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你将有何收益
美国作家佛格森一段话: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前三个有关个人成功的习惯,可以大幅度提高你的自信。你将更能认清自己的本质、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以及个人独特的才敢与能耐。凡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就能产生自尊自重与自制力,并且内心平和。你会以内在的价值标准,而不是旁人的好恶或与别人比较的结果,来衡量自己。这时候,事情对错的尺度已无关乎是否会被他人发觉。
你还会意外发现,当你不再介意别人怎么看待你时,反而会去关心别人对他们自身、他们所处环境以及与你关系的看法。你不再让别人影响情绪,反而更能接受改变,因为你发现有一些恒久不变的内在本质,可以作为支柱。
美国开国初期政治思想家佩因:得之太容易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定合宜的价格

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
习惯一:主动积极(Be Proactive)
主动积极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主动积极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扬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恨别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觉、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所有事务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可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他的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之后,创造出一个文化。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针对要事而末,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顺位。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患不足的敌对式竞争。双赢即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非‘我’)。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资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流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间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了解彼此,甚至是称许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利基,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实践统合综效的人际关系和团队会扬弃敌对的态度(1+1=1/2),不以妥协为目标(1+1=1 1/2),也不仅止于合作(1+1=2),他们要的是创造式的合作(1+1=3 或更多)。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不断更新谈到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七习惯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知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径。对家庭而言,七习惯透过固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提供效能升级,就像建立传统,使家庭日新月异,既是一例。

情感帐户(Emotional Bank Account)
情感账户用作比喻人际关系中信任程度,如同银行里的账户,可供存款与提款。诸如知彼解己、做出并信守承诺、忠于不在场人士等行为,都能增高信任的程度;寡情薄义、食言而肥、在别人背后蜚短流长等等,都会减低、甚至瓦解关系中的信任感。

思维模式(Paradigm)
这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份地图,而非领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七个习惯——概论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对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亚里斯多德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话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我们相信习惯可以养成,也可以打破,但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无比的毅力。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想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若是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的改革,便难以实现目标。“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我们便可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习惯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能危害我们,关键看我们如何运用。不过,习惯或许一时有碍于达成目标,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宇宙万物各循轨道运行,彼此保持一定的秩序,毕竟也都有赖于引力的作用。所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习惯的庞大引力,就能使生活有重心、有秩序、有效率。

“习惯”的定义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三者的混合体。
知识是理论性的观点,指点我们“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愿则是“想做”,表示我们有付诸行动的愿望。要培养一种习惯,这三项要素缺一不可。
除非有心想改善人际关系,设法了解正确的接人待物之道,否则可能根本不“知道”必须聆听。即使知道了,也不见得明了该“如何”去倾听。但知道应该聆听,也懂得倾听的技巧,还远远不够,除非真想听、有这个意愿,否则依然无法养成习惯。因此习惯的培养需要这三个方面的配合。
前面曾提到,要提升自我必须先从思维着手。思维一旦改变,对外界的看法自然不同,而且又会回过头来影响自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我们应该从知识、技巧与意愿三个方面努力,突破旧有思维的束缚,使个人与人际关系都能更上一层楼。
改变习惯的过程可能很不好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但为追求一生的幸福与成功,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近利,也是值得的。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所换来的果实,将更为甜美。
成熟模式图:成长三阶段
所谓“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1>.依赖(dependence)期:围绕着“你”这个观念——你照顾我;你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事情若有差错,我便怪罪于你。
<2>.独立(independence)期:着眼于“我”懂得观念——我可以自立;我为自己负责;我可以自由选择。
<3>.互赖(interdependence)期:从“我们”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自主、合作、综合综效,共创伟大前程。
依赖心重的人,靠别人来完成愿望;独立自主的人,自己打天下;互赖的人,群策群力已达成功。
由此可见,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畅所欲为;心智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抽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感上独立的人能够肯定自我,不在乎外界的毁誉。
拥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人,能够事事主动积极,而非受制于人。这种境界的确值得追求,但并非圆满生活的终极目标。只重独立并不适于个人息息相关的现代生活。一个人若缺乏互赖观念,难以与人相处共事,充其量只能独善其身;永远无法成为出色的领袖或团队的一分子,也不会有美满的家庭、婚姻与团体生活。由此可知,个人无法离群索居,想要独立追求圆满人生,无异于缘木求鱼。
互赖是一个相当成熟进步的观念。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给自足,但也了解互助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情感上互赖的人,完全肯定自己的价值,但也承认需要爱、关怀以及付出。知识上互赖的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总而言之,一个互赖的人,能够与人分享内心真正的感受,做有意义的交流,也能共享别人的心得。
但在此必须强调,只有独立的人才能达到互赖的境界,依赖的人还不具备足够的条件。个人的成功一定先于公众的成功,就 如同播种、耕耘与收成,次序无法颠倒。就个人而言,则是先内省而后外显。真正的独立是培养良好互赖关系的基础,凭借此基础追求“公众的成功”(public victory)。

