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传-读书笔记1

《比尔·盖茨传》
由刘淑霞编著

◆ 第1章 出生在西雅图的天才少年
比尔·盖茨良好的读书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即使在成名后,比尔·盖茨在空闲时仍然很喜欢看书。而且每年比尔·盖茨都会为自己留出三周的时间专门用来思考,在这三周时间里,他会静下心来认真读上几十本书或者是研究报告等,边阅读边思考,他还会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注解或评论。即使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比尔·盖茨都能准确无误地回忆起他曾经读过的各种书籍和论文的内容、软件数据和商业记录。

“在童年时期,父母总是让我做一些当时我觉得毫无意义的事情,橄榄球、足球……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些活动培养了我的领导才能。”

他的小学同学曾经回忆说:“在学校时,比尔·盖茨总是充满了自信和强烈的好胜心,不管做什么事,总喜欢一鸣惊人,人们都觉得他将来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湖滨中学在西雅图是一所非常有名的私立学校。学校在教学方面很严谨,但教学的宗旨是鼓励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并不希望学生拘泥于一个固定模式中。这所学校有着超前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一所适合发挥学生潜能和特长的学校。学校对学生的入学要求也非常严格,要求学生至少在某些方面要有一定的超常素质或能力。

比尔·盖茨的父亲常常和一些法律界的名流在家里高谈阔论,这些人都有很高的学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并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对政治和工商界都有一定的了解,律师的工作让他们能接触到社会各个层面,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这让比尔·盖茨大大开拓了眼界,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计算机世界里,从而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来这家信息公司想用酬金一次性买断这个软件产品,但是这几个年轻人并不同意,他们要求以版权协议的方式来支付费用,也就是说这家公司今后每卖出一个这样的软件,他们就要从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提成。最终,公司同意付给他们销售利润的10%和1万美元的计算机上机费用。由于这个软件产品投放到市场后很受欢迎,在长期的经销中,他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

这个时候比尔·盖茨已经开始显示出他不凡的商业才能了,因为一个中学生居然能想到按照版权来收取利润分成,这种超前的经商意识实在让人感到吃惊。

后来,比尔·盖茨在其所著的书中写道:“对于迅速的失败我们应该接受,而不是逐渐缓慢地失败,最不能接受的是没有失败。如果一个人从不犯错误,那只能说明他们不够努力。”

就这样,盖茨在中学的时候就逐渐积累起技术经验和经商经验,这些都为日后创办微软公司作了充分准备。

正是由于湖滨中学开明的教育方法让比尔·盖茨踏上了计算机之路,为比尔·盖茨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后,在比尔·盖茨回忆起他的中学生活时,对学校能开办计算机课和家长们为他们筹集款项来支持学校计算机建设一事,表达了无限感激之情。

◆ 第2章 中途退学的哈佛大学高才生
盖茨知道对商业领域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迅速把握住市场出现的这些机会,就会让他人捷足先登,到时候就追悔莫及了。正是因为盖茨深深懂得这一道理,所以才能够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不放,即使在现实中面临困难也决不后退,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想办法给自己创造条件。

在那个时候谁想自己有台电脑就好像谁想拥有一艘核潜艇一样疯狂。后来他们曾经想开办一个计算机公司,自己来制造电脑。在1967年他们就曾经用编写程序赚的钱,买了一个芯片,两个人与另一个朋友,一起来制造电脑,可是经过一系列艰难实践,他们发现,他们在软件方面比硬件方面更有优势,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心都放在了开发软件方面。于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艾伦曾急切地对比尔·盖茨说:“我们现在就开始干吧!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应该赶快创办我们自己的计算机公司。否则我们就会失去这次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到时候,再想干就迟了,这将会让我们遗恨终生的。”

他们认为微型芯片越来越强大的功能,会让大型笨重的计算机被淘汰,计算机体型将会走向小型化,计算机硬件成本将会越来越低。而只要计算机变得廉价,使用它的人就会逐渐增多,那么那时它的上网费用也会降下来。计算机的各种新用途也将会被人们不断地开发出来,而决定计算机用途的关键因素,就是人们为它开发的各种不同功能的软件。那将会引发一场意义深远的技术革命。

