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自己,建博客
感觉从小到大自我介绍做了很多次吧,有到了新环境大家相互认识的,有自招之类的抱着强烈的求生欲,有私下简单介绍认识同龄人的......相比之下对我而言用写的比用说的介绍自己来得更轻松的吧。
要说自己的优势技能的话好像还真的没有,感觉自己属于各方面都比较平均的类型,没啥特长,只能说爱好是读书(仅限于小说)和打游戏了吧,学习方面可能得追溯到高中的化学了。最优势的感觉应该是自己心态好吧,心态一直比较积极,很少有焦虑感。
读书是从小喜欢的,小时候家长上班会把我带到单位的阅览室,所有小时候读了不少故事书吧,也就养成了看书的爱好。这和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脑,除了看动画片之外看童话和小说是童年不多的娱乐方式有关系吧。我爱看的书仅限于各类小说,武侠、推理、悬疑的经典还有现在的畅销书都读过一些。武侠类喜欢金庸,古龙的我感觉不太喜欢,只看过两本,推理喜欢东野圭吾。那种现在看起来很中二脑残的玄幻文学网络小说出名的我也读过不少,比如《诛仙》我就很喜欢。
学习方面只能说化学了,化学的话是因为奥赛出身了(其实失败了,没进省队),高中在竞赛班,只学了两年高考,有一年完全停课搞竞赛,最后结果也比较惨吧,经历了初赛,省选理论,省选实验,在最后一轮被刷的,回去学高考的时候离高考已经只剩7个月的时间了,属于我们班最晚回去补高考课的几个人之一了。然后竞赛获奖也没有用上,自招只拿了个保底,裸高考分已经够线了。大概是在高一高二学完了有机无机分析这几门大学课程,三师大,吉大,邢大本,北大,科大的教材都刷过几遍,并且把能见到的所有竞赛题全做过了一遍(一整个柜子都放不满的卷子),当时大家已经到了说书上的元素化合物的名字能说性状,说性状能猜无机化合物或者元素的名字的程度了(我们私下里有时候会相互考着玩),我们班学化学的人都有同样的经历,到现在留在脑子里的化学知识也基本没啥了,强行优势技能吧。
现状、经验和计划
怎么选择目前的专业的?离成为一个合格的 IT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上还差距哪些?
我入学的时候是没有具体专业的,大一结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专业就读,学校专业不多,选择也比较少吧,听专业介绍感觉还比较感兴趣就选了现在的专业。
离一个合格的IT毕业生的差距。这个问题感觉不是很好回答,因为不了解社会对一个IT毕业生的预期,只能说专业知识方面,偏重理论,做过的项目都是一些课程的个人和团队的大作业,有些专业课上过一段时间后印象不深了。技能和能力上欠缺的应该是自我管理能力,编程能力偏弱,对计算机偏底层的知识了解不多。
Skills | 目前的水平 | 想在课程结束后达到的水平 | 计划通过什么手段提高水平 |
---|---|---|---|
对编程的整体理解 | 3 | 4 | 在项目中学习的同时多了解一些计算机底层 |
程序理解 | 3 | 4 | 读别人的代码及花心思让自己的代码容易理解吧 |
架构设计,模块化设计,接口设计 | 1 | 4 | 对这方面了解较少,在课程和团队项目中留心去了解吧 |
效能分析和改进 | 3 | 4 | 在课程过程中去读一读代码优化的书 |
线程之间、进程之间、不同平台的进程之间 | 1 | 4 | 这个了解很少,只在数据库、并行计算等课程上有粗浅了解,需要自学或者遇到问题向别人请教 |
你为何要来上课并且认真参与
能上一门质量高的课是难得的机会吧,以前上过软工课,就感觉虽然累,做的东西也比较差,但是合作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认真参与的话就是本着对自己和团队负责的精神,希望能多学到一些东西。
你在大学中体验到了哪种师生关系,你希望这门课是什么师生关系?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你来说有些困难, 你会怎么样?
体验到的师生关系就是比较传统的师生关系吧,老师讲课我听课,老师讲课水平高就认真听课,平时不会缺作业,考前学的不是很认真的就自学突击一波。不懂的问题更愿意自己想或者和同学讨论,实在不会才会问老师,三年里问老师的次数屈指可数。
在工作中,我们要引用文献,参考别人的资料,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发, 这些活动和抄袭、剽窃的区别是什么?
