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笔记-计算机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

2.1 计算机网络协议

  2.1.1 计算机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设备间在相互通信时遵守的规则、标准和约定。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主机、路由器、交换机          等,也可认为是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2.1.2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要素:

    1)语法:用来说明信息格式。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用来说明PDU某些信息位组合的含义,标识通信双方可以理解的意思。

    3)同步(时序):通信双方能分辨出通信的开始于结束,那些动作先执行,那些动作后执行。

    语法定义怎么做,语义定义做什么,同步关系定义什么时候做。

  2.1.3 计算机协议的格式的格式:在计算机网络中采用协议数据单元(PDU)来描述网络协议,采用的是二进制语言表示。网络体系结        构中的每一层都有对应的PDU。PDU由控制部分(PCI)与数据部分(SDU)组成。

 

2.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定义: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以及网络协议的合集。

    接口: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处,又叫服务访问点。底层通过接口向高层提供服务。

  

  2.2.2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原则: 

    a)计算机设备以及端系统与通信子网的连接处,以及网络结点与结点之间的物理连接处应划分出一个层次,以实现物理连称      为物理层,位置在网络中各结点上。

     b)网络中相邻结点实现可靠传输的功能应划分为一层,称为数据链路层,位置在相邻结点上。

     c)源主机结点与目的主机结点实现网络传输的功能应划分为一层,称为网络层。位置在PDU传输路由经过的各个结点上,传输路由    从源主机结点、中间经过的结点,到目的主机的结点。

     d)源端结点到目的端结点,即两通信计算机设备间,为实现应用进程的可靠传输所提供的功能应划分为一个层次,称为运输层,    位置在端结点上。

     e)网络应用间的可靠传输可划分为一个层次,称为应用层,位置在端结点之上。

    目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5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设计思想。

 

  2.2.3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服务:

    1)两种形式的网络服务:

      在层次结构的网络体系中,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上层是服务用户,下层是服务提供者。下层为上层提供的额服务由3部分组      成:一是该层为上层提供的服务,二是该层的下面为该层提供的服务,三是通过对等协议与对等实体交互得到的服务。

      a)面向连接的服务:通信双方通信前先建立一条连接,通信结束再释放连接。其中包括三个阶段:连接建立,连接维持,连      接释放。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协议数据单元按照建立好的传输路径有序传输。

      b)无连接服务:通信双方在通信时不需要建立连接,一方想发送数据时,就发送PDU,PUD中携带完整的目的地址在网络中传      输,路由结点根据PDU中的目的地址选择合适的路由转发。由于PDU在网络中经过的路由不一定相同,因而发往同一目的地址的PDU      不一定会按顺序到达。

    2)服务原语:

      1)请求: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请求完成某项工作。

      2)指示: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指示用户做某件事。 

      3)响应: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作为对指示的响应。

      4)证实: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作为对请求的证实。

 

      

    2.2.4 网络协议层次接口和数据单元:

      同一层对等实体间交换信息的数据单元称为(n)PDU。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时,需要通过层次间的服务访问点(SAP),SAP      为逻辑接口。

      数据单元:

      1)服务数据单元SDU。

      2)协议控制单元PCI。

      3)接口控制信息ICI。

      4)接口数据单元IDU。

      5)协议数据单元PDU。

      IDU = SDU + ICI;PDU = SDU + PCI

      n+1层通过SAP将IDU传给n层实体,ICI是通过接口的必要信息,当越过接口后,ICI被丢弃,分离出SDU,加上n层的PCI组成         n层的PDU。

 

    2.2.5 对等协议的通信过程

      在发送端协议数据单元PDU经过从上层向下层的逐层封装,在最底层构成二进制比特流,通过传输介质,到达接收端,再经由      底层到顶层的逐层拆封,每一层去掉该层的协议头,此时相当于对等层理解对等层协议,即实现了对等层的通信。

   

 

    2.2.6 协议和服务的关系

      在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中,第n层的活动元素通常称为n层实体。具体的,实体指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通常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称为对等层,同一层实体称为对等实体。n层实现的服务为n+1层所用。