他们很快就意识到牛郎星8800现在只是一个什么也做不了的机器,需要有人为它专门编写软件,才能运转起来,成为一件实用的工具。所以比尔·盖茨断定,很快就会有人为它编写出软件。盖茨认为他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参与到计算机革新的第一个阶段中来。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成为计算机潮流的领导者,而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为了能使产品被普通大众所接受,他给自己的产品定价为397美元。在计算机还属于普通老百姓难以奢望的产品的时代,这个价格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和反应,因为这标志着以前只有在科学家实验室和大公司中使用的一度极为稀缺的计算机开始走下神坛,进入到普通大众的家中,标志着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如果能够获得成功的话,自己的企业也将起死回生,重新发展起来。

所以罗伯茨凭借着他军人般的毅力,开始与英特尔公司进行艰难的谈判,凭借着他在计算机界的声望和地位,软硬兼施,硬是将芯片的价格降到75美元,终于使产品的成本降了下来。接着他和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制造微型计算机的工作中去。

所罗门正在为他们的杂志苦苦寻找计算机业内爆炸性的新闻。罗伯茨听到所罗门询问他是否有关于计算机方面的新闻时,高兴起来,因为这正是为自己的新产品作广告宣传的大好机会。他赶快把自己公司正在做的新机器和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所罗门,他对所罗门说:“快来看看吧!这将会成为计算机行业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听到罗伯茨的新动向后,敏感的职业神经让所罗门知道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劲爆的独家新闻。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能够充分抓住为罗伯茨公司开发软件的这一机会,是因为盖茨知道对商业领域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迅速把握住市场出现的这些机会,就会让他人捷足先登,到时候就追悔莫及了。正是因为盖茨深深懂得这一道理,所以他们才能够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不放,即使在现实中面临困难也决不后退,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想办法给自己创造条件。

得到罗伯茨的消息后,比尔·盖茨和艾伦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创办一家自己的新公司,独立出售自己的软件产品,以便让公司在这个领域做大做强。但是关键要看盖茨是否下定决心弃学经商。在盖茨还没下定决心之前,各自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敢于行动。盖茨认为,成功的人往往能够在自己对某件事情充满热忱的时候就立刻去做。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计划,但是他们却从来不去执行,只是躺在地上不动,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总是前怕狼后怕虎,他们不愿去冒险,也懒得去执行,这就是他们最终梦想破灭的原因。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很多机会,但是它们总是稍纵即逝,一旦你当时抓不住,就会永远失去它。成功属于那些敢于尝试、敢于行动的人。比尔·盖茨就是因为勇于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把握住了机遇,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 第3章 建立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有着个人的远见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他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抓住成功的机遇。

比尔·盖茨和艾伦也一同前往,他们和公司的几个工程师来到当地的计算机俱乐部或是大学校园等地进行计算机系统操作演示。他们边了解用户的反应边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整个宣传过程让比尔·盖茨受益匪浅,他们一方面了解了顾客的情况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学到了不少商品促销的知识和办法,积累了一定的商业经验。

1977年4月15日,在旧金山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博览会”。美国的众多计算机企业都纷纷到这里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尔·盖茨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了解计算机未来发展的机会。在这次展会中,有一个软件产品吸引了比尔·盖茨的注意,那就是由加里·基尔代尔博士推出的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这种操作系统更加便于使用者的操作。

因此,比尔·盖茨才对基尔代尔的操作系统非常关注。他知道个人计算机的腾飞主要依靠微处理器和计算机操作系统,抓住了它们就等于抓住了计算机行业的两大摇钱树。

比尔·盖茨对于产品的标准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经举过录像机制式之战的例子。

比尔·盖茨认为计算机产品也同样如此,要想战胜对手,一方面要实现技术的兼容性和标准化,从而有利于推广给消费者,便于大量生产,另一方面只要你的产品比对手再稍微优秀一点,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艾伦还把公司搬迁的事情告诉了盖茨的父母,让他们帮忙说服盖茨,艾伦甚至对比尔·盖茨说,如果不回到西雅图,他就要离开微软。比尔·盖茨了解艾伦是一个不求名利,只想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的人,所以经过认真考虑之后,盖茨第一次改变了自己的主意,决定将微软搬到西雅图去。

