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结构中,栈是一种可以实现“先进后出”(或者称为“后进先出”)的存储结构。进栈的顺序和出栈的顺序是相反的。在实际编程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使用数组的形式来实现栈,这种栈也称为静态栈;使用链表的形式来实现栈,这种栈也称为动态栈。
相对于栈的“先进后出”特性,堆则是一种经过排序的树形数据结构,常用来实现优先队列等。假设有一个集合 K={k0,k1,…,kn-1},把它的所有元素按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放在一个数组中,并且满足:
则称这个集合 K 为最小堆(或者最大堆)。
由此可见,堆是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其中,节点是从左到右填满的,并且最后一层的树叶都在最左边(即如果一个节点没有左儿子,那么它一定没有右儿子);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或者都大于)其子节点的值。
堆栈都是一种数据项按序排列的数据结构,只能在一端(称为栈顶(top))对数据项进行插入和删除。
堆:队列优先,先进先出(FIFO—firstinfirstout)。栈:先进后出(FILO—First-In/Last-Out)。
1、内存分配中的堆和栈
在 C 语言中,内存分配方式有如下三种形式:
1)从静态存储区域分配:它是由编译器自动分配和释放的,即内存在程序编译的时候就已经分配好,这块内存在程序的整个运行期间都存在,直到整个程序运行结束时才被释放,如全局变量与 static 变量。
2)在栈上分配:它也是由编译器自动分配和释放的,即在执行函数时,函数内局部变量的存储单元都可以在栈上创建,函数执行结束时这些存储单元将被自动释放。需要注意的是,栈内存分配运算内置于处理器的指令集中,它的运行效率一般很高,但是分配的内存容量有限。
3)从堆上分配:也被称为动态内存分配,它是由程序员手动完成申请和释放的。即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由程序员使用内存分配函数(如 malloc 函数,new)来申请任意多少的内存,使用完之后再由程序员自己负责使用内存释放函数(如 free 函数,delete)来释放内存。也就是说,动态内存的整个生存期是由程序员自己决定的,使用非常灵活。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堆上分配了内存空间,就必须及时释放它,否则将会导致运行的程序出现内存泄漏等错误。
内存中的栈区主要用于分配局部变量空间,处于相对较高的地址,其栈地址是向下增长的,即是最后入栈的地址最小;而堆区则主要用于分配程序员申请的内存空间,堆地址是向上增长的,即是最后的地址最大。
栈使用的是一级缓存,他们通常都是被调用时处于存储空间中,调用完毕立即释放。堆则是存放在二级缓存中,生命周期由虚拟机的垃圾回收算法来决定(并不是一旦成为孤儿对象就能被回收)。所以调用这些对象的速度要相对来得低一些。
1.1 内存分配中堆和栈的区别
1.1.1 分配与释放方式
栈内存是由编译器自动分配与释放的,它有两种分配方式: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
静态分配是由编译器自动完成的,如局部变量的分配(即在一个函数中声明一个 int 类型的变量i时,编译器就会自动开辟一块内存以存放变量 i)。与此同时,其生存周期也只在函数的运行过程中,在运行后就释放,并不可以再次访问。
动态分配由 alloca 函数进行分配,但是栈的动态分配与堆是不同的:它的动态分配是由编译器进行释放,无需任何手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用 alloca 函数可以实现栈内存的动态分配, 但alloca 函数的可移植性很差。
堆内存则不相同,它完全是由程序员手动申请与释放的,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由程序员使用内存分配函数(如 malloc 函数)来申请任意多少的内存,使用完再由程序员自己负责使用内存释放函数。
堆上的数据比栈上的危险,很容易造成内存泄漏的问题,对程序而言是致命的。
1.1.2 分配的碎片问题
对堆来说,频繁分配和释放(malloc / free)不同大小的堆空间势必会造成内存空间的不连续,从而造成大量碎片,导致程序效率降低;而对栈来讲,则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1.1.3 分配的效率
栈是机器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计算机会在底层对栈提供支持。分配专门的寄存器存放栈的地址,压栈出栈都有专门的执行指令,这就决定了栈的效率比较高。一般而言,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就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而堆则不同,它是由 C/C++ 函数库提供的,它的机制也相当复杂。为了分配一块堆内存,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节点,然后将该节点从空闲节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节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而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 delete 语句才能正确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节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很显然,堆的分配效率比栈要低得多。
1.1.4 申请的大小限制
由于操作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空闲内存地址(内存区域不连续)的,同时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进行的。因此,堆内存的申请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
而栈则不同,它是一块连续的内存区域,其地址的增长方向是向下进行的,向内存地址减小的方向增长。由此可见,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一般都是由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会提示溢出错误。由此可见,相对于堆,能够从栈中获得的空间相对较小。
1.1.5 存储的内容
对栈而言,一般用于存放函数的参数与局部变量等。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的)调用处的下一条指令(即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 C 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最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 static 变量是不入栈的)。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遵循“先进后出”(或者称为“后进先出”)的规则,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保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printf函数输出就是这个原理。
对堆而言,具体存储内容由程序员根据需要决定存储数据。
2、变量的存储位置和作用域
全局变量:从静态存储区域分配,其作用域是全局作用域,也就是整个程序的生命周期内都可以使用。与此同时,如果程序是由多个源文件构成的,那么全局变量只要在一个文件中定义,就可以在其他所有的文件中使用,但必须在其他文件中通过使用extern关键字来声明该全局变量。
全局静态变量:从静态存储区域分配,其生命周期也是与整个程序同在的,从程序开始到结束一直起作用。但是与全局变量不同的是,全局静态变量作用域只在定义它的一个源文件内,其他源文件不能使用。
局部变量:从栈上分配,其作用域只是在局部函数内,在定义该变量的函数内,只要出了该函数,该局部变量就不再起作用,该变量的生命周期也只是和该函数同在。
局部静态变量:从静态存储区域分配,其在第一次初始化后就一直存在直到程序结束,该变量的特点是其作用域只在定义它的函数内可见,出了该函数就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