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件事 破解选择悖论的4种方法
犯上了轻度的选择恐惧症,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当需要在几个选项中做出决定的时候他会很恐慌,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选择恐惧症也是人性的一种,面对这种情况怎么破解?要知道选择恐惧症在用户中也普遍存在。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让用户作出自己满意的决策呢?
选择悖论指的选择范围太大导致的无所适从,无法做决定,干脆什么也不买的情况。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问年轻人,他们选择生活伴侣的标准是什么,他们会列出智慧、善良、风趣、好身材等,可在选择时果真考虑了这些标准吗?最后的选择标准都会浓缩成一个:好身材。选择范围越大会越不能保证作出完美的选择,从而导致选择后越没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满。选择悖论的结果直接导致“多即是少”。在进行移动App用户体验设计时,由于手机设备屏幕比较小,有些在PC适用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法,放在手机终端上之后并不一定适用。破解选择悖论的方法主要有4种,分别是做减法、具象法、分类法和从简入繁法。
1.做减法
为了做试验,一家超市第一天摆出了24种果子酱,顾客可以随意品尝并购买这些产品。试验第二天,超市只摆出6种。结果如何?第二天卖出的果子酱比第一天多10倍,为什么?因为品种很多时顾客无法做决定,于是干脆就什么也不买了。使用不同的产品重复进行这一试验,结果始终一样。
综合类电商(比如天猫、京东等)的App,由于品类庞大,是选择恐惧症暴发的集中地。是不是可以考虑让用户自定义设置品类,推荐的品类固定展示,剩下的品类当用户有需要的时候再选择性添加展示?在展示特定品类下的商品列表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精减展示,而不是全部展示?
很多人觉得精减少会降低收入,事实上恰恰相反。当保洁公司将26种不同的海飞丝减少到15种时,销售额反而上升了10%。这很好地诠释了“少即是多”。
2.具象法
为了让用户了解不同选择之间的区别,用户必须理解每一个选择所将带来的后果,而这些后果必须是可以十分清晰、具体地感受到的。就好像用户选择储蓄种类一样,一种情况是告诉用户选择某一种储蓄,10年之后的本息是多少;一种情况是提供储蓄种类而不告知用户10年后的本息,结果不难猜,选择前者的用户数量要大于后者,因为选择的结果比较具象,用户能感受得到。
设计移动App的用户体验时候,一般能显示图片就显示图片,因为文字缺乏想象空间,比较抽象,图片比较具象,一图抵千言,用户比较容易感受到选择的后果。当然有视频的话效果会更佳。具体使用什么方法主要看产品的实际情况,因为视频的效果更加立体,更有利于用户做出选择。
3.分类法
假设有如下两种情况:给用户看600本书,然后将它们分成10类;给用户看400本书,但是分成20类。从选择体验上来说,400本书分成20类要比600本书分成10类的更好一些。因为分类可以帮助用户分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从信息架构角度来说,600本书,10个分类,属于窄而深的信息架构;而400本书,20个分类,属于宽而浅的信息架构。相比较而言,用户选择的可能性,宽而浅要高于窄而深。总的来说,分类要比选择容易得多。
4.从简入繁法
从简入繁法指的是,先让用户做少一些的选择,然后做多一些的选择,最后让用户做最多的选择。比如,现在要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要做50个A类选择,5个B类选择,20个C类选择,同样的数量选择,我们有两种选择的次序,一种是50A>20C>5B,一种是5B>20C>50A。结果发现,顺序为50A>20C>5B的用户基本上都在选择默认的填写项,被选择淹没了,慢慢失去选择的价值;顺序为5B>20C>50A的用户基本上都在积极参与着,做出的选择更有价值一些。同样的内容或信息,只是改变了选择的顺序,导致选择产生的价值有明显差异。
产品经理每天都要做出很多的选择,每天都会面临很多选择的困扰,不仅是产品经理,产品也是如此,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如何让用户更加容易地作出选择,这是产品经理要仔细琢磨的,好在现在有了破解之法。
如何让用户更加容易地做出选择,主要的方法是做减法,少即是多;具象法,让选择的后果更加清晰,容易感知;分类法,宽而浅的信息架构,分类比选择要容易一些;从简入繁法,改变选择的顺序,从少到多。在产品实践中,有可能会综合采用几种或全部的方法,破解用户的选择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