有人分析说基尔代尔是一位学者型的商人,对于过多的商业活动他从心底里感到抵触和厌恶。基尔代尔认为生活的幸福远远比商业的获胜更重要。显然,正是他的这种心态为比尔·盖茨创造了一次机会。

第一个协议2.5万美元加上第二个协议5万美元,微软公司一共花费7.5万美元就完全拥有了整个DOS系统。这成为了微软公司最便宜的一次交易。它的重大意义在于这套系统不仅为微软公司赚取了巨额的财富,还成就了微软公司的未来,为微软公司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而微软的成功则在于盖茨能够紧紧地抓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而且即使自身的条件不够,他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条件,决不会让自己错过任何机会。

终于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了IBM公司要求的工作,而微软在同IBM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IBM公司对产品严格的测试要求对微软以后工作的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鲍尔默是一个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很有幽默感的人,而且他还具有极强的社交能力——有着良好的口才,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演讲家。

1977年,鲍尔默从哈佛拿到了数学和经济学的双学位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斯坦福商学院学习工商管理。但是他没有马上去学校报到,而是决定先到社会上去锻炼一番,开拓一下自己的眼界。

1980年,微软公司已经成立了五年。虽然在这五年期间微软公司有了很大的发展,员工也越来越多,可是比尔·盖茨发现公司里的员工都是技术人才,不具备管理方面的天分,因而微软公司虽然已经有了数百万美元的资产,但是公司的管理还很混乱,而且没有十分正规的管理制度,甚至员工的责任分工也并不十分明确,这让微软陷入了一种特殊的困境。显然,比尔·盖茨迫切需要一个懂得管理的卓越人才——这时他想到了鲍尔默。因为鲍尔默拥有沉稳的性格和一流的领导才能及非比寻常的亲和力,而且他的语言具有强大的煽动力,总是能很好地凝聚团队的力量,是天生的领导人才。

盖茨答应了鲍尔默的要求,因为他急需鲍尔默这样的超级管理人才来做微软的大管家。于是,24岁的鲍尔默放弃了他在斯坦福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业,来到了比尔·盖茨身边,帮他排忧解难,使微软公司顺利地度过了管理混乱的困境,并开始了他在微软的传奇人生。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由于鲍尔默的职权界限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微软公司创业的这些员工都是以技术立身,而微软又靠技术创业,所以当他们看到一个不懂编制软件程序的人来管理他们时,心里并不服气。因此,鲍尔默的工作在初期受到了不小的阻力。不过,鲍尔默却以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雷厉风行的管理手段很快赢得了员工们的敬佩。

对微软公司而言,如果说比尔·盖茨是一个领导者,那么鲍尔默就是一个管理者;如果说比尔·盖茨是微软的国王,那么鲍尔默就是微软的首相。在微软,盖茨主要从事幕后工作,而鲍尔默总是代表微软出现在台前。盖茨认为自己的亲和力不够,而鲍尔默天生高昂的激情和他无人能敌的亲和力和领导力让他们能较好地互补,成为微软的黄金搭档。可以说,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和史蒂夫·鲍尔默是微软公司的三剑客,因为在他们出色的合作下,共同推动了微软的快速发展,让微软走向了辉煌,成就了微软公司的全球霸业。

鲍尔默说:“我选择员工的条件主要有四个,那就是工作勤奋、高智商、高情商、有较强的数学逻辑能力。”他解释道:“除了这些,员工是否有团队精神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品质。一个人的天赋决定着他能做什么,一个人的工作动力决定着他能做多少,而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则决定着他能够做多好。”对于经营诀窍,鲍尔默说:“这个经济大变革的新工业时代,不仅是高科技创新的时代,更是一个管理的时代。处在管理时代的领导者至少需要八个大脑。对我来说,经营微软,需要我的八个大脑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他还说:“不论谁对微软公司的发展有任何重要意见,都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我会读完所有人寄给我的每一封信,以防止任何有能力的人才被埋没。我鼓励我的每一个员工,让他们在工作中勤于思考,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使命和担当的角色,并且把每一次使命和任务都当做是对自己的挑战。”

比尔·盖茨总在寻找一个跟他有同样智商和渴望,但个性又不那么彰显的人,希望能和他一起分享自己的智慧和心灵,很显然这个人就是鲍尔默。”

