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 学习笔记-004-幻有性空-般若学(上)

欢迎关注公众号

【本课提要】

般若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四个字:“幻、有、性、空”。其体系是建立在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上的,通过提示概念或者经验中存在的一些内在的矛盾,从而去否定 人具有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的能力。般若哲学建立起了两重真理观,强调宗教和世俗生活的这种对立,但是,也指出了这种对立的协调方式,就是著名的“真、俗”二谛。

做为佛教四大哲学体系里的第三个,是般若哲学。它是大乘佛教哲学两大支柱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唯识。

我们前面谈到的两个哲学体系,就是说一切有部的有部哲学和空宗哲学,那两支是小乘佛教哲学,小乘佛教的发端是原始佛教,或者说他们的基础理论是来自佛陀本人的。
image

大乘佛教的发端是部派佛教时期,是大众部发挥出来的佛教哲学体系。

般若哲学它的基本命题也是四个字,叫做“幻、有、性、空”。他们的体系是建立在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上的。通过提示概念或者经验中存在的一些内在的矛盾,从而去否定人具有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的能力。

怎么说呢,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看到谷子的种子可以发芽,发芽就长茎,长完茎就开花结穗,最后成为了谷子,那么种子、茎、花、谷子,是不一样的事物,所以“不一”就可以成立;但是,这些谷子、根、茎、叶、花,又同属于一个谷子所有,所以“不异”也可以成立。这就是说,两个相反的命题“不一”,“不异”可以同时成立,般若哲学的中观学派揭示了好几组这样的矛盾,这就是认识中的矛盾。但是,有矛盾就是虚妄,就是不真空,那么般若哲学进一步又推出了认识也是不真空的结论。
这种认识事物和推导事物的方法,是般若哲学在批判说一切有部的哲学体系中“法体恒有”这个概念中发展起来的。因为,说一切有部和我们普通人理解力是比较接近的,就是说他觉得概念的规定性是永恒的,而现实事务是无常和多变的,我们普通人就这么认为,一个定理是永恒的,而它处理的物理现象是多变和无常的。

image

那么问题就来了,用定义单一和薄弱的概念去把握现实中多变的事实,这事儿靠谱吗?般若哲学的回答是,坚决不靠谱。它认为,主观上概念过于单一了,就是概念的规定性过于单一了,它不可能象合同,一个概念几个概念一句话,它不能象一个合同文本一样,面面俱到,每个细节都给你解释了,但是客观世界上,你用一个单一的概念去解释和把握一个事情,这个事情的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啥情况都有,那这种对立是什么呢?就是主观和客观上的对立。其实这在真实世界里是一个必然现象,我们每天都会遇到。
但是般若哲学把这种对立极端化,认为这就是人的认识的缺陷,认为人的认识最终不能把握客观真理,可以说发现了概念和现实的这种矛盾,是般若哲学特别是中观学派的一大贡献,他揭露出人为概念单一化和凝固化这一问题,这在人类的认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说这是远远超越西方哲学的。所以说现在我们签定合同的时候会出现条款越来越细,文本越来越多,它的原始根源就在这里,就是概念无法覆盖事实发生的多样性。

对于人类传递概念而使用的这种语言,般若哲学也是火力全开,全方位批判,他们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是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真理的这种形式,就是说你甭想用语言来把握真理,是虚妄的,这也是后来密教,包括藏传佛教发展出来的手印、谈成、瑜伽、灌顶等等的理论基石,也就是语言既然不能把握真理了,那我们就换一种把握真理的形式。

般若哲学建立起了两重真理观,强调宗教和世俗生活的这种对立。但是他们也指出了这种对立的协调方式,就是著名的“真、俗”二谛,“真、俗”二谛在我们后面展开中观学派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的介绍。

【个人笔记】

一切有部的有部哲学和空宗哲学,那两支是小乘佛教哲学,小乘佛教的发端是原始佛教,或者说他们的基础理论是来自佛陀本人的。

大乘佛教的发端是部派佛教时期,是大众部发挥出来的佛教哲学体系。

般若哲学它的基本命题也是四个字,叫做“幻、有、性、空”。他们的体系是建立在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上的。通过提示概念或者经验中存在的一些内在的矛盾,从而去否定人具有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的能力,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是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真理的。

image

posted @ 2021-10-26 23:47  尚拙  阅读(55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