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基础】Gitlab的使用

文章目录

    • 1. 搭建Gitlab
      • 1.1 Gitlab介绍
      • 1.2 搭建Gitlab
    • 2. Gitlab的权限管理
      • 2.1 用户注册
      • 2.2 创建用户组
      • 2.3 为用户组添加用户
      • 2.4 为工程添加访问权限
    • 3. Gitlab的code review
    • 4. 团队知识管理
      • 4.1 是什么
      • 4.2 为什么
      • 4.3 怎么做

 

1. 搭建Gitlab

1.1 Gitlab介绍

GitLab是一个基于Ruby on Rails开发的开源版本管理系统,它提供了一个自托管的Git项目仓库,用户可以通过Web界面访问自己的公开或私人项目。GitLab的功能与Github相似,包括源代码浏览、缺陷管理和注释等。

此外,GitLab还提供了强大的团队管理功能,可以方便地管理团队成员对仓库的访问权限。它的用户界面设计使得浏览提交的版本变得非常容易,并且提供了一个文件历史库,方便用户查看文件的修改历史。

GitLab的这些特性使得它成为了许多公司进行版本管理的首选工具。无论是代码托管、版本控制,还是团队协作,GitLab都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满足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搭建Gitlab

搭建GitLab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服务器:首先,你需要一台运行Linux的服务器。GitLab支持多种Linux发行版,包括Ubuntu、Debian、CentOS和OpenSUSE等。你需要确保服务器有足够的硬件资源来运行GitLab,包括至少2GB的RAM和足够的硬盘空间。

  2. 安装依赖:在服务器上,你需要安装一些GitLab运行所需的依赖,包括curl、openssh-server和ca-certificates等。在Ubuntu上,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安装这些依赖: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curl openssh-server ca-certificates
    
  3. 添加GitLab包仓库:然后,你需要添加GitLab的包仓库到你的服务器。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添加GitLab的包仓库:

    curl https://packages.gitlab.com/install/repositories/gitlab/gitlab-ee/script.deb.sh | sudo bash
    

    注意:这个命令将会安装GitLab的企业版(EE)。如果你想安装社区版(CE),你需要将上述命令中的gitlab-ee替换为gitlab-ce

  4. 安装GitLab:添加完GitLab的包仓库后,你就可以安装GitLab了。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安装GitLab:

    sudo EXTERNAL_URL="http://your-domain.com" apt-get install gitlab-ee
    

    注意:你需要将your-domain.com替换为你的域名。如果你在上一步选择安装社区版,你需要将上述命令中的gitlab-ee替换为gitlab-ce

  5. 配置GitLab:安装完GitLab后,你需要进行一些初步的配置。你可以通过访问http://your-domain.com来打开GitLab的配置界面,然后按照提示进行配置。

  6. 启动GitLab:配置完GitLab后,你就可以启动GitLab了。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启动GitLab:

    sudo gitlab-ctl reconfigure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配置邮件服务、备份策略:

配置邮件服务

GitLab使用SMTP协议来发送邮件。你需要在GitLab的配置文件中设置SMTP服务器的信息。配置文件通常位于/etc/gitlab/gitlab.rb。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编辑配置文件:

sudo nano /etc/gitlab/gitlab.rb

然后,你需要在配置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

gitlab_rails['smtp_enable'] = true
gitlab_rails['smtp_address'] = "smtp.server.com"
gitlab_rails['smtp_port'] = 587
gitlab_rails['smtp_user_name'] = "smtp user"
gitlab_rails['smtp_password'] = "smtp password"
gitlab_rails['smtp_domain'] = "example.com"
gitlab_rails['smtp_authentication'] = "login"
gitlab_rails['smtp_enable_starttls_auto'] = true

注意:你需要将上述内容中的smtp.server.comsmtp usersmtp passwordexample.com替换为你的SMTP服务器的实际信息。

编辑完配置文件后,你需要运行以下命令来使配置生效:

sudo gitlab-ctl reconfigure

配置备份策略

GitLab提供了一个备份工具,可以用来备份GitLab的数据。你可以在配置文件中设置备份的频率和备份文件的保存位置。配置文件通常位于/etc/gitlab/gitlab.rb

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编辑配置文件:

sudo nano /etc/gitlab/gitlab.rb

然后,你需要在配置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

gitlab_rails['backup_path'] = "/var/opt/gitlab/backups"
gitlab_rails['backup_keep_time'] = 604800

上述配置将会将备份文件保存在/var/opt/gitlab/backups目录,并且保留7天的备份(604800秒)。

编辑完配置文件后,你需要运行以下命令来使配置生效:

sudo gitlab-ctl reconfigure

然后,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创建一个备份:

sudo gitlab-rake gitlab:backup:create

2. Gitlab的权限管理

GitLab的权限管理主要是通过用户角色和访问级别来实现的。在GitLab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个角色,每个项目都有一组访问级别。用户的角色决定了他们在GitLab中可以执行的操作,而访问级别则决定了用户可以访问哪些项目。

以下是GitLab中的用户角色:

  1. Guest:这是最低的权限级别,只能查看项目和下载代码,不能对代码进行修改。

  2. Reporter:除了拥有Guest的权限外,还可以创建问题和评论。

  3. Developer:除了拥有Reporter的权限外,还可以推送代码和创建合并请求。

  4. Maintainer:除了拥有Developer的权限外,还可以管理项目的设置、推送到保护分支、添加标签和删除项目。

  5. Owner:这是最高的权限级别,拥有所有的权限,包括添加成员和删除项目。

在项目中,你可以为每个成员分配一个访问级别。访问级别决定了成员可以在项目中执行的操作。例如,一个Developer级别的成员可以推送代码和创建合并请求,但不能管理项目的设置。