比尔·盖茨的成功在于他能在创业的过程中选择能力与他互补的合伙人共同创业,这样他们可以互相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进而大大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通常一个公司是否有真正的实力,能否真正地兴旺发达起来,最主要的是看这个公司真正的人才有多少。比尔·盖茨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他能够吸引和聚集一大批社会精英来为微软服务。

◆ 第4章 创立独一无二的微软帝国
西蒙伊是在一个电脑大会上与比尔·盖茨见面的,交谈了五分钟后,西蒙伊就发现比尔·盖茨有着超越他人的战略思想,并预感自己若在微软工作将会大有作为,所以决定到微软工作。

在展览会展出后,莲花公司就接到了数百万美元的订单。在1983年年末,微软公司的菜单产品就被莲花公司的产品完全赶出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零售市场。而莲花公司的产品则几乎独霸市场,成为了当年美国的第一大软件公司。

1982年,康柏公司成立,当时康柏公司的创始人决定生产出一种与IBM兼容的可携带式个人计算机。在同年的11月,康柏公司就成功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携带式个人计算机,这台计算机重约14公斤,这便是最早的笔记本电脑的雏形。当时,它开创了移动计算机的新纪元,在一年之内就销售了五万多台。

为了能打赢这场已经落后的竞争战争,比尔·盖茨显示出了出色的商业头脑。他首先展开了一场宣传战——微软公司向外界散布消息说,微软公司也在开发类似于Visicorp公司的图形操作系统,在功能上比他们更具优势,让厂商和用户们耐心等待;另一方面他们召集微软内部的软件编写高手,让他们尽快开发出和Visicorp公司一样的图形操作系统。接下来的几个月,微软公司的程序员们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编写程序。1983年4月,他们终于做出了一个操作系统的雏形,命名为视窗操作系统。

比尔·盖茨为了能说服这些厂商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经常是苦口婆心,磨破了嘴皮子,有时甚至因为上火而起了满嘴的疱。而对于比尔·盖茨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麦格雷戈十分佩服。

这时曾经担任过化妆品公司的市场部副经理的罗兰·汉森也加入到了微软的营销队伍中。最初汉森并不打算接受微软的邀请,因为他对计算机行业并不感兴趣,可到了比尔·盖茨的办公室后,盖茨马上手舞足蹈地向汉森谈起对电脑行业的看法和预见,以及他们的销售模式,于是汉森有些动摇了。

盖茨接着问汉森:“那么为什么他们之间的价格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汉森说:“那是因为他们所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不同!”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请你来我们公司的原因了。因为在整个计算机行业,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如果微软能将它变为现实,那么我们的产品就可以超群出众了。”

为了能更好地宣传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决定展开两次产品发布会活动,以便让视窗系统和微软的品牌打入市场中去。

其实,纽约的发布会对于比尔·盖茨来说只是视窗产品营销活动的序幕。因为拉斯维加斯的计算机展销会才是微软营销的真正舞台。

作为美国最大的计算机行业的展销场所,拉斯维加斯计算机展销会是众多行家和消费者的云集地。为了让微软成为计算机行业熟知的品牌,比尔·盖茨为视窗操作系统营造了一场展销的盛会。而且,比尔·盖茨向营销部的所有人强调说,一定要把视窗操作系统的发布会重视起来,甚至特意强调这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于是,所有营销部的人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去了。

在人们到达拉斯维加斯计算机展销会上时会惊奇地发现,拉斯维加斯街道上的出租汽车都带有Microsoft Windows的标志,而且后座的车窗上还贴着微软公司的宣传画,甚至微软公司还想办法给拉斯维加斯的两万多家旅馆的枕套上都印上了Windows1.0的标志图案。

当人们来到计算机展销会上时,也会发现所有支持微软公司的硬件厂商们的展位上都有Windows的标志。展会上的每一个Windows标志都会有一个号码,在这些号码中会有两个相同的数字,如果谁能发现两个相同的数字号码就可以到微软的展位领取各种礼物和微软的宣传海报。

在参加拉斯维加斯的展会前,微软公司曾经在机场作过调查,发现只有10%的人听说过Windows。但是在一周后会展结束时,微软公司再次进行调查时发现90%的公众对微软和Windows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度。

