(Rt\Delta ABC\) 中,\(AB=2,BC=1\),\(D\) 是斜边 \(AC\) 上的动点,沿 \(BD\) 将 \(\Delta ABD\) 翻折到 \(\Delta A'BD\),
使二面角 \(A'-BD-C\) 为直二面角,当线段 \(A'C\) 的长度最小时,四面体 \(A'BCD\)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B)\)
\(\large A.\frac{13\pi}{4}\) \(\large B.\frac{14\pi}{3}\) \(\large C.\frac{13\pi}{3}\) \(\large D.\frac{12\pi}{5}\)
我的想法就是设 \(\angle ABD= \theta\),那么 \(\angle CBD=\frac{\pi}{2}-\theta\)
以 \(\angle ADB\) 是钝角为例,其它相同,作 \(AH\bot BD\),那么 \(H\) 显然在线段 \(BD\) 外,\(AH=AB\sin \theta,BH=AB\cos \theta\)
那么通过余弦定理就可以算出 \(CH\) 的长,再结合直二面角用勾股定理就可以算出 \(AC\) 的长
\(CH=\sqrt{BH^2+BC^2-2BH\times BC\sin \theta},AC=\sqrt{AB^2+BC^2-AB\times BC\sin {2\theta}}\)
当 \(\theta=\frac{\pi}{4}\) 时,\(AC\) 取得最小值,此时 \(BD\) 是 \(\angle ABC\) 的角平分线
由于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外接球的圆心即是两个半平面过重心的法线的交点,
\(AD=2CD\),则 \(AD=\frac{2\sqrt{5}}{3},CD=\frac{\sqrt{5}}{3}\)
\(\Delta ABD\) 外接圆半径为 \(\frac{AD\sin \angle ABD}{2}=\frac{\sqrt{10}}{3}\),设其圆心为 \(O_1\)
\(\Delta CBD\) 外接圆半径为 \(\frac{CD\sin \angle CBD}{2}=\frac{\sqrt{10}}{6}\),设其圆心为 \(O_2\)
\(\Delta ABC\) 面积为 \(\frac{1}{2}AB\times CB=\frac{1}{2}BD\times AB\sin \angle ABD+\frac{1}{2}BD\times BC\sin \angle CBD\)
那么 \(\large BD=\frac{\sqrt{2}AB\times BC}{AB+BC}=\frac{2\sqrt{2}}{3}\),
\(O_1\) 到 \(BD\) 的距离为 \(\sqrt{(\frac{\sqrt{10}}{3})^2-(\frac{1}{2}\times \frac{2\sqrt{2}}{3})^2}=\frac{2\sqrt{2}}{3}\)
\(O_2\) 到 \(BD\) 的距离为 \(\sqrt{(\frac{\sqrt{10}}{6})^2-(\frac{1}{2}\times \frac{2\sqrt{2}}{3})^2}=\frac{\sqrt{2}}{6}\)
那么外接球半径为 \(\sqrt{(\frac{2\sqrt{2}}{3})^2+(\frac{\sqrt{2}}{6})^2+(\frac{1}{2}\times \frac{2\sqrt{2}}{3})^2}=\sqrt{\frac{7}{6}}\)
外接球表面积就是 \(4\pi (\sqrt{\frac{7}{6}})^2=\frac{14\pi}{3}\)
第二个版本
在 \(\Delta ABC\) 中,\(\angle BAC=\frac{\pi}{2}\),\(AB=6,AC=8\),\(D\) 是斜边上的一点,
以 \(AD\) 为棱折成二面角 \(C-AD-B\),其大小为 \(\frac{\pi}{3}\),则折后线段 \(BC\) 的最小值为 \((2\sqrt{7})\)
可以猜想,\(BC\) 最短当且仅当 \(AD\) 是 \(\angle BAC\) 的角平分线,当然,这是需要证明的,但是关键是这个二面角应该怎么弄。
首先可以发现,我们根本不需要关心 \(AB,AC\) 的具体边长,因为只需要求出折叠后的 \(\angle ABC\) 的余弦值即可。
\(BC=\sqrt{AB^2+AC^2-2AB\times AC\cos \angle BAC}\) 那么 \(\cos\angle BAC\) 最大时,\(BC\) 最小。
