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个人浅谈

 

乐曲介绍:

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4, Op.27 No.2

又名《月光奏鸣曲》

作于1801年

《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

                                                                                                                                               ------------------百度百科。

作品欣赏地址 : 

http://music.163.com/playlist/2584469343/539620943/?userid=539620943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 ,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悲伤开始的悬崖。

一开始钢琴就把人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当你还来不及细听,它就让人处于一种忧郁的氛围之中。

莫名的安静,又莫名的感伤。

我以前总是把此类歌曲用于睡前音乐。

因为我觉得太安静了,好像一个人在深夜的小河旁边,静静地看着湖面,湖面的月亮随着水波的晃动而开始游荡。

持续地......持续地......

把人的思绪带到以前的回忆。

不得不说,当我没有经历过苦楚时,它仅仅是安静的音乐,即使会感到莫名地悲伤,但是我却毫无相关回忆。

就像读书一样,古典音乐也是需要一定的人生经历,才能和音乐产生情感的共鸣。

音乐本身是不含有情感的,赋予它情感的永远是人。

随着莫名的悲伤感,渐渐又回想起以前痛苦的经历。

似乎是太容易陷下去了,音乐戛然而止,开始了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小快板。两个悬崖之间的吊桥。

很轻快啦,很美很轻快。

 完全让人忘记了刚才是经历过怎样的回忆,都还没来得及想起到底是什么引起回忆,就突然被打断了。

很轻快,我到底该不该想起刚才的回忆呢?

没事,好好享受这一份短暂的欢快也是挺好的。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真正可以看到悲伤回忆的悬崖尽头。

疯狂,疯狂,疯狂。

快速,快速,快速。

激昂,激昂,激昂。

好似暴风雨一般席卷全身。

终于想起之前的悲伤回忆。

愤怒多于悲伤。

此时全身都被躁动和愤怒所笼罩。

使劲儿砸,恨不得把钢琴砸烂。

使劲儿弹,恨不得忘却一切悲伤。

也许,此时的贝多芬又想到了她,撕心裂肺地呐喊,为什么抛弃了他???

全身的劲儿猛砸钢琴,速度越来越快,恨不得弹起光速般的感觉。

心中极度不平静。

悲伤,痛苦,失望,愤怒,狂躁。所有的激情全部汇于指尖。

要失去所爱的狂躁。

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他毫无掩饰地驰骋在无尽的空间中。

永不停歇。

 

 

 

posted @ 2019-01-12 16:03  RomanticChopin  阅读(47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
Live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