可以说,正是盖茨对计算机发展的前景和未来有着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才使他能够提前为微软制订好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其实,这也是微软在技术方面能够领先于对手的原因。此外,当盖茨看到对手的产品比自己公司的产品更具有优势的时候,他并不气馁,而是能够迅速地调整公司的方向,抓住一切机会来超越对手,在必要的情况下他甚至不惜利用一些手段来打压对手。从比尔·盖茨同Visicorp公司展开的反击战中就可以看出,他有着惊人的市场应变能力。

比尔·盖茨的宣传策略使得微软一方面在舆论上抢占了市场,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转移了人们对竞争公司产品的关注度,使得自己的产品在还未推出市场前就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做了非常有效的广告;另一方面盖茨在本公司员工能力还不足的时候能够不断地给公司注入新鲜血液——当盖茨听到哪里有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后,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请他们加入微软,即使最初这些人才对微软并不感兴趣,比尔·盖茨也能放下身段亲自出马恳求对方加入公司。有人曾开玩笑说,不论比尔·盖茨需要的人才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他都可找到他,并且能够不惜一切代价地把这个人才弄进微软公司来为他服务。

比尔·盖茨能够成功,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对员工非常信任——他对每一个员工都能充分授权,对他们的工作不作任何限定,而且员工们有权对自己的工作作任何决定,同时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发展自己的才能。 微软对员工强调的通常是对结果负责,即微软会给每个员工都制定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而员工只需要为自己的目标负责即可。由于微软会根据员工最终能否完成目标来对员工进行奖励或惩罚,所以员工对工作有足够的热情和动力,能够不知疲倦地为公司工作。而且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这也是微软的产品能够始终保持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盖茨还非常注重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与企业各部门的员工交换意见,进而使微软能够及时地掌握市场的变化,不断改善不足之处,让微软的产品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在公司进行重大的策略调整时,比尔·盖茨除了征求管理层的意见外,还会通过电子邮件和公司员工进行沟通。在微软公司,无论身处什么职位的员工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发给比尔·盖茨或者公司的其他高层。这让微软上下层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得公司高层能够知道员工真实的想法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因此,在微软形成了一个个高效率的团队,为微软的发展服务,进而使得微软能够出色地战胜对手。

在微软公司上市公告公布以后,比尔·盖茨没有放弃这次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机会,他马上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专门为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作一些准备和推销工作,并开始在各大主要公司推销自己的股票。此外,比尔·盖茨还在10天内到世界不同的8个城市举行了推销会,而且和美国《财富》杂志签订了合同,让记者对微软公司的股票的上市情况进行追踪报道。

1990年5月22日,微软公司迎来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作品——Windows 3.0。比尔·盖茨花费了1000万美元对Windows 3.0进行广告宣传。当天微软公司在纽约中心庆祝视窗3.0的问世,并且通过卫星将庆祝大会的实况转发给美国其他7个城市的分会场,甚至当天微软在世界其他国家的12个城市也同时举行了Windows 3.0的产品发布会。

◆ 第5章 在全球缔造一个无可争议的盖茨时代
于是,微软通过先松后紧的战略方法,利用盗版消灭竞争对手,实现在中国垄断的目的,接着又在打击盗版活动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此一来,微软公司逐渐占领了中国的软件市场,并垄断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1994年,3月21日晚上,比尔·盖茨第一次踏上了中国这块古老但充满活力的土地。当时,比尔·盖茨虽然是以旅游度假的名义来到中国的,但实际上比尔·盖茨是想考察一下中国的市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中国的投资环境,探查一下中国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实力,以便为微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前作好准备。而其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与微软的大客户联络一下感情,为以后微软在中国的发展作好铺垫。

其中,新天地公司开发的中文之星就是当时中国用户公认的优秀软件。虽然中文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个人计算机技术在中国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是在中国人刚刚把市场培育起来的时候,就遭到了微软的吞并。由于过于分散的国内企业根本无法与国际软件巨头微软公司相抗衡,所以最终被微软抢占了市场。

比尔·盖茨为了能进入中国的市场,特意制订了良好的进攻战略,占领了中国的软件市场,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其实微软公司早在1992年就针对中国软件市场的不成熟、人们的版权意识薄弱、电脑普及率低等特点制订了放长线钓大鱼的营销策略。

