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问题的6W原则
有些问题被称为“大问题”,它们不像中学课本里的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复杂、困难得多,其中包含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内涵,往往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个人如何在股票市场上获利,怎样写好一篇文章,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怎样购房或购车等等。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叫做“事情”或者“事件”,如何处理它们、解决它们(即所谓“办事”),同样是“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的重要内容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吉卜林曾说:“我有六个诚实的仆人,它们教给了我一切。”吉卜林所说的“六个仆人”,其实指的就是“6W”,即“What(什么事)、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时间)、Who(什么人)、Why(为什么)、How(怎么办)”。任何一件事情、一个问题,都无法逃脱这六个“W”,如果弄通了这六个“W”,对于这件事情、这个问题,一个人才可以说得彻底、弄得明白。这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6W原则”。
1.What(什么事)。对于一件事情、一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其客观事实,即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回事。但要明白这一点,当然不那么容易,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学习,到底什么是学习呢?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学习,但要明白什么是学习,绝对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知道,学习和读书有关,但学习又不限于读书,它其实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生存技能和人生态度的改变。我们还说过:“学习乃是学习者发自内心地对学习说‘是’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通过他的外在行为的改变而表现出来。”这种说法也有其道理。
2.Where(什么地方)。要想真正地、深入地了解一件事、一个问题,光抽象地知道它“是什么”还不行,还要明了它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原因。比如,任何事情都是发生在物质空间中的,所以都有一个发生的“地方”或“地点”,而由于其“地方”或“地点”的特殊性,这件事情、这个问题的性质和处理方式也就会不一样。就学习来说,我们知道,学习不仅可以在教室里进行,而且可以在你所处的任何一个地方(如家庭和旅途)进行。但是,不同地点的学习,其形式和方法当然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大城市中的学习者和一个边远农村地区的学习者,其学习状态截然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3.When(什么时间)。除了空间因素,还有时间因素。这件事情、这个问题,是发生在哪个年代,是白天还是夜晚,是哪个时间段?因为时间的不同,一件事情、一个问题的性质可能就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时机”问题,我们现在则说“与时俱进”,就是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时间因素。在意识形态盛行的时代,将提前做某事叫“冒进”,将滞后做某事叫“右倾”,也是这个意思。就学习来说,即便是在19世纪,人们学习的媒体主要还是书籍,而到了当代,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已经成了学习须臾不可离开的媒体了。因此学习从手段到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才行。
4.Who(什么人)。任何事情必然都有人的参与,即便是一道数学题,也因为一个人想要弄懂它,它才成了一个难题。人是事情的主角,是问题解决的主体。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必然是不同的,因而必然使这件事情、这个问题带上强烈的个人特色。因此,要想真正地做到有效学习,了解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将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强调激活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5.Why(为什么)。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个问题产生了,那么其原因是什么呢?只有明了其原因,我们才能对它的性质具有更深刻、更切近本质的理解。比如,人为什么要学习?我们曾经说过,有两个原因:一是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二是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人是天生的学习型动物。而就一个具体的学习者来说,其学习的动因可能又是千差万别的,既有外在的因素(职业压力、家庭背景),又有内在的因素(个人兴趣、好奇心)等等;但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影响到他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效果。
6.How(怎么办)。当对上面的五个“W”明了之后,最后一个“W”就是“怎么办”的问题了。如果说上面的五个“W”统统是指向该事件、该问题的客观描述或者分析的话,那么这个“W”则是唯一指向该事件、该问题的未来设计和发展方向的,因此它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关键,而实际上,这里所要解决的无非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比如就学习来说,当一个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动因、学习环境和个人素质进行了充足的分析以后,就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了——是进入学校脱产学习,还是参加远程学习?是拜师学艺,还是关门自学?是追求一个文凭,还是着重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等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计划将决定着你的学习的成败以及效果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