此外,GitLab还支持创建用户组和子组,这使得权限管理更加灵活和方便。你可以为整个组或子组分配一个访问级别,所有的成员将继承这个访问级别。

2.1 用户注册

如果我们不是Gitlab的用户,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成为Gitlab的用户:

  1. 通过指定的页面去注册
  2. 让Gitlab的管理员去添加

2.2 创建用户组

在GitLab中,用户可以创建用户组来管理一组用户。要创建一个用户组,你需要在GitLab的导航菜单中选择"Groups",然后点击"New group"按钮。在创建用户组的页面中,你需要提供一个组名和描述,然后点击"Create group"按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isibility Level(可见性级别):在GitLab中,可见性级别决定了用户组和工程对谁可见。有三种级别:

  • Private:只有该用户组的成员可以看到用户组下的所有工程。
  • Internal:用户组下的Internal工程对所有已经登录的用户可见,无论他们是否是该用户组的成员。
  • Public:用户组和Public工程对所有人可见,无论他们是否登录

Allowed to Create Projects(是否允许创建工程):这个设置决定了用户组的成员是否可以在用户组下创建新的工程。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GitLab通过引入角色来管理用户权限,如Guest、Developer、Maintainer等。每个角色都有一组预定义的权限,这些权限决定了用户在用户组和工程中可以执行的操作。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双因素认证):GitLab支持双因素认证,这是一种安全特性,要求用户在登录时提供两种形式的身份验证。一种形式通常是密码,另一种形式可以是通过手机应用生成的一次性密码。这增加了账户的安全性,因为攻击者需要同时获取这两种形式的身份验证才能登录账户。

2.3 为用户组添加用户

创建完用户组后,你可以将用户添加到这个组中。要添加用户,你需要在用户组的页面中选择"Members",然后点击"Invite member"按钮。在邀请成员的页面中,你需要输入用户的用户名或电子邮件地址,然后选择一个访问级别,最后点击"Invite"按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 为工程添加访问权限

在GitLab中,你可以为工程添加访问权限来控制用户对工程的访问。要添加访问权限,你需要在工程的页面中选择"Settings",然后选择"Members"。在成员页面中,你可以看到当前工程的所有成员和他们的访问级别。你可以点击"Invite member"按钮来添加新的成员,或者点击已有成员旁边的"Edit access"按钮来修改他们的访问级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Gitlab的code review

在GitLab中,代码审查主要通过合并请求(Merge Request)来进行。以下是它的详细步骤:

  1. 创建新的分支:首先,你需要为你的修改创建一个新的分支。这可以通过Git命令来完成,例如:

    git checkout -b my-feature-branch
    

    这将会创建一个名为my-feature-branch的新分支,并切换到这个分支。

  2. 进行修改:然后,你可以在这个分支上进行修改。你可以修改代码、添加新的文件或删除不需要的文件。当你对修改满意时,你可以提交这些修改,例如:

    git add .
    git commit -m "Add my new feature"
    
  3. 推送分支:提交完修改后,你需要将这个分支推送到GitLab,例如:

    git push origin my-feature-branch
    

    这将会将my-feature-branch分支推送到GitLab。

  4. 创建合并请求:推送完分支后,你需要在GitLab上创建一个合并请求。你可以在GitLab的页面上找到你的项目,然后点击"Merge Requests",然后点击"New Merge Request"。在创建合并请求的页面中,你需要选择你刚刚推送的分支作为源分支,选择你想要合并的分支(通常是mastermain)作为目标分支,然后填写合并请求的标题和描述,最后点击"Submit merge request"。

  5. 进行代码审查:创建完合并请求后,你的团队成员就可以对你的修改进行审查了。他们可以在合并请求的页面中查看你的修改,提出评论和建议。你可以回应他们的评论,进行必要的修改,并更新你的合并请求。

  6. 合并修改:当所有的审查者都满意你的修改时,你或者有权限的人可以点击"Merge"按钮来合并你的修改。这将会将你的修改合并到目标分支,并关闭合并请求。

在实际操作中,你可能还需要根据你的具体需求和团队的工作流程进行一些额外的步骤,例如进行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进行代码质量检查等。

4. 团队知识管理

4.1 是什么

团队知识管理是指在团队中收集、组织、共享和利用知识的过程。在GitLab中,团队知识管理主要通过Wiki、Issues和Merge Requests等功能来实现。

4.2 为什么

团队知识管理对于任何团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软件开发团队。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团队可以更好地共享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以及更好地协作。在GitLab中,团队知识管理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项目的背景和目标,更有效地协作,以及更容易地找到和利用已有的知识。

4.3 怎么做

在GitLab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团队知识管理:

  1. 使用Wiki:GitLab提供了一个内置的Wiki系统,你可以使用它来创建和分享文档。你可以在Wiki中记录项目的背景信息、设计决策、使用说明等。Wiki支持Markdown,所以你可以创建格式化的文档,并包含图片、链接和其他媒体。

  2. 使用Issues:你可以使用Issues来跟踪任务和问题。每个Issue都可以包含描述、评论和附件,所以你可以在其中记录和分享知识。你还可以使用标签来分类Issues,使得它们更容易被找到和理解。

  3. 使用Merge Requests:你可以使用Merge Requests来进行代码审查。在Merge Request的描述和评论中,你可以记录和分享关于代码的知识,例如为什么这样修改、如何测试等。

  4. 使用Snippets:你可以使用Snippets来分享代码片段。每个Snippet都可以包含描述和评论,所以你可以在其中记录和分享关于代码的知识。

 
posted @ 2023-11-15 15:38  R-Bear  阅读(12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