首先他们采取了在中国设立微软培训中心的策略,并和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北京微软大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提高中国国内科技人员的软件应用水平和开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教会学员如何使用微软产品,学会解决在软件使用时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而培养出了一批对微软产品有兴趣的人员。其次,微软采取与国内的出版社和新闻媒体合作的策略,除了组织专栏为微软宣传产品之外,还推出了40多种微软中文图书,对微软进行宣传和介绍,进而为微软进入中国提前打好了市场基础。 在软件方面,微软公司不断和国内一些有实力的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汉化版软件产品,使微软的软件产品在中国本土化。当然,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国内用户的认同,成为微软公司的客户。微软通过对中国软件企业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和相关服务,支持合作伙伴开发应用软件,与国内企业进行强强联合,达到共同开拓中国软件市场的目的。 在营销方面,微软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阶段,对中国软件盗版猖獗的现象采取了纵容的态度。因为这样微软很快就能将和微软抗衡的产品消灭掉。例如当时在中国大多数的用户使用的都是金山公司WPS办公软件,但是在微软推出中文版的Office后,微软产品的易操作性和极好的用户界面使得国内用户纷纷抛弃WPS转而使用微软的办公软件产品。 盗版软件对微软来说虽然会有一定的利益损害,但是那时已经是财大粗气的微软对在中国初期能不能赚钱并不十分在意——微软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微软的技术和在日后占领中国的市场。而当时对于中国实力不强的软件公司来说根本无法抵挡盗版给公司带来的致命打击。所以,在微软进入中国的短短几年内,就迫使国内绝大部分的竞争对手退出了软件竞争市场,而微软则顺利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垄断者。 微软公司在成为操作系统的垄断者之后,开始在中国打击盗版,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盗版用户的法律责任。

在商业竞争上,比尔·盖茨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总是时刻提醒着下属,让他们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态度,要时刻了解对手的发展方向和他们的一切情况。而且,比尔·盖茨还经常在员工大会上反复强调:“不要因为现在我们占了上风,就以为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会让我们不思进取,最终导致我们被市场淘汰。所以,平时要多想想我们的竞争对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可以说,这也是微软成功占领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尔·盖茨认为,正是由于微软在个人计算机革命到来之际把握住了机遇,制订了正确的发展战略,通过开发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坚持计算机的兼容性开发,实现标准化,普及化,才使自己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并使微软公司因此得以发展壮大。

如果拥有信息高速公路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应用程序不仅会告诉你适合去哪家医院就诊,而且还可以进行电子挂号,甚至医院的计算机还能根据伤势来为你找到一个合适的医生。此外,医生还能通过服务器来检查你的医疗记录,对你的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而且医生还可以把你的X光片通过网络让专家进行及时检查,并记录到你个人的医疗记录中。而你则随时可以在家中倾听医院专家的评论和见解,查看自己的X光片。”

1996年比尔·盖茨将微软高达14亿的大部分研究经费都投入到了对互联网络的开发上,同时他将公司里数千名程序开发员转向开发有关网络的软件产品的行列。因此,微软公司在一年的时间内,就迅速实现了转型,开发出了新产品,并且通过免费赠送客户大量软件的形式进行了对微软产品的推销活动,而网景公司在营销这一方面明显落后于微软公司。

1995年8月24日比尔·盖茨推出Windows 95,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比尔·盖茨花费了3亿美元进行有史以来微软耗资最大的全球促销活动。在“视窗”正式推出的前几个月,比尔·盖茨找了大量的电脑方面的媒体杂志报刊和大众媒体对Windows 95进行大规模的介绍和报道。可以说,在这一段时间内不管你在美国的哪个地方,基本都可以看到比尔·盖茨和微软的形象广告——每天不管是打开电台还是电视,都可以听到微软的广告,甚至在纽约帝国大厦上也会亮起微软形象的广告霓虹灯。 为了让广告能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尔·盖茨花费1200万美元买下了当时红滚石乐队的一首流行歌曲作为微软广告的主题曲,在电台、电视台反复播放宣传。

