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源码分析

概述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但不保证映射的顺序。
  底层使用数组实现,数组中每一项是个单向链表,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当链表长度大于一定阈值时,链表转换为红黑树,这样减少链表查询时间。
  HashMap在底层将key-value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这个整体就是一个Node对象。HashMap底层采用一个Node[]数组来保存所有的key-value对,当需要存储一个Node对象时,会根据key的hash算法来决定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在根据equals方法决定其在该数组位置上的链表中的存储位置;当需要取出一个Node时,也会根据key的hash算法找到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再根据equals方法从该位置上的链表中取出该Node。
  HashMap进行数组扩容需要重新计算扩容后每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很耗性能
  采用了Fail-Fast机制

loadFactor加载因子:哈希表在其容量自动增加之前可以达到多满的一种尺度

size的含义:size就是在该HashMap的实例中实际存储的元素的个数

threshold 扩容阀值:threshold = capacity * loadFactor,当size >= threshold的时候,那么就要考虑对数组的扩增了

容量变量:默认值为16,如果给定了初始容量,则会使用比此容量大的最小2的整数次幂,每次扩容时翻倍

源码分析

继承结构

Cloneable:能够使用Clone()方法,在HashMap中,实现的是浅层次拷贝,即对拷贝对象的改变会影响被拷贝的对象。

  Serializable:能够使之序列化,即可以将HashMap对象保存至本地,之后可以恢复状态。

类的属性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
    // 序列号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362498820763181265L;    
    // 默认的初始容量是16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最大容量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默认的填充因子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 当桶(bucket)上的结点数大于这个值时会转成红黑树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 当桶(bucket)上的结点数小于这个值时树转链表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 桶中结构转化为红黑树对应的table的最小大小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 存储元素的数组,总是2的幂次倍
    transient Node<k,v>[] table; 
    // 存放具体元素的集
    transient Set<map.entry<k,v>> entrySet;
    // 存放元素的个数,注意这个不等于数组的长度。
    transient int size;
    // 每次扩容和更改map结构的计数器
    transient int modCount;   
    // 临界值 当实际大小(容量*填充因子)超过临界值时,会进行扩容
    int threshold;
    // 填充因子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table、entrySet、loadFactor、threshold

构造方法

 public HashMap() {
        this(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 初始容量不能小于0,否则报错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 初始容量不能大于最大值,否则为最大值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填充因子不能小于或等于0,不能为非数字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 初始化填充因子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 初始化threshold大小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核心方法

put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table未初始化或者长度为0,进行扩容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 (n - 1) & hash 确定元素存放在哪个桶中,桶为空,新生成结点放入桶中(此时,这个结点是放在数组中)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桶中已经存在元素
    else {
        Node<K,V> e; K k;
        // 比较桶中第一个元素(数组中的结点)的hash值相等,key相等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将第一个元素赋值给e,用e来记录
                e = p;
        // hash值不相等,即key不相等;为红黑树结点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 放入树中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 为链表结点
        else {
            // 在链表最末插入结点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 到达链表的尾部
                if ((e = p.next) == null) {
                    // 在尾部插入新结点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结点数量达到阈值,转化为红黑树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 跳出循环
                    break;
                }
                // 判断链表中结点的key值与插入的元素的key值是否相等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相等,跳出循环
                    break;
                // 用于遍历桶中的链表,与前面的e = p.next组合,可以遍历链表
                p = e;
            }
        }
        // 表示在桶中找到key值、hash值与插入元素相等的结点
        if (e != null) { 
            // 记录e的value
            V oldValue = e.value;
            // onlyIfAbsent为false或者旧值为null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用新值替换旧值
                e.value = value;
            // 访问后回调
            afterNodeAccess(e);
            // 返回旧值
            return oldValue;
        }
    }
    // 结构性修改
    ++modCount;
    // 实际大小大于阈值则扩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 插入后回调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 判断当前桶是否为空,空的就需要初始化(resize 中会判断是否进行初始化)。
  • 根据当前 key 的 hashcode 定位到具体的桶中并判断是否为空,为空表明没有 Hash 冲突就直接在当前位置创建一个新桶即可。
  • 如果当前桶有值( Hash 冲突),那么就要比较当前桶中的 key、key 的 hashcode 与写入的 key 是否相等,相等就赋值给 e,在第 8 步的时候会统一进行赋值及返回。
  • 如果当前桶为红黑树,那就要按照红黑树的方式写入数据。
  • 如果是个链表,就需要将当前的 key、value 封装成一个新节点写入到当前桶的后面(形成链表)。
  • 接着判断当前链表的大小是否大于预设的阈值,大于时就要转换为红黑树。
  • 如果在遍历过程中找到 key 相同时直接退出遍历。
  • 如果 e != null 就相当于存在相同的 key,那就需要将值覆盖。
  • 最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扩容。2倍

  在上述代码中的第十行,HashMap根据 (n - 1) & hash 求出了元素在node数组的下标。这个操作非常精妙,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计算下标的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计算hashcode、高位运算和取模运算。
  首先,传进来的hash值是由put方法中的hash(key)产生的(上述第2行),我们来看一下hash()方法的源码: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这里通过key.hashCode()计算出key的哈希值,然后将哈希值h右移16位,再与原来的h做异或^运算——这一步是高位运算。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高位运算,那么hash值将是一个int型的32位数。而从2的-31次幂到2的31次幂之间,有将近几十亿的空间,如果我们的HashMap的table有这么长,内存早就爆了,所以哈希的分散到桶是根据hash的取模运算。但是这个散列值不能直接用来最终的取模运算,而需要先加入高位运算,将高16位和低16位的信息"融合"到一起,也称为"扰动函数"。这样才能保证hash值所有位的数值特征都保存下来而没有遗漏,从而使映射结果尽可能的松散。

最后,根据 n-1 做与操作的取模运算(和%是等价的)。这里也能看出为什么HashMap要限制table的长度为2的n次幂,因为这样,n-1可以保证二进制展示形式是(以16为例)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在做"与"操作时,就等同于截取hash二进制值得后四位数据作为下标。这里也可以看出"扰动函数"的重要性了,如果高位不参与运算,那么高16位的hash特征几乎永远得不到展现,发生hash碰撞的几率就会增大,从而影响性能。

get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 table已经初始化,长度大于0,根据hash寻找table中的项也不为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 桶中第一项(数组元素)相等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 桶中不止一个结点
        if ((e = first.next) != null) {
            // 为红黑树结点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 在红黑树中查找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 否则,在链表中查找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 首先将 key hash 之后取得所定位的桶。
  • 如果桶为空则直接返回 null 。
  • 否则判断桶的第一个位置(有可能是链表、红黑树)的 key 是否为查询的 key,是就直接返回 value。
  • 如果第一个不匹配,则判断它的下一个是红黑树还是链表。
  • 红黑树就按照树的查找方式返回值。
  • 不然就按照链表的方式遍历匹配返回值。

参考:https://www.jianshu.com/p/bbcf413b8332

posted @ 2019-08-27 19:31  南山的海风  阅读(1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