我认为根本区别是出发点吧。抄袭剽窃和参考引用从出发点上就不一样,抄袭剽窃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省事,因为自己的利益相关不注明出处,参考引用是为了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或者加工,会明确的指出出处,必要时征得原作者同意。
几年后,你可以做学术研究、做软件项目、做其他专业的工作,做公务员,出国深造,回家继承家族企业...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努力方向, 你今天是怎么为将来准备的?
从实际一点的角度出发,家里条件一般,不读书没啥出路,找一个好的工作需要学历,就认真的读过这几年,拿到学历吧。从个人角度来讲,觉得学术研究相比其他行业更加安静一些,比较喜欢。另一方面就感觉毕业去当程序猿,参与软件行业也挺好,就是感觉目前国内的程序员累了点,容易英年早逝。不过还是希望趁着年轻能够多努力。当然做人还得给自己留条后路,打算这一两年间抽空考个教师资格证,以后混不下去了去找个初高中教书养老感觉也不错。
你在这门课的计划是什么?参考一些学校的教学(美国本科,中国软件工程本科1,美国大学软件专业),你对这个课程有什么期待?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课程?你想当助教么?
代码量: 我真的精确不到100行,没有统计过,只能给个大概感觉
语言 | 代码量 | 来源 |
---|---|---|
C | 6000 | 课程实验: C语言, 数据结构, 算法基础, 计算方法, |
C++ | 2000 | 软工课上个人作业和结对编程使用Opencv |
Python | 5000 | 允许用python的课程一般都用,用tkinter写过GUI,用pyplot画图,用numpy处理数据啥的 |
Matlab | 2000 | 课程实验: 通信原理, 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 |
Javascript | 2000 | 软工团队项目的前端,数据库课程作业的前端 |
PHP | 500 | 数据库课程作业的简单后端 |
距离为了有资格入职一流的软件公司/互联网/人工智能公司,需要的代码量肯定差的远了。
以我之前上软工的经验,每周起码要花20个小时以上,要不然读书加上编程作业都做不完,到了alpha或者beta版本临近发布的时候,基本上全天干活了,就感觉继续保持以前的时间吧。每周的代码量计划在500行高质量的代码吧(相对自己以前的代码而言,自己学到东西后写的代码,而不是机械劳动产生的代码)
首先是完成课堂的基本要求,能够按时提交个人和团队作业,锻炼项目能力,其次是能够有目的的读一些书,夯实一下基础,再次就是希望能在团队项目中交到一些朋友并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吧。打算能认真充实的度过这个课程,尽力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后希望能做出一个比较不错的软件,不要重蹈大二时经验不足,软件用来展示看着还凑合,但是没什么实用价值的覆辙了。
当助教是想当,但感觉理论课助教和实践课助教差别很大,需要对学生有实践方面更多的指导和支持,软工助教都是那种很厉害能带的动的,自己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会的技术少,希望自己以后能有当实践课助教的能力。
你现在的道路很多前人曾经走过,他们有什么经验教训?请从博客末尾的文章列表任选一些阅读,针对其中一篇发表感想。
通读这篇博客之后我觉得了解别人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的过往相互应证还是有收获的,我基本认同作者关于学习的几个观点
”第一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自学,第二是慢即是快,笨笨地做一遍题是学习的捷径;第三是知识理想主义,知识就是力量,而读书学知识能够消除蒙昧,掌握改变世界的力量,所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而作者大学期间极端自负,极度自卑心态的不断反复给我的认识是做人要坦诚,不会就是不会,没有必要追求所谓的优越感或者掩饰自己的缺点,给别人展现真实的自己就很好了。
作者的恒心是让我感觉很佩服的,他能在当时的条件下读英文书,还订下了读整个书架的计划真的很厉害,我读英文书一般都是读上几十页就半途而废了。我反思一下自己过去就是贪玩且恒心不足,半途而废的事情很多,真的应该学习作者那种钻研和积累的精神。作者的经历也非常励志,他的付出有了回报,感觉他真的是一个很有想法并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把想法付诸于实践。作者把他的成功归功到读书上,但从我的角度看是作者那种恒心和毅力,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让人敬佩。
提有质量的问题, 给认真的反馈
请快速阅读《构建之法》全书,发布随笔1篇,要求列出5个问题,可以是读后不理解的,或者读后反对的。注明是哪一章哪一节。要有观点、有证据或分析。字数不是直接的考核标准,但是要求篇幅长到能把观点表述清楚。
以我目前的经历经验和知识水平而言,我觉得本书写的很好,细品其中的内容都很有道理,当然道理都必定有其适用的场景,如果非得将书中的内容带入到不适用的场景中去反驳其"普适性",就形同鸡蛋里挑骨头了,为了作业而发问了。所有我只能带入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提一些问题。
问题一 微信 V.S. QQ 为什么是前者的胜利?