在微软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微软Windows 95的推出。终于在1995年8月24日晚上,比尔·盖茨在西雅图微软总部举行了盛大的产品发布会——邀请了500多名记者和2000多名企业代表前来参加。在发布会上,比尔·盖茨向广大媒体和众人演示了Windows 95。全球有7万多人通过卫星转播可以观看到微软产品发布会的实况。在英国,他甚至还买断了当天的《泰晤士报》的报纸——报纸上全部都印上了微软的广告,然后免费发放给群众。

Windows 95和Windows 3.0相比有了更大的改进——它具有更强大更稳定的界面,增强了多媒体功能,更适应了人们的需要。在美国当天就销售出了30万套,在短短的四天内全球的销售量就突破了100万套,进而在全球掀起了抢购的热潮。紧接着,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 95的法文版和德文版,于是在法国和德国一下子就掀起了一股购买Windows 95的浪潮。到了年底,微软又在亚洲相继推出了中文版、日文版、韩文版和泰文版。这时微软设在世界各地的工厂都在以每周生产100万套的速度生产微软的软件光盘。到1995年年末时,根据统计,微软公司的Windows 95一共卖出了3000多万套。微软1995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了60亿美元,后来微软公司把Internet Explorer也整合到了操作系统中,进而使得微软战胜了竞争对手——网景公司。

为了能让Windows 95更适合于中国人使用,让它在中文字型和输入法方面有所改进,中国电子工业部和微软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双方达成了开发Windows 95中文版的合作意向。从此,微软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趋势便势不可挡了。

对于比尔·盖茨来说,最初微软的发展在于盖茨过人的洞察力、不怕失败、勇于冒险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但在后来的微软发展过程中,由于微软已经具有雄厚的实力和计算机操作市场的统治地位,所以微软在某些软件的研发落后于他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研发实力和出色的营销手段赢得竞争最后的胜利。

虽然为了开发数字电视软件,微软公司已经耗资数千万美元,而且经过了几百名程序员好几年的奋斗和开发,但仍然漏洞百出。以致微软公司的数字电视部经理曾经说这就像是让一个山村的人来养一个小孩一样难。直到1997年,微软终于开发出了一个成功的产品——电视机顶盒。由于微软公司企图让自己的产品成为技术标准,并且急于收取机顶盒的相关费用,使得美国电视巨头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及时抵制了微软产品,开发出了自己的新产品,使微软在机顶盒市场上并没有推广开来。

为了给机顶盒寻找其他的出路,比尔·盖茨决定到中国来推广这一技术产品。1999年3月10日,比尔·盖茨第七次来到中国,推销他的维纳斯计划。维纳斯就是机顶盒的名字。

上次个人电脑让微软占据了中国的市场,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软件行业才刚刚起步,无法与大公司抗争,另一方面是因为计算机的硬件产业也由美国人掌控。但这次情况则不同,中国国内的家电市场已经发展成熟,而且电视机顶盒的科技含量并不高,更何况,中国科学院软件研制中心所属的凯思软件集团一直默默地开发着中国自己的软件产品。经过改装后不仅完全可以安装在机顶盒中,而且在功能上并不比微软公司的维纳斯逊色。但是国内单一的企业不具备对抗微软巨头的实力,于是在国内计算机企业界和新闻界的一些热血人士的商议和呼吁下,在3月25日推出了一项“女娲计划”,联合起来对抗比尔·盖茨,有人甚至还撰稿著书来反对微软的霸权。

1990年,鲍尔默像往常一样负责微软公司的员工招聘工作。这天,他面试了一个叫梅琳达的姑娘。通过简历鲍尔默知道梅琳达毕业于杜克大学计算机系,而且她还攻读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应聘的是微软的销售部门。

梅琳达从杜克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希望找一份有关计算机营销和策划方面的工作。而当时适逢微软公司在进行一年一度的人才招聘工作,于是梅琳达就向微软寄了一份自己的简历,得到了面试机会。 顺利通过鲍尔默的面试后,梅琳达成功地成为了一名微软的工作人员。当时,22岁的梅琳达成为了被微软录用的最年轻的新人,而且她也是当时微软公司获得MBA学位的唯一女性。

在生活上比尔·盖茨虽然过得比较潦草,但是在事业上盖茨绝对是一个有远见、有头脑的人。

 

posted @ 2021-04-18 17:03  SanMaoSpace  阅读(83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