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走进熟人社交的误区——给新手助教的几个建议

小记:2018年3月24日,邹欣老师与北京的软工助教共同举办了茶话会活动,在本次茶话会上邹老师与助教们谈了许多话题,从助教的困惑到助教的成长,再到同学们自身的发展规划。茶话会持续将近3小时,大家相谈甚欢,茶话会结束后我有所感,故整合茶话会前自己准备的一些文稿,写成了此篇。

解答学生问题耗费了太多精力,助教该如何应对?

在来自北科电子学院的张旭升助教提出这个问题后,大家反响甚高,其实说实话,我也曾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隐含了很多假设条件,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对问题本身进行一些定义,通过分解来探索不同场景下的解决方案。

解答学生问题,这个短语有三个地方可以扩展含义:

  • 怎样的学生 —— 是认真思考的提问者,还是不过脑回路的伸手党?
  • 什么样的问题 —— 是基础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还是重复问题?
  • 通过何种方式解答 —— 是通过课程论坛,博客评论,班级群聊,还是好友私聊?

授伸手党以渔

如果新助教参与到的课程是大学课程改革第一站,那么他可能会遇到许多伸手党。面对一个问题,伸手党们不会想着主动搜索,而是期望通过其他人直接获得解决方案。这种现象可能源于同学们以前的成长环境,高中时有同桌,大学时有室友。每每有疑问时,他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向伙伴提问,提问者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种“有问必答”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其实是非常不利的,这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

作为助教,我们不仅仅是要解决同学们的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上让他们从问题中获得成长。就像邹老师在构建之法中提到的,理想的师生关系该是教练与学员的关系,而非保姆与婴儿的关系,助教与学生的关系同样适用。针对伸手党,不要直接授之以鱼,要授之以渔。而要想让他们主动学习,那就要推他们到不得不学习的境地。下面是几点具体的建议:

  • 延迟回复。在伸手党们提出问题后,不要立即响应。助教响应的速度越快,伸手党越容易养成惰性。所以要延迟回复,故意地晾他们一会,可能伸手党就会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了。
  • 不直接给出答案,但给出参考链接。期望伸手党们一步登天,变得积极主动思考也是不现实的。他们也是因为以前的环境习惯导致,而非故意为之。为了不挫败同学们对课程的好奇心,让他们保持积极提问的态度,也不可对伸手党一概不回复处之。回复是可以的,但不要直接给他们答案,助教可给一些参考链接,并针对相关的重点做一些提示。一段时间后,再去主动关心一下提问者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会让他们直接感受到来自助教的关怀,也就更容易接受助教的建议。
  • 约定好统一的答疑时间,其他时段不接受提问。就像健身房的教练一样,助教同样要区分好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在该答疑的时候,就专心答疑;有其他安排时,就专心做其他事。明确区分不同时段不仅对助教自身的时间管理有积极作用,它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种信号:答疑时间宝贵,要问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助教的时间充分可利用在有价值的问题上,助教不会被“烦杂的问题”所累,最后精疲力尽。

生活还要继续,不要再做 7 x 24小时开放的人肉搜索引擎啦!

问题分类

除了提问者有所区别外,同学们提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些同学是因为基础不扎实,因不懂题目用到的算法而问;有些同学是因为对布置的作业存疑而问;而有些水平较高的同学,可能会问出一些单凭助教本身较难解决的问题。助教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类别的基本判断,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个问题是否是对于作业细节的疑惑?是,检查作业是否存在漏洞并完善,如有改动则发布群公告通知所有同学;
  • 这个问题是否是关于工具使用的疑惑?是,找一些可靠的参考教程(如无,可由助教发布一个)附在作业最后,降低同学们使用工具的门槛;
  • 这个问题是否与作业本身无关但出现多次?是,记录为常用问题列表并发表博客,可参考模板刘伟康助教的博客
  • 这个问题是否已经超出助教能力范围?是,请到教学大群中寻求其他老师与助教的帮助。

避免私聊

在新学期伊始,许多助教都会进入班级群,在同学们热烈的欢迎下期望开始一段轰轰烈烈的助教生涯。此时伴随而来的会是无数的加好友请求。不同的同学加好友时怀着的目的不同,但不论他们是因为仰慕还是想咨询问题,我都不建议助教们加同学们为好友是否加好友其实代表着两种与同学们相处的模式:一种我们称之为陌生人社交,另一种则是熟人社交。

在陌生人社交的环境中,助教与学生的沟通只发生在他人可见的、公开的平台中,比如群聊、博客评论或课程论坛。而在熟人社交中,助教与学生的沟通是点对点的私聊。

为什么不建议助教们加同学们为好友呢,主要原因其实有以下三点:

  • 陌生人社交带来的压力是初等问题的过滤器。私聊时,助教于学生而言是哥们,是亲近的学长学姐,许多同学提问前并不会思考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显得幼稚”。但在公开场合发言就不一样了,这种场景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在会再三思索,组织好清晰的语言后提问。
  • 公开场合回答问题的效率更高,价值更大。相信各位助教也都体会过,这边刚私聊解决了A同学的问题,B同学可能就提出了一样的问题。在回答B同学的问题时往往就不太耐心了,重复的回答也是对助教精力的一种严重浪费。但如果同学们在群聊或论坛中提问,大家都能看到助教给出的解决方案,回答的效率更高。有些时候,水平较高的同学还会跟着提出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或者给出一些独特的解决思路。只有群里学习氛围良好,才能催生出有爱的集体,助教的职责所在是运营好学生群,而不是照顾好个别人
  • 陌生人社交更有利于助教严格执行评分的规定。陌生人社交的好处在于,助教无需顾忌人情世故,而变得铁面无私。没按时交作业就是没按时交,博客没写好就是没写好,该打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一旦进入熟人社交的误区,你的学生也是你的哥们,他求个情你还能不给面子嘛?助教在执行评分规定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情感偏向,这不利于我们严格执行评分规定。

可能会有助教产生疑惑:那我不加学生好友,是不是显得太冷漠了?不,你在学生博客中的每一句评论,在班级群中的每一句鼓励,都是对学生的正向激励。冷漠与否体现在你是否真正在关心学生的成长上,比如是否及时给学生博客以反馈,而非走形式的添加好友、谈天说地。

博客点评太占用时间,该怎么解决呢?

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博客的点评也是。许多助教在刚开始点评时新鲜感十足,每篇学生的博客都要认认真真地看完并给出详细的点评回复,一口气就是十几篇。当然,如果有精力能持续这样做也可以,但往年的实践情况告诉我们:这样做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更严重的是,连续十几篇的点评极有可能会让助教产生审美疲劳,渐渐地让他们对博客点评这件事产生抗拒,抗拒的心理又容易让点评任务堆积,造成恶性循环。

博客点评确实是一项“不亲身体验,不知其中滋味”的繁琐任务,要想做到持续而愉悦的点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下面是三点具体的建议,希望对各位助教有帮助:

  • 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精的点评更合适。 新助教刚开始点评博客时,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觉得只有自己认认真真对博客中所有的问题都给了反馈,一次来个大而全的点评才是尽到责任。其实,选择博客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做出反馈或提问,做小而精的点评对双方来说更合适。同学们其实最希望的是能受到老师的关注与看到老师的反馈,至于反馈内容是多是少,反而倒是其次了。在同学们看来,大而全小而美的差别其实不大。但小而精的点评能让助教关注到更多的同学,让同学们收到点评的平均时长缩短,有利于整个任务的推进。
  • 分而治之,抓住碎片化时间进行点评。 这个建议对于提升助教的点评愉悦感至关重要,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助教的点评体验:1. 不集中在某段时间内点评大量博客,不容易让助教审美疲劳;2. 充分利用闲时时间,不会对自己「学习/工作」等需要大段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形成干扰,也就不会让助教产生劳累感。
  • 点评与评分分离,碎片化点评,但集中式评分。 点评是助教针对学生作业的个性化发挥,需要仔细阅读同学们的博客内容,比较占用助教的精力与时间。而至于评分,在定好详细的评分规则后,助教参照规则即可快速得出学生博客的分数。同时,在小段集中时间内评分也利于保持助教前后评分标准的一致性。若评分时间跨度太大,容易导致前后评分存在偏差。最后,大家零碎时间都喜欢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点评。但在移动设备上使用Excel等软件记录学生成绩比较麻烦,目前博客园还尚未提供相关支持,故不推荐点评时评分。

在碎片化点评上,因为持续时间较长,我也总结了一些小经验,分享给各位助教:

  • 使用手机点评时,许多同学的皮肤样式没有针对移动端做优化,助教的阅读体验很差。实际上,许多浏览器(比如Safari、Chrome、UC等)都支持阅读模式,同学们的大部分博客都可以通过阅读模式来改善阅读体验,具体操作可以查找相关浏览器说明。但注意一点,在阅读模式下不会保留评论框,评论可以在阅读博客时在备忘录中写好,读完后恢复网页模式粘贴。
  • 碎片化时间不一定非得是在看手机时再去点评,在电脑端也同样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刚集中时间完成了一个大任务,休闲放松时就点开班级博客看看有没有新的零回复博客出现,争取消灭零回复。我习惯在中午、晚上刚吃完饭时点评。一次也不太多,大概3~4个博客左右,一般一次也就花15分钟左右。这样算下来一周可以点评30个博客。在初期时,助教一定要刻意养成点评的习惯,比如在点开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的时候,先想想:今天的点评目标完成了吗?

[ 未完待续,迭代改进!]

posted @ 2018-04-01 23:28  SivilTaram  阅读(1707)  评论(4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