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的背景:
互联网早期并没有一个通信标准,导致各厂商之间使用自己的私有技术来实现通信,从而影响了网络的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
 
 
在1984年正式提出OSI开放互联参考模型,定义了通信的基础标准,如今使用最广泛的TCP/IP协议就是基于OSI模型设计的(并不是具体的一种协议、应用,只是一种参考模型)
 
OSI的分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0
 
分层:模块化、标准化、流程化设计理念
 
带来的好处:减少复杂性、加速技术之间的兼容性、易于学习
每一个层次都是独立的, (如:工作在物理层的网卡的收发速率的改变,上层不需要变化)
但每一层都紧密相连 。    (如:工作在物理层的网卡出现故障,会导致上层都会收到影响  )
 
各层的作用:
0
1.物理层:实现最基本的底层数据传输(传输方式、传输标准)
 
2.数据链路层:定义数据的基本格式(数据如何在线缆上传输,如何标识该数据,如何防止数据错误)
 
3.网络层:IP编址和路由功能(定义三层编址,提供在不同网络中转发的能力)
 
4.传输层:定义了端到端通信 (端到端连接、端到端之间传输数据、传输数据的速度、可靠性)
 
5.会话层:控制一个应用程序/一对IP地址(一对不同的会话,QQ、微信……)
 
 6.表示层:定义数据的格式(定义数据的内容是图片JPG、视频AVI、文本TXT,压缩加密)
 
 7.应用层:定义了应用协议(HTTP、SNMP)
 
数据传输封装和解封装:
封装:由上层到下层的逐级封装
0
数据由应用层产生,逐渐的往下走,每经过一个层都封装报头“穿马甲“
 
解封装:由下层到上层的逐级解封装
0
每经过一层都会将报头解封装“卸马甲”,最终以原始的数据交付应用层
 
0
每层的数据报头的名词:
0
 
 
TCP/IP协议:
0
根据OSI参考模型进行简化
 
TCP/IP与OSI模型的对比关系
 
0
(三层和四层比较重要保留)
 
每一层对应的协议:
0
 
posted @ 2020-11-27 20:14  L丶银甲闪闪  阅读(1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