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opolis-Hastings algorithm
Metropolis-Hastings algorithm
1. 随机模拟的基本思想
假设我们有一个矩形区域\(R\),面积为\(S_0\)。在此区域中,有一个不规则区域\(M\),其面积\(S\)待求。
方法1:把不规则区域\(M\)划分为多个小的规则区域,由这些规则区域的面积总和\(S'\)近似。
方法2:抓一把黄豆,均匀铺在\(R\)中,再统计落在不规则区域\(M\)中的黄豆比例。该比例可近似\(\frac{S}{S_0}\)。
方法2采用的是抽样(采样)解决问题的思想,即随机模拟。
因此,随机模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实际复杂问题,转化为抽样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这非常灵活,也考验我们的创造力。
我们接下来的核心问题,是利用计算机可直接实现的均匀抽样,借助随机模拟的方法,实现满足特定概率分布\(p(x)\)的抽样。
2. 拒绝抽样
当我们的概率分布很简单时,如\([0,1]\)上的均匀分布,抽样是很好实现的。现成的随机算法非常多。
但是,对于其他更复杂的分布,如果我们还想借助简单的均匀随机抽样,就需要换换思路了。
例如上图中的\(p(z)\)(忽略波浪号),是较为复杂的概率密度函数。
我们先构造比较简单的、容易抽样的高斯分布\(q(z)\),乘一个常数\(k\),使之满足:
拒绝抽样的方法是:
-
对高斯分布的样本进行采样,得到一个\(z_0\),如图;
-
在\([0,kq(z_0)]\)上均匀采样,得到\(u_0\);
-
如果\(u_0 > p(z)\),就拒绝该采样结果;反之接受;
-
重复直到接受足够多的样本。
我们理解一下为什么拒绝抽样是可行的,这对我们之后运用随机模拟思想非常关键!
-
该简单分布与高斯分布的趋势大致相同,中间大两头小,因此取到中间的\(z\)的概率比较大;
-
通过\(u_0\)进一步筛选\(z\),\(p(z)\)较低时拒绝率较大,反之接受率较高,大致符合\(p(z)\)分布要求。
一句话,通过简单抽样和设置接受率,“强迫”结果趋于复杂分布。
这样,我们就通过简单的高斯分布采样,以及计算机可直接实现的均匀采样,间接实现了复杂的\(p(z)\)采样。
然而,在高维情况下,该方法的劣势很明显:
-
合适的简单分布\(q(z)\)很难找到。
-
合适的\(k\)值很难找到。
这两个问题会导致拒绝率极高,计算效率很低。其根本缺陷在于:样本之间是独立无关的。
3. Metropolis-Hastings抽样
3.1 引入思想
结合马氏链知识(参考信息论相关书籍),我们知道:
对于遍历的马尔可夫链,当其转移次数足够多时,将会进入稳态分布\(\pi (x)\),即各状态的出现概率趋于稳定。
进一步,假设变量\(\boldsymbol X\)所有可能的取值,构成某遍历马氏链的状态空间。
则无论从什么状态出发,只要转移步数足够大,该马氏链将趋于稳定,即逐渐开始依次输出符合\(p(x)\)分布的状态\(X_i\)。
这样,通过收集马氏链收敛后产生的\(X_i\),我们就得到了符合分布\(p(x)\)的样本。
此时稳态分布即\(\pi (x)=p(x)\)。
比如,我们希望抽样样本满足指数分布。此时,整数0到正无穷都是状态,但整数0的出现概率最大,随着数增大,出现概率越来越小。我们构造一个稳定输出服从指数分布状态的马氏链,则得到的样本服从指数分布。
这个绝妙的想法在1953年由Metropolis提出。为了研究粒子系统的平稳性质,Metropolis 考虑了物理学中常见的波尔兹曼分布的采样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马氏链的蒙特卡罗方法(Metropolis算法),并在最早的计算机上编程实现。
Metropolis 算法是首个普适的采样方法,并启发了一系列 MCMC方法,所以人们把它视为随机模拟技术腾飞的起点。 Metropolis的这篇论文被收录在《统计学中的重大突破》中, Metropolis算法也被选为二十世纪的十个最重要的算法之一。
我们接下来介绍的MH算法是Metropolis 算法的一个常用的改进变种。
由于马氏链的收敛性质主要由转移矩阵\(\boldsymbol P\)决定, 所以基于马氏链做采样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构造转移矩阵\(\boldsymbol P\),使平稳分布恰好是我们要的分布\(p(x)\)。
3.2 理论基础:细致平稳条件
定理——细致平稳条件:
若非周期马氏链的转移矩阵\(\boldsymbol P\)和分布\(\pi (x)\)满足:
则分布\(\pi (x)\)是马氏链的平稳分布。
证明:
这说明:
因此\(\pi (x)\)是平稳分布。
物理意义:
对于任意两个状态\(i,j\),从状态\(i\)流失到状态\(j\)的概率质量,等于反向流动的概率质量,因此是状态概率是稳定的。
3.3 M-H算法实现
假设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转移矩阵\(\boldsymbol Q\)。一般情况下,该转移矩阵不满足细致平稳条件:
我们引入接受率\(\alpha(i,j)\),满足:
其中:
-
\(P(i)\)是状态\(i\)出现的概率,是假设马氏链满足复杂分布时输出状态的概率。
-
\(\boldsymbol Q\)是初始转移概率矩阵,满足任意一个给定的简单分布,便于抽样即可。
显然,接受率最简单的构造方法是:
此时,细致平稳条件成立,该马氏链输出的状态满足稳态分布\(p(x)\)!