“有效性”的定义
本书介绍的七个习惯最合乎效能原则,且效果最为持久。它们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把握机会以及吸收最多的正确观念。
对“效能”(effectiveness)所下的定义是——“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P/PC balance)。伊索寓言中有则鹅生金蛋的故事,正足以说明这个常遭人忽视的原则。
这则故事是说,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变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无法满足它的需要,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了,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却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这则语言是效能观念一个很好的例证。一般人往往从金蛋的角度来衡量效率,也就是产品愈多,效能愈高。可是上面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效能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产出”(production)即金蛋,也就是你希望获得的结果;一是“产能”(production capability)即鹅,也就是你借以达到目标的资产或本领。
仅重视金蛋,无视鹅的人,结果会连产金蛋的资产本身都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可能养不活自己,更不用说鹅了。因此,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能。

个人的效能观
人类所都有的资产,基本上可分为人力、物力及财力三大类。
急功近利反而破坏珍贵的资产,同样也适用于金融资产。举例来说,本金与利息相当于产能与产出。如果为了改善生活而重用本金,利息收入就会减少,财产总值自然随之缩水,最后连起码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我们最宝贵的金融资产就是赚钱的本领。如果不能持续投资,增进自己的生产能力,发展的机会便会受到限制,只能停滞于现有的职位上,终日忙着揣摩上司的心意。不仅经济上受制于人,又担心职位不保,最后落得一事无成。
对人力资产而言,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因为物质与金融资产可为人所控制,人力资产则不能。

团体的效能观
任何正确原则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状况。
产出与产能的原则,在团体生活中如何运用呢?假使组织成员运用物质资产时,不尊重平衡的原则,便会降低效能,而且往往遗祸继任者。
再谈到人力资源。产量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对一个团队的人力资源——即顾客与员工——的运用更为重要。
有些公司强调顾客至上,却完全忽略为顾客服务的员工。我的建议是:“你希望员工如何对待客户,就如何对待员工。”因为你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也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形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才华智慧的大本营。重视人力资产的主管,应该把员工和顾客当作自愿工作者一般好好对待,因为他们确实是心甘情愿的奉献可贵的心智与忠诚。眼前的盈余固然重要,但却不应凌驾一切之上。
过分重视产出,会破坏健康、耗损机器、降低银行存款及危害人际关系但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人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满以为可以因此多活10年,但不知其实正在透支生命。又好像有些人,不断念书却从不从事生产,只知坐享别人的金蛋,永远不敢面对现实世界。
唯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困难的抉择,但这的确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或许,有时别人虽屈服在你的压力下,你的内心却仍感到空虚。这时候倒不如开诚布公,努力经营人际关系,反而能赢得信任与合作。产出与茶能平衡是有效性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灯塔,也是本书阐述的七个习惯的基础。

posted @ 2013-04-26 22:40  SanMaoSpace  阅读(6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