      网络服务与网络协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网络服务为上层提供一组原语操作,但未涉及操作如何完成。网络协议是通信      双方彼此遵循的规则与约定,用PDU给出具体的协议格式与描述。

      网络服务要靠协议来实现。对等层实现的服务功能由由协议描述,实体利用协议实现他们的服务定义,只要不改变提供给用      户的服务,实体可以任意改变他们的协议。协议是水平的,是控制对等实体的之间的通信规则。服务是垂直的,是下层通过SAP向      上层提供服务的。对服务用户来讲,只看到了服务而看不到下层的协议。

 

2.3 OSI参考模型

  2.3.1 OSI参考模型概述

    198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形成了OSI正式文件。OSI分为七层,模型本身并不是网络结构的全部内容,他并未确切描述用于    各层的协议和服务,仅告诉各层该做什么,提供了设计计算机网络时可以参考的一个框架。

     OSI的七个层次自顶而下依次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对应的协议数据单元分别为A-    报文、P-报文、S-报文、T-报文、分组、帧、位流。

    低三层统称为通信子网,高三层统称为资源子网。

   

   2.3.2 OSI参考模型结构

    OSI参考模型采用三级抽象: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协议规范。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要遵循的概念性框架,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实现标准。在OSI范围内,只有各种协议可以被实    现。

 

  2.3.3 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1.物理层

      物理层设计通信信道上的原始比特流,物理层协议4个特性描述与定义:

      1)机械特性,规定与通信传输介质连接的接口插头座的机械尺寸、针脚数目、排列。

      2)电气特性,规定用什么电压表示"0"、"1",一个比特持续多长时间,传输是否在两个方向进行,传输的距离。

      3)功能特性,规定没根信号线的作用,作用应唯一。

      4)规程特性,规定哪根信号线先动作,那根后,如何建立、释放连接。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PDU为帧,涉及相邻结点间的可靠传输,功能有链路管理、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

      成帧是对原始物理比特流进行界定,有四种成帧方法:字符计数、面向字符、面向位、物理违例。

    3.网络层

      网络层的PDU为分组,涉及源主机结点到目的主机结点间的可靠传输,网络层是通信子层的最高层,需要完成路由选择、网络      寻址、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网络互联。

    4.传输层

      运输层以及上层的PDU是报文,为了区分不同层次的报文,会在报文前加上相应层次的英文名首字母,如T-message,标识运      输层的报文。运输层承担着端结点之间的可靠信息传输,为高层提供可靠的运输连接,为高层屏蔽下面通信子网的差异。

      运输层需要解决跨越网络连接的建立与释放。对底层不可靠网络,建立运输连接时需要进行"三次握手",释放连接是,采        用"四次握手",确保数据不丢失。

    5.会话层

      会话层PDU为S-message,允许主机上的用户建立会话关系,再一次会话连接中可以有多个会话内容单元,提供会话同步。会      话层负责管理主机间的会话进程,包括建立、管理以及终止会话。会话层使用校验点可使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恢复数      据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6.表示层

      表示层PDU为P-message,表示层关心所传输的数据信息的格式定义,及信息的语法和语义描述。不同机器采用的编码与表示      方法不同,使用的数据结构也不同。表示层采用抽象的标准方法定义数据结构,并采用标准的编码形式。数据压缩、加密、解密      也是表示层提供的数据表示变换功能。

    7.应用层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PDU为A-message,是用户与网络的界面。应用层为特定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环境的手        段。因为用户要求的多样,这就要求应用层采用不同的应用协议去完成不同类型应用的要求,因此应用层是最复杂的一层。

 

2.4 TCP/IP协议

  2.4.1 TCP/IP协议特点:

    1)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协议簇,可免费使用,给出计算机网络结构层次和对等层网络协议描述。

    2)做到与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无关,也与特定网络硬件无关。

    3)做到与低层通信子网无关,低层网络可以是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无线网等。

    4)提供统一的网络逻辑地址,IP地址与计算机设备的物理网络接口对应,用于标识网络中的一个连接,使得异种计算机、异种计    算机网络互联成为可能。

    5)运输层协议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可以屏蔽通信子网的差异。

    6)应用层协议内容丰富。

 

