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原创】由“空穴来风”说到读书方法
来源:解放军报 2009-06-13 作者不详
“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的使用,这些年有了完全相反的两种情况:一是表示“事出有因”,一是表示“事出无因”。最近一家报纸登出《常用错字、词示例》一文,其中肯定了后一种用法。全文不长,照引如下:
对“空穴来风”,有的词典解释为有根据、事出有因;有的则说是表示子虚乌有、没有根据;有的词典干脆把两种相反的解释一并列出。《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编辑组通过对《人民日报》十几年来使用这个成语的实例分析,发现当代使用“空穴来风”表示“事出有因”的还未遇到,因此只取了“没有根据”这一个义项。
我觉得,辨明这个成语用法的正误还不是主要的,由这段引文透露出来的读书方法却值得注意。
一个成语如何使用,先要弄明白这个成语的出处,看最先提出它的那个古人如何使用,发明权是人家的,知识产权归人家所有。后来的人如何使用,今天的辞书如何释义,那都是后来的事,是流不是源,是标不是本。读书明义,应该学会溯源求本。逐流与扬标,往往会把本意弄拧。
“空穴来风”,语出宋玉的《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宋玉听老师屈原说,枳树(枳)弯曲(句),招引鸟儿来筑巢。空的洞穴,引来了风。白居易准确地使用了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这句成语的本义,是指“事出有因”,“空穴”与“来风”是一因一果。
成语和汉字一样,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有的也会引申,引申义与本义不会完全相同。还有个别词语,由于古人用错了,后人以讹传讹,大家习惯了,如今也没有必要纠正,这种现象称为积非成是。将“空穴来风”释义为“事出无因”,显然不是本义的引申。若说属于积非成是,专家学者不会赞成,这个错误是今人的,与先人无关。我猜想,使用“事出无因”的人,大概是望文生义,想当然,或者是受到了误导。若是溯源求本,懂得了原义,再反着使用,总应该问一下为什么吧。
学马列,提倡过读原著。辅导读物太多,读原著,显然是为着了解本意,防止别人解释歪了。读书求甚解,做学问讲认真,都应该提倡查原著,读原著。后人的解释,只能作为参考。解释与原著发生矛盾,是相信解释,还是相信原著呢?这只要懂点读书常识,也不会弄错吧。
再一个问题是,如何读辞书、用辞书。
如今书店里的辞书汗牛充栋。我对众多辞书诚惶诚恐,实在没有能力辨别这些辞书释义的真伪。所以,我的手边只放三本辞书,即《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而且尽力购买最新版本。这些辞书的释义也经常改变。查阅的时候,还要多个心眼,想想有没有受到认识局限,有没有受到学术气候影响,释义是不是偏颇,是不是公允。别的辞书,我一概不敢使用。上述引文中提到的《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这“规范”二字,就值得质疑。在学术问题上,规范是可以自称的吗?比如“空穴来风”,《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只有一项释义,即按宋玉《风赋》的本义,释为“事出有因”,再没有第二个义项。是反其意而用的新编辞书“规范”,还是传统辞书“规范”?是今人随意用的“规范”,还是宋玉及其老师屈原的用法“规范”?懂点文化常识的人,大概也不难辨别。所以,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比学会一个成语的正确使用,更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