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Cynthia经常会聊到“上海人”这个话题,因为生活在上海市中心,接触形形色色的上海人机会也比较多,应该讲,大部分上海人还是比较热情和友善的,尤其是我们年轻的这一代,但是感觉有一小部分“有些年纪、没受过高等教育、工作岗位较低”的上海人有些自以为是。
刚搬新家那会,一次Cynthia去楼下一个“好德”便利店缴水电费(上海有很多此类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里面可代缴水电费,但是此项业务店里员工很少或拿不到利润),那人看Cynthia拿了一堆发票(那个月正好比较多,有水、电、煤气、电话、宽带、手机等),就很大声地说:这里不缴费!一边很不耐烦地用上海话说“介多票子,烦也烦死忒了”(这么多票,好麻烦,有不耐烦的意思),Cynthia道:“我就是你们这边的居民,不到你这边缴到哪里缴呢?”,也许当时也有其他顾客,店员很不耐烦地接过这堆票子,最后扔下一堆凭证和找钱。Cynthia接了找钱数了数 ,说:“阿姨,你找错钱了。”那女人很不耐烦地抬了抬头(好像又给她添了麻烦)。“你多找了15元”,Cynthia说。这时那女人脸上有了一丝尴尬,“哦”一声,没有任何感谢的话。后来我跟Cynthia说,这种人就不应该给她钱,Cynthia说算了,不用跟她们计较,她们收入这么低,工作又枯燥,挺不容易的。
还是刚搬新家那会的事,我和Cynthia每次进出小区大门都习惯跟门卫笑笑,打个招呼,门卫一共四个人轮流值班的,有两个人很好,很热情,有时老远看到我们就打招呼,一个人一般,还有一个人每次跟他打招呼理都不理,好像我们欠他钱似的。直到有一次,我们准备买车,想问一下地下停车库的事情,那天正好这个人值班,他上来就用上海话说:“四佰块一个月!”,说的时候还没朝我这边看,我说能否帮我们留个位置,他用一种很奇怪的语气问:“捺买车子啊?”(你们买车子吗?),我说是啊,当时我还记得他流露出的那种怀疑的眼神。后来当他知道我们买了二十多万的车后,那人好像突然间变成了另一个人,每次看到我车子进来便主动跟我们打招呼,有一次还问我:“侬阁车子介有派头,是奥迪A几啊?”(上海话,意思是说我车子很大气,是奥迪A几,显然是根本不懂车的)。好几次我和Cynthia吃好晚饭下楼逛街时,还主动跟我们在小区门口搭讪聊天。看到这么奇怪的转变,Cynthia跟我说:这个人好势利啊!我说,大概以前他看到我每次骑个电瓶车进进出出,以为我们是送快递的……
我写这些并不是说我很讨厌他们,其实这也是代表了生活在上海的一类人,很多文学作品和北方的小品都会夸大表现这一类人,从而丑化整个上海人群体。事实上这完全是历史和环境造成的,只是他们恰好轮到了生活在那个年代而已,如果换成我,在那样的环境下,说不定也没有如今的这种认识,也跟他们一样呢。不过好在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和新上海人群体普遍素质都比较高(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不要拿个例反驳,这类群体的综合素质肯定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部分经济、交通欠发达的地区,基本也很少听到用“上海人”来界定(实际上是否定)整个上海人群体了,这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最后说说上海和全国:全国有很多人说上海哪里哪里不好,自己却拼了命地往上海跑,千方百计要弄到上海户口,想留在上海,其实这是一种妒忌,也是一种心态问题。作为一名上海人,我们更要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过来。上海本来就属于中国,也没有真正的上海人(上海人基本都是河南、宁波、苏州这边过来的),我们只是比别人早到这里而已。别的地区的文化可能跟上海本地有差异,我们也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换一种心态,可能你的眼中就换了另一个世界。
---by Sonne
200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