相关章节: 第12章 用户体验,第8章 需求分析
这个问题是我以前就有的,读到相关章节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会冒出来。我一直不清楚为什么微信会火到这种程度。我了解微信的一些故事,确实微信可以发语音和抢红包的功能让它赢得了很多用户。但凡是我问过的身边的同龄人,大家的反映都是微信根本没有QQ好用,还羡慕我们学校的教学群使用QQ群而非微信群。我们大多都是因为父母/老板/亲戚早一辈的人使用所有才被迫使用微信的。微信不支持多端消息同步,群管理功能比QQ简陋很多,尤其是群文件系统更是非常不好用,而QQ涵盖了微信所有的功能,办公版也有TIM,简单且数据和QQ互通,联系人之类的完全不用担心丢失,很难理解为什么微信能够比QQ为腾讯赢得更大的市场。
我自己觉得使用微信的体验很不好,而且上述痼疾常常被吐槽但是这么多版本的微信也没有去改变,觉得是不是一个软件如果火热达到了像微信这样垄断的地步,就能一定程度上不那么关注用户体验和很多用户的需求(我觉得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相当一部分用户对群文件和多端消息同步的需求是很强烈的),或者说我觉得微信的做法没有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关注用户体验,但依旧非常火。
问题二 杀手功能和辅助功能,Who is stronger?
相关章节 第8章 需求分析 8.5功能的定位和优先级
要把用户从竞争对手那里吸引过来,团队自己的产品要有一个差异化的焦点,在这个焦点上,我们的团队能做的比别人好10倍
我理解的是要把用户从竞争对手那里吸引过来不仅要有杀手功能,辅助功能也得和别人旗鼓相当,所以感觉实际上还是需要完全的超越,只不过超越的闪光点突出到了"杀手功能"上了。因为辅助功能往往要比杀手功能多得多,辅助功能对用户体验的贡献单个可能不够看,但是捆在一起肯定要超过杀手功能。尤其是现在软件同质化严重,杀手功能很容易被抄袭,我觉得反而像木桶效应一样,平均体验更好的软件让人感觉更舒服。
问题三 对于小创业团队的定位与合作
相关章节 第5章 团队和流程,第7章 MSF
这其实不算是问题。我觉得本书的内容可以增加一章或者一节关于小团队,或者小作坊的讲解或建议,因为我感觉大多数关于团队的内容讲解都是针对大团队,大公司的,比如第7章的MSF。而感觉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情况更像是几个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走投无路而且技术知识欠缺的落魄程序员,抱团开发一个不知道能不能用的小软件的情况,我觉得如果加一些初创团队的故事和对初创团队初期是如何组织团队工作就非常棒。
问题四 敏捷流程
相关章节 第6章 敏捷流程
以前上软工的时候邓老师也花了一整节课讲解关于敏捷流程的内容,我读了这本书里关于敏捷流程的一章感觉还是感觉价值观这种概念好抽象。我如果把书合上感觉敏捷流程好像就是把任务划分成小阶段,然后大家干活,开会,尽量简化流程,没有直观的感觉这和之前的流程有特别大的区别,好像感觉就是追求效率上的极致,是不是敏捷只是一种价值观,在瀑布模型的每个阶段也划分阶段,搞冲刺、例会,也能得到一个敏捷瀑布。
问题五 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对于小团队
相关章节 第16章 16.1.4 迷思之四: 创新者都是一马当先
大部分成功的创新者都不是先行者
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先行者具有先发优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可是往往成功的都是后发者。比如可怜的ofo,因被国内某市值极高且具有庞大的社交用户群体的公司抄袭而流失用户的各种游戏产品,等等。感觉给小的创新团队的生存空间很小,他们做出有价值的产品,如果不卖身给大公司就会被大公司模仿和挤垮,对于小公司小团队而言,拿到了先发优势依旧很被动。我觉得书中的例子例成功的也都是大公司(当然也可能是我对时代背景不太了解)
认真写反馈:为了改进教学,收集资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要求学生填写对课程的反馈, 你会怎么做?
我选 C. 认真按时填写, 我认为帮助改进教学也是作为学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