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随笔

     断断续续的几个月里,我已经看完《剑桥中国史》好几卷了,包括《剑桥中国秦汉史》、《剑桥中国隋唐史》、《剑桥中国明代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所以把《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放在后面看,我想是骨子里的情节吧,任何人都喜欢提到自己民族的兴盛史而不是衰退史——虽然看衰退史会更加有益于现在。

     老外写史书的特点是引经据典比较多,考证比较多,用考古事实说话也多。难能可贵的是,有很地方是多方观点并存,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并且他们引用的一大部分史料不爱用正史,因为在他们看来,正史人为加工的痕迹太严重,中国的“易代修史”的传统虽然传递了历史,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历史。他们一般用国外的中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或者部分野史作为考证。不过我觉得出于西方人对东方人理解的偏差,这些资料的可信度也可能会打折扣。相比之下,考古证据还是我们最可信赖的。

  还有个特点是老外史学家关注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比较多,很大一部分笔墨都用在描述经济结构、政令、外交、地缘等内容上。而军事,疆域等内容的描述,则相对我们的历史书比较少些。以前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感觉二战简直就是世界的经济政治大战。不过这方面大力描述我是绝对赞同的,因为说到底,战争其实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今天读了一小段晚清史,感触颇深,摘抄一部分内容如下:   

光绪皇帝的改革诏书
1900 年8 月14 日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撤离京师,在
10 月26 日逃到西安。12 月初,京师和各省高级官员奉命上书言事,陈述他
们对行政、军事、教育、财政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意见。
1901 年1 月29 日,
经太后指示,皇帝发布上谕,声称三纲五常虽为万世不易之理,但政府的统
治方法则应顺应时势加以改革。在这道上谕中,他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弊病概
括如下: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
文法者庸人借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
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
一例字。”①
①《大清德宗实录》,卷 
476 第9 页。

 

从里面看出慈禧也不是我想象中或者听说的那么无知或者愚昧,她和光绪看到的并且描述的问题,字字真言,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

统治之根本即是弊病之病根,治病要除根,但是任何人物或者集团,放到任何年代,让他放弃统治去解决弊病,都是不可能的。唯有改革,而改革失败或者效果甚微,就只有覆亡的命运。晚清政府正是这么一个悲哀的典型。

posted @ 2009-01-12 16:09  MichaelChen  阅读(35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