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inux系统简介
一、linux的发展历程
- 1965 年,Bell 实验室、MIT、GE(通用电气公司)准备开发 Multics 系统,为了同时支持 300 个终端访问主机,但是 1969 年失败了;
(刚开始并没有鼠标、键盘,输入设备只有卡片机,因此如果要测试某个程序,则需要将读卡纸插入卡片机,如果有错误,还需要重新来过; Multics: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
- 1969 年,Ken Thompson(C语言之父)利用汇编语言开发了 FIle Server System(Unics,即 UNIX 的原型)
(因为汇编语言对于硬件的依赖性,因此只能针对特定硬件; 只是为了移植一款“太空旅游”的游戏;)
- 1973 年,Dennis Ritchie 和 Ken Thompson 发明了 C 语言,而后写出了 UNIX 的内核
(将 B 语言改成 C 语言,由此产生了 C 语言之父; 90% 的代码是 C 语言写的,10% 的代码用汇编写的,因此移植时只要修改那 10% 的代码即可;)
-
(Bill Joy 是 Sun 公司的创始人;)
-
1979 年,UNIX 发布 System V,用于个人计算机;
1984 年,因为 UNIX 规定:“不能对学生提供源码”,Tanenbaum 老师自己编写兼容于 UNIX 的Minix,用于教学;
-
(产品:GCC、Emacs、Bash Shell、GLIBC; 倡导“自由软件”; GNU 的软件缺乏一个开放的平台运行,只能在 UNIX 上运行; 自由软件指用户可以对软件做任何修改,甚至再发行,但是始终要挂着 GPL 的版权; 自由软件是可以卖的,但是不能只卖软件,而是卖服务、手册等;)
-
1988 年,MIT 为了开发 GUI,成立了 XFree86 的组织;
1991 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生 Linus Torvalds 基于 gcc、bash 开发了针对 386 机器的 Linux 内核;
-
1996 年,Torvalds 发布 Linux-v2.0,确定了 Linux 的吉祥物:企鹅;
2. 可靠地系统安全、良好的移植性
3. 出色的运行速度
4. 基于unix
5. 加入GNU组织(GNU---自由软件组织 copyleft)
二、linux的发行版
Linux的版本继承了Unix的版本定制规则,分为内核版本和发行版本
内核版本:内核就是一个核心,其他软件都基于这个核心,不能直接使用,内核版本统一在http://www.linux.org发布,内核版本分为稳定版和开发版,区分方式是 根据次版本的奇偶判定,奇数为开发版,偶数为稳定版。
发行版本:由各个Linux发行商发布,Linux发行商有权选择Linux的内核版本。常见的Linux的发行版本:RedHat、CentOS、Debian、Ubuntu、Suse。
Redhat
RHEL是目前Linux服务器产品的标杆,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占据着主要的 Linux 服务器市场份额。RHEL 产品功能全面,产品认证齐全,用户的接受度比较高。RHEL 主要依靠技术服务和产品维护获取盈利。Redhat自9.0以后,不再发布桌面版,而是把这个项目与开源社区合作,于是就有了Fedora这个Linux发行版。目前Fedora对于Redhat的作用主要是为RHEL提供开发的基础。Fedora 的界面与操作系统与 RHEL 非常相似、用户会感觉非常熟悉;另外对于新技术,fedora一直快速引入;并且fedora 一直坚持绝对开源的原则。而因为 Redhat 在 Linux的地位和影响力,拥有很多坚定的爱好者使用。
CentOS
Suse
SLES被Novell收购以后,产品的竞争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SLES最大的优势在于应用解决方案比较丰富。SLES同样依靠技术服务和产品维护获取盈利。SUSE的yast2配置工具一直是业内公认的非常完善的安装及系统工具,能够进行系统大多数的配置功能;另外,SUSE 与 67 微软的合作,也使得SUSE在与Windows的互操作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Ubuntu
Ubuntu 是近几年进步很快的桌面版本,依靠快速的启动,高速的在线升级,良好的易用性,快速的争取了很多用户。Ubuntu 计划强调易用性和国际化,以便能为尽可能多的人所用;同时,由于软件仓库镜像众多,因此软件包安装速度很快;Ubuntu 的易用性得到了很多用户的欣赏;
Debian
Debian系统目前采用Linux内核或者FreeBSD内核。Linux是一个最初由LinusTorvalds创建,目前由全球成千上万的程序师共同维护的软件。FreeBSD是一个包括内核和其它软件的操作系统。
大多数的硬件驱动程序是 GNU/Linux 或 GNU/kFreeBSD 用户们所写的,而非厂商。