不妨直接手工造一个二面角出来。
那么可以通过 \(h_1,h_2\) 将绿色的边算出来,也即是 \({h_1}^2+{h_2}^2-2h_1\times h_2\cos \frac{\pi}{3}\)
而且 \(\large \frac{h_1}{\tan \alpha}=\frac{h_2}{\tan(\frac{\pi}{2}-\alpha)}=h_2\tan\alpha\)
再结合两条蓝边分别为 \(\large \frac{h_1}{\sin \alpha},\frac{h_2}{\cos\alpha}\)
通过余弦定理可以知道
合并同类项,\(\frac{1}{\sin^2 \alpha}-1=\frac{1}{\tan^2\alpha},\frac{1}{\cos^2 \alpha}-1=\tan^2\alpha\)
由于 \(\frac{h_1}{\tan^2\alpha}=h_2\) 而且 \(h_2\tan ^2\alpha =h_1\),所以分子其实是 \(3h_1\times h_2\)
那么 \(\large \cos \angle BAC=\frac{3}{2}\sin\alpha\cos\alpha=\frac{3}{4}\sin 2\alpha\)
恰好 \(\alpha\) 取 \(\frac{\pi}{4}\) 时 \(BC\) 最小,为 \(\sqrt{6^2+8^2-2\times 6\times 8\times \frac{3}{4}}=2\sqrt{7}\)
其实初代的第二个版本化简式子化简成一个基本不等式的式子了,现在重推的会简单一点,可以认为是2.5版本。
第三个版本
就是说,如果 \(\angle BAC\) 不一定是一个直角,是一个锐角或者钝角,那么还满不满足角平分线时最短的性质,当然猜想是同样成立的。
为了方便起见,其实 \(h_1,h_2\) 可以化成交线的边长 \(h\),并且根本不关心具体边长,只求出新的 \(\cos \angle BAC\),
设折叠前 \(\angle BAC=\beta\),二面角的大小为 \(\gamma\),仍然设折叠后其中一角为 \(\alpha\)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果 \(\alpha\) 或者 \(\beta-\alpha\) 为 \(\frac{\pi}{2}\),那就不能同上手工弄出一个二面角,不妨将其单独考虑。
这里以 \(\alpha=\frac{\pi}{2}\) 为例,如果是锐二面角的话,点 \(C\) 的投影就会在里面,钝二面角就在外面。(下式相当于是竖坐标和垂足到点 \(B\) 的距离用一次勾股定理)
实际上要将 \(-\cos \beta\cos \gamma\) 与一般情况的 \(\cos \angle BAC\) 进行比较
这种情况考虑完了,我们再来考虑一般的情况,这时就能够手工弄一个二面角出来。
那么两条红边的长度分别为 \(h\tan \alpha\) 与 \(h\tan (\beta-\alpha)\),绿边的长度用余弦定理就是 \(\large \sqrt{(h\tan \alpha)^2+(h\tan (\beta-\alpha))^2-2h\tan \alpha\times h\tan (\beta-\alpha)\cos\gamma}\)
又因为两条蓝边的长度分别为 \(\frac{h}{\cos\alpha}\) 与 \(\frac{h}{\cos(\beta-\alpha)}\),所以用余弦定理就可以知道
又因为 \(\frac{1}{\cos^2\alpha}-\tan^2\alpha=1\),所以
这个式子有点难观察其性质,不妨用积化和差展开,也就是
那么
前面是定值,后面的 \(1+\cos\gamma\) 恒为正数,所以当 \(\beta-2\alpha=0\) 时取得最大值
不妨此刻与 \(-\cos \beta\cos \gamma\) 进行比较,也就是需要证明
移项可以发现 \((1+\cos\gamma)(1+\cos\beta)\) 恒大于零,所以直角的情况不是最优解。
综上,当 \(AD\) 为 \(\angle BAC\) 的角平分线时,折叠后的 \(BC\) 取得最大值。
后续
本文起草于2023.3.29,在今天也就是2023.4.26写完,鸽了一个月真有我的。
其实证明结论的时间更早,当时觉得很想写篇博客纪念一下,没想到搁置到现在才写完。
证明其实除了积化和差就没有什么难的地方了,但是字母很多,要检查挺久的。
而且第二个版本在这里的做法还是优化过的,就很爽,毕竟之前版本的基本不等式太难写了。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