综上,有几个要点必须要理解,有助于我们编程实现:
-
我们引入接受率,使得该马氏链以转移概率\(\boldsymbol Q_{ij}\alpha(i,j)\)从状态\(i\)转移到状态\(j\)。
-
该转移概率的实现方式是:我们先按\(\boldsymbol Q_{ij}\)生成新状态,再按\(\alpha(i,j)\)的概率接受转移结果,乘积即为\(\boldsymbol Q_{ij}\alpha(i,j)\)转移概率。
-
一定要理解这个接受率!在拒绝抽样中,如果\(u_0 > p(z)\),我们会放弃抽样结果,不纳入最终的统计。正是因为如此,抽样才会逼近复杂分布。而这里的接受是“接受转移”,如果\(u>\alpha\),意味着\(t+1\)时刻状态和\(t\)时刻相同,并且应该纳入统计而不是放弃结果!!
-
由于状态出现概率和转移概率满足细致平稳条件,因此状态出现概率即稳态分布概率。长期转移后,我们会得到想要的抽样分布效果。
图解转移过程:
要注意的是,当马氏链处在状态\(i\)时,我们并不知道如何选择下一个状态\(j\)。
我们在这里采用抽样的方法,并借助接受率,“强迫”转移过程逼近理想的遍历马氏链转移过程。
算法描述如下:
-
初始化马氏链状态\(X_0=x_0\)
-
从\(t=0\)开始,重复以下步骤:
-
假设该\(t\)时刻状态为\(X_t=x_t\);
-
对\(Q_{x_t,x}\)抽样,随机得到一个状态\(x_{next}\);
-
在\([0,1]\)上均匀抽样,得到一个\(u\);
-
若\(u<\alpha(x_t,x_{next})=P(x_{next})\boldsymbol Q_{x_{next},x_t}\),则接受转移\(X_{t+1}=x_{next}\);
-
否则不转移,即\(X_{t+1}=x_t\)。
-
3.4 算法升级
如果\(\alpha(x_t,x_{next})\)太小,会导致转移很难发生,马氏链收敛过慢。
我们回到细致平稳条件:
我们希望在保持条件成立的前提下,使接受率尽量增大。
由于接受率的本质是概率,因此\(\alpha(i,j)\)和\(\alpha(j,i)\)中的较大者不应大于1。那么我们作下述改进即可:
解释:
-
如果\(\alpha(i,j)\)更大,那么应设为1。而第一项大于1,因此\(\alpha(i,j)=1\),结束。
-
如果\(\alpha(j,i)\)更大,那么为了等式成立,\(\alpha(i,j)\)必须等于buf。而buf\(<1\),得逞~
综上,我们得到了升级版算法:
3.5 仿真实验
仿真目标:
用标准正态分布模拟指数分布(\(\lambda=0.1, \mu=\frac{1}{\lambda}=10\))。
简化:
由于高斯分布是一个径向基函数(取值仅仅依赖于离原点距离的实值函数),因此该矩阵是转置对称的,\(\boldsymbol Q_{ij}\)=\(\boldsymbol Q_{ji}\)
代码实现:
function SamplefromExponential
clc;close all;clear;
% 随意设
data_size=100000; % 越大越准
start=1; % 非负即可
% 初始化
data=start;
index=1;
% 直接生成多个服从均值为10的指数分布的样本
data_dir=exprnd(10,[1,data_size]);
figure;
subplot(1,2,1)
histogram(data_dir,'BinWidth',1);
axis([0,100,0,data_size/10]);
% 随机模拟
while(index<data_size)
u=rand; % 均匀抽样
data_next=normrnd(data(index),1); % 简单分布为标准正态分布
buf=exppdf(data_next,10)/exppdf(data(index),10);
alpha=min(1,buf);
if u<alpha
data=[data data_next];
else
data=[data data(index)];
end
index = index+1;
end
subplot(1,2,2)
histogram(data,'BinWidth',1);
axis([0,100,0,data_size/10]);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