  2.4.2 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

    TCP/IP协议结构为4个层次,自顶向下依次为:应用层(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    络接口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网络接口层:

    功能类似于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他表示物理网络的接口,网络接口层的责任是从主机或结点接收IP分组,并把它      们发送到指定的物理网络上。

    IP层:

    IP层包括五种协议:IP协议、ICMP协议、IGMP协议、ARP协议、RARP协议。

    IP层实现的主要功能:

      a)解决异构网络的互连问题。

      b)处理来自TCP层的报文段发送请求,将报文装入IP分组,填充分组头,选择发送路径,发送IP分组。

      c)对收到的IP分组进行处理,根据IP地址决定接收还是转发。

      d)为IP分组传输进行路由选择。

      e)网络寻址和网络互连。

      f)对网络中的流量进行控制,处理网络拥塞问题。

    TCP层:

    TCP层负责在应用间建立端到端的可靠通信,TCP层涉及到两个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应用层:

    包含所有高层协议,如虚拟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域名解析服务(DNS)、电子邮件协议(SMTP)和超文      本传输协议(HTTP)。

 

  2.4.3 TCP/IP与OSI的比较

    TCP/IP模型与OSI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可靠性的问题,OSI模型在所有各层都进行差错校验和处理。而TCP/IP仅在TCP层,即仅在    端到端进行差错控制。

    两者相似处:都是分层的协议,并且分层的功能基本相同。

    两者不同处:1)层次数目不同,OSI中的网络层可以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服务,而TCP/IP中的IP层仅有无连接的服务,OSI              是一个国际标准,而TCP/IP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2)OSI参考模型最大的贡献就是精确定义了三个主要概念:服务、协议和接口,而TCP在这三个概念上都没有明确区              分。

             3)OSI参考模型在发明前没有偏向任何协议,通用性良好,但设计者在协议方面没有太多经验,不知道把哪些功能                 放一层比较好。但TCP/IP模型相反,先出现协议,模型实际是对已有协议的描述,但此模型不适用与其他非TCP/IP               的协议栈。

             4)TCP/IP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多种异构网络的互连问题,并将网际协议IP作为单独一个重要层次。OSI模型期初                 只考虑了一种标准的公用数据网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联,后来OSI模型认识到IP协议的重要性,只好在网络层中划分               一个子层来完成类似TCP/IP模型中IP的功能。

    TCP/IP存在3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二是IP地址的位数需要扩充;三是不能很好的支持多媒体信息传输所需      要的服务质量。

    

2.5 分组交换、存储转发

  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一样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但解决了报文交换中的大数据报文传输的问题。分组交换限制了每次传输的数据块大小的上限,把大数据块划分为合理的小数据块,再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如源地址、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等),构成分组。网络结点根据控制信息把分组送到下一个结点,下一个结点收到分组后,暂时保存下来并排队等待传输,然后根据控制信息选择下一结点,直到达到目的地。

  分组交换优点

    1)无建立时延。不存在链路建立时延,用户可随时发送数据。

    2)线路利用率高。通信双方并不是占有一条固定链路,而是在不同时段一段一段的部分占有这条物理通路,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3)简化了存储管理。因为分组长度固定,所以缓冲区大小也固定,在交换结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

    4)加速传输。分组是逐个传输,可以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同时进行,减少了报文传输时间。另外,      传输一个分组所需要的缓冲区大小比一个报文小得多,因此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发送的几率要小得多。

     5)减少出错几率和重发数据量。因为分组短小,出错的几率必然减少,所以每次重发的数据量也大大减少,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      传输时延。

  分组交换缺点

    1)存在传输时延。尽管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传输时延少,但相对于电路交换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而且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      的处理能力。

    2)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每个数据块都要加上头信息,从而构成分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速率。

    3)当分组采用数据报服务时,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要对分组按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

 

 

 

 

posted @ 2018-07-19 08:29  Ragd0ll  阅读(166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