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鹏物联网UBOOT环境变量笔记

《2.uboot和系统移植-第9部分-2.9.uboot源码分析5-uboot的环境变量》

--------------------------------------------------------
欢迎访问《朱老师物联网大讲堂》官方网站
www.zhulaoshi.org
以获取本课程更多信息
--------------------------------------------------------
第一部分、章节目录
2.9.1.uboot的环境变量基础
2.9.2.环境变量相关命令源码解析1
2.9.3.环境变量相关命令源码解析2
2.9.4.环境变量相关命令源码解析3
2.9.5.uboot内部获取环境变量


第二部分、章节介绍
2.9.1.uboot的环境变量基础
本节总结和回顾之前零星讲过的uboot的环境变量相关的基础知识。
2.9.2.环境变量相关命令源码解析1
本节分析printenv命令的实现代码,目的是通过分析让大家对uboot中环境变量的管理和保存方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9.3.环境变量相关命令源码解析2
本节分析setenv命令的实现代码,让大家认识到环境变量在内存中的设置方法。
2.9.4.环境变量相关命令源码解析3
本节分析saveenv命令的实现代码,让大家认识到环境变量在SD卡中的保存方法。
2.9.5.uboot内部获取环境变量
本节分析getenv函数,uboot自身使用该函数来获取各环境变量的值。

第三部分、随堂记录
2.9.1.uboot的环境变量基础
2.9.1.1、环境变量的作用
(1)让我们可以不用修改uboot的源代码,而是通过修改环境变量来影响uboot运行时的一些数据和特性。譬如说通过修改bootdelay环境变量就可以更改系统开机自动启动时倒数的秒数。

2.9.1.2、环境变量的优先级
(1)uboot代码当中有一个值,环境变量中也有一个值。uboot程序实际运行时规则是:如果环境变量为空则使用代码中的值;如果环境变量不为空则优先使用环境变量对应的值。
(2)譬如machid(机器码)。uboot中在x210_sd.h中定义了一个机器码2456,写死在程序中的不能更改。如果要修改uboot中配置的机器码,可以修改x210_sd.h中的机器码,但是修改源代码后需要重新编译烧录,很麻烦;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环境变量machid。set machid 0x998类似这样,有了machid环境变量后,系统启动时会优先使用machid对应的环境变量,这就是优先级问题。

2.9.1.3、环境变量在uboot中工作方式
(1)默认环境变量,在uboot/common/env_common.c中default_environment,这东西本质是一个字符数组,大小为CFG_ENV_SIZE(16kb),里面内容就是很多个环境变量连续分布组成的,每个环境变量最末端以'\0'结束。

(2)SD卡中环境变量分区,在uboot的raw分区中。SD卡中其实就是给了个分区,专门用来存储而已。存储时其实是把DDR中的环境变量整体的写入SD卡中分区里。所以当我们saveenv时其实整个所有的环境变量都被保存了一遍,而不是只保存更改了的。
(3)DDR中环境变量,在default_environment中,实质是字符数组。在uboot中其实是一个全局变量,链接时在数据段,重定位时default_environment就被重定位到DDR中一个内存地址处了。这个地址处这个全局字符数组就是我们uboot运行时的DDR中的环境变量了。

总结:刚烧录的系统中环境变量分区是空白的,uboot第一次运行时加载的是uboot代码中自带的一份环境变量,叫默认环境变量。我们在saveenv时DDR中的环境变量会被更新到SD卡中的环境变量中,就可以被保存下来,下次开机会在环境变量relocate时会SD卡中的环境变量会被加载到DDR中去。

default_environment中的内容虽然被uboot源代码初始化为一定的值(这个值就是我们的默认环境变量),但是在uboot启动的第二阶段,env_relocate时代码会去判断SD卡中的env分区的crc是否通过。如果crc校验通过说明SD卡中有正确的环境变量存储,则relocate函数会从SD卡中读取环境变量来覆盖default_environment字符数组,从而每次开机可以保持上一次更改过的环境变量。


2.9.2.环境变量相关命令源码解析1
2.9.2.1、printenv
(1)找到printenv命令所对应的函数。通过printenv的help可以看出,这个命令有2种使用方法。第一种直接使用不加参数则打印所有的环境变量;第二种是printenv name则只打印出name这个环境变量的值。
(2)分析do_printenv函数。
(3)do_printenv函数首先区分argc=1还是不等于1的情况,若argc=1那么就循环打印所有的环境变量出来;如果argc不等于1,则后面的参数就是要打印的环境变量,给哪个就打印哪个。
(4)argc=1时用双重for循环来依次处理所有的环境变量的打印。第一重for循环就是处理各个环境变量。所以有多少个环境变量则第一重就执行循环多少圈。
(5)这个函数要看懂,首先要明白整个环境变量在内存中如何存储的问题。
(6)关键点:第一要明白环境变量在内存中存储的方式;第二要C语言处理字符串的功底要好。


2.9.3.环境变量相关命令源码解析2
2.9.3.1、setenv
(1)命令定义和对应的函数在uboot/common/cmd_nvedit.c中,对应的函数为do_setenv。
(2)setenv的思路就是:先去DDR中的环境变量处寻找原来有没有这个环境变量,如果原来就有则需要覆盖原来的环境变量,如果原来没有则在最后新增一个环境变量即可。
第1步:遍历DDR中环境变量的数组,找到原来就有的那个环境变量对应的地址。168-174行。
第2步:擦除原来的环境变量,259-265行
第3步:写入新的环境变量,266-273行。
(3)本来setenv做完上面的就完了,但是还要考虑一些附加的问题。
问题一:环境变量太多超出DDR中的字符数组,溢出的解决方法。
问题二:有些环境变量如baudrate、ipaddr等,在gd中有对应的全局变量。这种环境变量在set更新的时候要同时去更新对应的全局变量,否则就会出现在本次运行中环境变量和全局变量不一致的情况。


2.9.4.环境变量相关命令源码解析2
2.9.4.1、saveenv
(1)在uboot/common/cmd_nvedit.c中,对应函数为do_saveenv
(2)从uboot实际执行saveenv命令的输出,和x210_sd.h中的配置(#define CFG_ENV_IS_IN_AUTO)可以分析出:我们实际使用的是env_auto.c中相关的内容。没有一种芯片叫auto的,env_auto.c中是使用宏定义的方式去条件编译了各种常见的flash芯片(如movinand、norflash、nand等)。然后在程序中读取INF_REG(OMpin内部对应的寄存器)从而知道我们的启动介质,然后调用这种启动介质对应的操作函数来操作。
(3)do_saveenv内部调用env_auto.c中的saveenv函数来执行实际的环境变量保存操作。
(4)寄存器地址:E010F000+0C=E010_F00C,含义是用户自定义数据。我们在start.S中判断启动介质后将#BOOT_MMCSD(就是3,定义在x210_sd.h)写入了这个寄存器,所以这里读出的肯定是3,经过判断就是movinand。所以实际执行的函数是:saveenv_movinand
(5)真正执行保存环境变量操作的是:cpu/s5pc11x/movi.c中的movi_write_env函数,这个函数肯定是写sd卡,将DDR中的环境变量数组(其实就是default_environment这个数组,大小16kb,刚好32个扇区)写入iNand中的ENV分区中。
(6)raw_area_control是uboot中规划iNnad/SD卡的原始分区表,这个里面记录了我们对iNand的分区,env分区也在这里,下标是2.追到这一层就够了,再里面就是调用驱动部分的写SD卡/iNand的底层函数了。


2.9.5.uboot内部获取环境变量
2.9.5.1、getenv
(1)应该是不可重入的。
(2)实现方式就是去遍历default_environment数组,挨个拿出所有的环境变量比对name,找到相等的直接返回这个环境变量的首地址即可。

2.9.5.2、getenv_r
(1)可重入版本。(可自行搜索补充可重入函数的概念)
(2)getenv函数是直接返回这个找到的环境变量在DDR中环境变量处的地址,而getenv_r函数的做法是找到了DDR中环境变量地址后,将这个环境变量复制一份到提供的buf中,而不动原来DDR中环境变量。
所以差别就是:getenv中返回的地址只能读不能随便乱写,而getenv_r中返回的环境变量是在自己提供的buf中,是可以随便改写加工的。
2.9.5.3、总结
(1)功能是一样的,但是可重入版本会比较安全一些,建议使用。
(2)有关于环境变量的所有操作,主要理解了环境变量在DDR中的存储方法,理解了环境变量和gd全局变量的关联和优先级,理解了环境变量在存储介质中的存储方式(专用raw分区),整个环境变量相关的都清楚了。

 

posted @ 2017-02-16 23:09  SongPF  阅读(53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